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晨翀 文/图
千年古城开封正以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更新实践,重新定义历史与现代的共生逻辑。从斑驳老墙上的彩绘艺术到街巷深处的口袋公园,从危旧房屋修缮到海绵城市生态试验,这座承载着厚重文明的城市摒弃“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保留原有肌理、注入全新活力,让市井烟火与宋韵风华交织成新的城市图景。
艺术彩绘
老街巷变身“露天美术馆”
当历史的尘埃与当代的颜料相遇,开封的街巷便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
5月的风拂过中山西路南段,这里曾经灰暗的砖墙化作流动的展廊。憨态可掬的卡通猫慵懒地蜷缩在墙角,牡丹盛放,蓝鹦鹉振翅欲飞,秋千上的少女裙裾飞扬……这些跃然墙上的斑斓意象将城南老街的烟火气与艺术灵光交织,引得行人频频驻足、拍照。老街坊李先生笑道:“在这儿住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旧墙还能变成‘戏台子’!”
这场“旧貌换新颜”的魔法源自城市更新的精细理念。施工团队以“织补匠”的耐心,在保留建筑原貌的同时,用彩绘填补岁月剥蚀的裂痕。透水沥青铺就的街面、绿植环绕的微游园、方言墙绘点缀的转角,让老街既承载了记忆,又焕发了活力。早在去年4月,禹王台区就对中山西路、魏都路东延、民享街进行了“微改造”。改造后的区域不仅有浪漫温馨的彩绘斑马线,集开封方言、名胜古迹、唯美治愈风景于一体的彩绘墙,可爱的小品雕塑,还有赏心悦目的蔷薇、绿植及微游园。今年4月,中山西路南段出现了新变化,除了见缝插绿、打造小微绿地,禹王台区城管局还将近2000平方米的临街砖墙进行了美化,让旧砖墙变成了色彩斑斓、独具魅力的涂鸦墙。
改变的当然不止中山西路。如今,漫步复兴坊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灰墙黛瓦间跃动的哪吒、憨态可掬的老虎、寓意吉祥的石榴等彩绘,让每一处转角都成为游客驻足打卡的“艺术盲盒”。“五一”前夕,一场由鼓楼区发起的彩绘艺术活动为斑驳的街巷注入新生命。原本黯淡的墙面被涂鸦与彩绘覆盖,创作者以画笔为媒,将市井烟火、神话传说凝练成视觉符号,让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成为“可阅读、可触摸”的文化长廊。
“我听说这里原本是老街,现在,孩子说它像被施了魔法。”专程带孩子到复兴坊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打卡的洛阳游客王女士感叹道。“五一”假期,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艺术+文旅”的魅力初步显现。这些彩绘以本土文化为内核,让游客在拍照打卡中感知开封的历史底蕴,让居民在熟悉的街巷重拾文化认同。艺术与街巷的共生,不仅美化了城市,还激活了社区活力,让城市更新成为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历史活化
老城区的“一巷一品”智慧
如果说中山西路的改造是“泼墨写意”,那么顺河坊的更新则是“工笔细描”。1.2万居民、18条街巷,每处空间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密码。“一巷一品、一院一景”的核心理念下,施工团队以绣花针般的精准,为每段胡同量身定制更新方案:精心修复斑驳砖墙,将现代设施植入危旧房屋,将非遗展演融入市井烟火。
“五一”假期,顺河坊里游人如织。“热了热了,羊肉鲜汤嘞!”“豆腐豆腐,热乎的豆腐!”循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走进美食街,海枣糕、花生糕、桶子鸡、牛肉、四味菜、羊肉汤等各类美食琳琅满目,香气扑鼻,不少游客正尽情享受着这场美食盛宴。“太香了!没想到这辣椒酱还是非遗,味道真绝!”在汴岳坊秘制辣椒酱摊位前,来自山东的游客李萍满脸惊喜,赞不绝口。
改造前的街区是啥样?在顺河坊住了40多年的居民张文秀说,寺门美食多,以前基础设施落后,满地脏水、垃圾,居住环境很差。“改造后,这里干净、整洁,美食也更加诱人了。”张文秀竖起大拇指夸奖道。
据了解,在顺河坊城市更新项目改造过程中,我市改造建筑外立面约8000平方米、排水管道约3884米,拓宽美化街巷31条,引入特色商户72家;建设消防通道1条、公厕1座,修复公厕1座,建设微型消防站1个、卫生服务站1个,电缆入地834米,建设消防水管150米、自来水管823米,改造雨污水管网3884米。
如今的顺河坊,成了居民和游客共享的乐园。在这里,更新不是推翻重建,而是新旧共生。口袋公园与美食广场嵌入街角,居民晒暖闲聊,游客品尝灌汤包、观赏传统非遗技艺展演,历史街区不再是凝固的博物馆,而是“活着”的市井剧场。“微改造”既保留了老城的魂,又注入了现代的便利——线路入地、管网升级、立体停车设施建设,传统街巷与当代生活无缝衔接。
绿色革命
生态韧性重塑城市宜居格局
在开封,绿色不仅是视觉享受,还是一种“会呼吸”的城市哲学。鼓楼广场的月季与芍药争艳,南薰苑的国槐与菊花桃涵养水土,金明池畔的透水栈道与雨水花园默默“吞吐”雨水……这些场景背后,是一场以生态为底色的城市革命。
鼓楼区相国寺街道绿化提升工程将见缝插绿发挥到了极致。200余组花箱、60余棵果树、3处口袋公园,串联起“15分钟绿色生活圈”。居民从家出发,步行一刻钟即可抵达公园健身、赏景,城市从干净整洁向和美宜居跃升。在禹王台区,南薰苑二期以海绵城市技术破解内涝难题:透水沥青路面、下沉式广场与溢流井协同作用,让“大雨不积水”从愿景变为现实。该项目负责人、禹王台区城管局局长李娅提出“每棵树都是生态银行”的理念,公园内文化咖啡吧“以绿养绿”的模式让生态效益反哺长效养护。
金明池的蜕变是生态与人文的双重胜利。改造后的透水栈道重现了“金池夜雨”的诗意,智慧排水系统与宋式宫灯古今交融。市民张建设在雨中漫步时感叹道:“从前躲雨,如今盼雨。”这句话道出了生态建设的深层价值——当城市学会“呼吸”,市民的生活便多了一份从容与诗意。
在开封,城市更新是一场关于“存量焕新”的静默革命。艺术唤醒街巷的灵魂,绿色重构生态的脉络,匠心延续历史的温度。这座城市以“微改造”的智慧,证明了更新不必颠覆过去,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在细节中共生。当彩绘墙成为文化传播的窗口,当口袋公园织就绿色生活圈,当老建筑在功能升级中重获新生,开封为古城更新提供了一份兼具人文关怀与科学理性的“中原答卷”。未来,这份答卷或将启示更多城市:真正的更新,始于对历史的敬畏,成于对民生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