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从兰考到和静 精神接力六千里——付志周41年植树80万棵筑就新疆沙漠“绿色长城”
从河南兰考县到新疆和静县,中间隔了六千里。这两个地方,一度是穷困苦瘠的代名词。谈到“兰考”,人们总会联想到“吃不饱”“逃荒”的场景,想起风沙、内涝、盐碱“三害”。那是兰考几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说起“和静”,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是地处风口,十几级大风卷起的黄沙阵能接天连地掀起百米高。沙埋庄稼,在当地是经常发生的事儿。
从兰考到和静 精神接力六千里——付志周41年植树80万棵筑就新疆沙漠“绿色长城”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屈艳枝 卢浩然 发布时间:2025-05-07 06:18:21

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屈艳枝 卢浩然

2C61FC3923D74C7883435AD848D6C6E1-6-2

微信截图_20250507095734


从河南兰考县到新疆和静县,中间隔了六千里。

这两个地方,一度是穷困苦瘠的代名词。

谈到“兰考”,人们总会联想到“吃不饱”“逃荒”的场景,想起风沙、内涝、盐碱“三害”。那是兰考几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说起“和静”,人们脑海中的印象是地处风口,十几级大风卷起的黄沙阵能接天连地掀起百米高。沙埋庄稼,在当地是经常发生的事儿。

1962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开始了史无前例、规模浩大的治沙种树行动,创造了生态治理的“中国奇迹”。

焦裕禄带领群众植树治沙的事迹,深深烙在一位河南通许年轻人的心里。

当年的这位青年,名叫付志周,家在通许县,离焦裕禄治沙的兰考县边界20多公里。

1965年,付志周来到新疆和静,来到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

面对当地更加肆虐的风沙,该怎么办?

付志周想起了带领群众除“三害”的焦裕禄,想到了兰考人民创造的“贴膏药”“扎针”治沙法,总结出了自己独创的“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治沙新方法。

这一干,付志周就干了41年。

41年间,付志周带领全家三代人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以愚公精神在沙漠中植树80万棵,筑起了长达34公里的“绿色长城”。

微信图片_20250507085545

“绿色长城”防风固沙。 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卢浩然 摄

“沙海愚公”全家植绿 

“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 

1965年,22岁的付志周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挤上了西行的列车。 

车是慢车,走走停停,十几天之后,付志周来到哈尔莫敦村,目之所及,俱是沙丘。 

沙丘旁边,是干涸的沙河子与茫茫无边的戈壁滩,还有几间被沙子半埋的土坯房。 

“父亲说,这里的条件比老家艰苦得多,但既然来了,就要扎下根……”2025年4月28日,付志周的二女儿付巧荣介绍道。 

一间土坯房、一口大铁锅、一把坎土曼(新疆少数民族通用铁制农具),这便是付志周的全部家当。 

哈尔莫敦村地处风口,风沙以每年两到三米的速度侵蚀着农田和村庄。 

1983年,村里给付志周一家分了47亩地,位置就在村西边沙漠的边缘。 

有地就有希望。 

DSC07630

付志周壮心不已。 “付志周道德模范馆”供图

春天,付志周在地里播下麦种,浇上水,培好土,眼见麦苗一天天蹿高,田里一片翠绿。 

没想到,一场大风却让沙丘向村庄推进了十几米,绿油油的麦田一夜之间就被黄沙掩埋。 

好心的村民劝说付志周:“快走吧,再换个地方。沙进人退,地没了,人就得离开这里。” 

村民的话,像锤子一样,敲在付志周的心上,生疼。 

付志周想起,面对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焦裕禄没有被困难吓倒,喊出“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带领群众与“三害”作斗争。 

风沙当前, 退无可退的付志周横下一条心:“再不能让沙子前进了!我要向焦裕禄学习,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与风沙作斗争!” 

付志周想起焦裕禄带领兰考群众探索出的治沙方法——“贴膏药”“扎针”。 

焦裕禄总结的治沙箴言让付志周记忆犹新:“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 

付志周暗想:“活人不能被沙子欺负!” 

他告诉家人要保住土地,防住沙子,就要栽上白杨树。 

c90ef43cb4e9c12c8f9386066cba7721681a89017d0a161042

付志周和老伴陈爱兰在栽树。巴音达来 摄

自此,付志周一家开始了长达41年的治沙历程。 

付志周带领家人从自家麦田边的沙包开始,移沙、平地、挖坑、浇水、栽树…… 

一开始没有树苗,付志周就捡别人果园里剪下来的树枝插栽。 

沙漠植树,付志周探索出了自己的新方法。 

黄沙细碎,涵水性能低,种树很难成活。 

付志周多次尝试,在啤酒瓶子里装满水,将切成段的树枝插进瓶子内,留一截儿枝在瓶口外,再用黄泥土封住瓶口,最后将瓶子埋进沙里。 

半个月后,付志周发现瓶子里栽的树枝吐出了新芽,死寂多年的荒沙包上第一次有了绿色。 

沙土没肥不养树。为了提高树的成活率,付志周赶着毛驴车从10公里外拉土。 

土拉回来后,他把土填在树坑里,再栽树苗,大大提高了成活率。 

沙丘太大,毛驴太小,付志周拉土的车子经常陷进沙窝里。 

没有办法,付志周又换牛车拉土。 

付志周的大女儿付喜梅告诉记者:“植树的地方很远,母亲在前面弓着腰拉车,父亲在后面背着水、用力推车,那时候真的太辛苦了。” 

需要克服的,还有沙漠白天地表高达60摄氏度的炙热。 

付志周一家皮肤晒黑了,嘴唇开裂了,手上磨出一个又一个血泡,坎土曼的把手染成了红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第一头牛拉不动了,就换一头,十几年里换了5头牛。 

功夫不负有心人。 

历经12年,树种活了、长高了,付志周一家终于造出了100多亩林地。 

DSC07606

付志周手植的白杨树已经长大。 “付志周道德模范馆”供图

有了树,风沙挡住了,地里的庄稼保住了。 

保住了自家的地,付志周并不满足。他想得更为长远。 

“仅在自家麦田边种树还不够,黄沙最终还是会蔓延过来的。我们必须要大面积栽树,形成森林屏障,改变大环境,保住村子里所有的田地,让乡亲们的庄稼都能有好收成。”付志周说。 

一人带动全民种树 

“从‘一点点绿’发展到‘千顷澄碧’” 

200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开始实施。 

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植树造林拉电、打井可以贷款,还免收水费。 

付志周得知后欣喜万分,当即召开家庭会,给家人做思想工作,想贷款买推土机、拖拉机,靠机械力量代替人工种植,以便开展大面积植树。 

妻子陈爱兰第一个反对:“你不要命了!沙窝子里折腾20年还不够!” 

“年轻栽树,老了有福。我这身体,还硬朗着呢……”付志周把植树造林的好处说了一大堆,终于说服家人。 

孩子们理解父亲,纷纷表示:“除了生活费以外,剩余的钱都投入到植树造林中来。” 

在家人的支持下,付志周买了1台拖拉机、3台推土机,又拉了长达18公里的高压电线,打了7眼机井,修筑了8公里长的防渗渠,开始大规模地开荒植树。 

种植100万棵树,是付志周定下的目标。 

最初,付志周在自家田地边植树,村里人竖起大拇指:“种上树,挡住沙子,庄稼就保住了,你是好样的!” 

可到了付志周一家加大投入,往村外的大沙包里植树时,村里就有人说闲话:“真傻!钱没有地方花?都扔沙子里啦。” 

然而,当亘古荒凉的沙漠里出现了一点点绿,紧接着又连成了一线绿、一片绿后,这些闲话就像风一样消散。 

看到绿色希望的村里人,不断加入到植树的队伍中。

7d4ccefd4bfd64ffb0da08c537e96875681a89017991068706

付志周和老伴陈爱兰几十年如一日走在种树路上。巴音达来 摄

哈尔莫敦村村民李成亮从2004年起就帮付志周开推土机,见证了沙丘变绿洲的奇迹。

在付志周的影响下,李成亮栽种了40多亩白杨树。 

村民吐尔洪·吐尔逊的承包地与付志周家的相邻。当他看到田边种树的庄稼长得好,不受风沙影响时,就向付志周学习种树,如今已种植1500多亩的防护林。 

村民居麦洪·巴斯提种植20亩白杨树。他说:“虽然栽树不赚钱,但是种树可以保护农田。如果土地没有了,我们的根儿就没有了。” 

在付志周的带动下,哈尔莫敦村周边几个村的300多名村民也参与到防护林种植中来。 

见到有这么多人植树,付志周就把自家买的推土机无偿借给他们使用:“只要是植树,我就全力支持!” 

在哈尔莫敦村村民眼中,付志周是名副其实的“治沙英雄”。 

该村村委会主任何其鹏介绍:“如今,这里从‘一点点绿’发展到‘千顷澄碧’。在付志周的带动下,1.2万亩沙化地得到治理,绿化区植被覆盖率由最初的3%提高到70%,耕地面积目前增加到1.3万亩,15万余亩耕地得到保护……” 

“现在不受风沙欺负了,种啥都是高产量。”村民贠启明说,他种的色素辣椒,每亩地可以卖七八千元。 

付志周沙漠植树一辈子,从青丝到白发,无怨无悔,被誉为当代“沙海愚公”。 

奖章

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卢浩然 摄

2018年,付志周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戴上了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40周年绿色长城奖章。这奖章全国仅有20人获得。 

长期在沙漠里劳作,付志周夫妇都得了严重的尘肺病。 

2020年6月,陪伴付志周种树30多年的妻子陈爱兰去世。临终前,她攥住付志周的手:“让孩子们接着干,你别再逞强。” 

妻子离开之后,付志周的身体也每况愈下。2024年2月3日,付志周离开了他魂牵梦萦的防护林,离开了他深情眷恋的土地。 

临终前,付志周叮嘱子女和孙子:“种植100万棵树,是我定下的目标。还差20万棵,你们要接着种下去……” 

在付志周生前,哈尔莫敦村于2023年将他住过的房屋改造成“付志周道德模范馆”。 

“小时候不明白爷爷为什么对植树如此执着。”付志周的孙子付珈羽说,“如今想明白了,爷爷干的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付珈羽表示,今后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要带领自己的孩子把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事情持续做下去。 

和静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陈峰说:“付志周老人不仅留下了‘前拉后堵、分片治理、先易后难’的治沙经验,还留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泡桐音板白杨骨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付志周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种树100万棵。他用41年种下了80万棵树,把余下的20万棵植树任务交给了儿女。 

在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大规模治沙种树行动中,泡桐最多,其中兰考“农桐间作”的治理模式造福至今。 

付志周的长子付新禧曾在兰考工作过,他深知兰考从风沙之地到森林城市,其生态治理奇迹的关键是种植泡桐。2025年年初,他把兰考300棵泡桐苗试种在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他告诉记者:“如果过了冬天还能成活,明年将进行大规模种植。” 

当年,焦裕禄带领群众栽下的泡桐树,如今成为兰考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其中,近600家的兰考乐器制作厂年产值30多亿元,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 

微信图片_20250507085458

开封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卢浩然 摄

付新禧说:“结合兰考泡桐板材生产民族乐器优势,我在想父亲种下的白杨树能否也用于乐器制作呢?如果能,不是又给新疆和静县的乡亲们找到一条增收的路子吗?” 

近几年,付新禧多方联系专家,把兰考泡桐与新疆白杨结合在一起,尝试着制作民族乐器。 

目前,兰考相关厂家已完成以兰考泡桐做音板、和静白杨做骨架制作古筝、古琴的实验,小规模生产了一批古筝、古琴。 

同时,付新禧推动的“兰考—和静乐器产业联盟”,不仅让白杨树像兰考泡桐树一样,变身当地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还探索出“林下经济+环保产业”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从兰考到和静,精神接力六千里。付志周用41年植树80万棵,筑就新疆沙漠“绿色长城”,在新疆大地书写下“不畏风沙、战天斗地”的绿色传奇。我们有理由相信,付志周的家人们会以兰考泡桐与新疆白杨的牵手故事为契机,再次续写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答卷。

责任编辑:刘薇薇 刘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