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我的汉族兄弟,还记得50多年前的那次拥抱吗?”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老人时,今年73岁高龄的老人仍然记得50年前与自己的好兄弟王志新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次拥抱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一直温暖着这位维吾尔族兄弟的心。 因“初三一班一组2号”两人结下友谊 1965年的春天,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还是新疆哈密地区一中初三一班的一名学生。有一天一大早,老师转给他一封信,写信人是一位来自北京丰台区十二中初三一班的学生王志新。
“我的汉族兄弟,还记得50多年前的那次拥抱吗?”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屈艳枝 卢浩然 毛红 朱意 傅敏捷 孙颖 发布时间:2024-04-29 07:10:41

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屈艳枝 卢浩然 

哈密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记者 毛红 朱意 傅敏捷 

《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记者 孙颖

“兄弟,还记得50年前的那次拥抱吗?”((8985288)-20240429064221

阿布列林(左)当年与老师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留影 阿布列林供图

“那是1966年的12月,北京的天气非常寒冷,他拿着我的照片找到北京工人体育场,一见面,我们不约而同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24年4月25日,当记者再次见到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老人时,今年73岁高龄的老人仍然记得50年前与自己的好兄弟王志新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这次拥抱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一直温暖着这位维吾尔族兄弟的心。

因“初三一班一组2号”两人结下友谊

1965年的春天,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还是新疆哈密地区一中初三一班的一名学生。有一天一大早,老师转给他一封信,写信人是一位来自北京丰台区十二中初三一班的学生王志新。当时,团中央号召内地大城市学生和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通信交朋友,王志新发来的正是交友信件。

“哈密地区第一中学初三一班一组2号同学,我是北京丰台区十二中初三一班一组2号的王志新,我响应团中央的号召和边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写信交朋友。如果你是女的,我们就做好同学。如果你是男的,我们当好朋友。希望我的信收到以后,最好你给我回信啊。”正因为阿布列林的座位号也是初三一班一组2号,所以这封信才交到了阿布列林的手中,也结下了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友谊。

“整个内容不到一页信封纸,但我看了之后非常激动。那时候我们学校一周学两个小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的汉语水平还可以,第二天我就给他写了回信。”说起接到的第一封信,老人激动得像个孩子,生怕自己写的有错字,阿布列林专门将写好的信拿给汉语课老师修改后,小心翼翼地贴上一张8分钱的邮票,连同自己的心意寄到北京。很快,王志新不但回了信,还寄来了自己的照片,邀请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有机会到北京来参观,并希望他也寄张照片。就这样,两位十几岁的少年,在之后4年的时间里,鸿雁传书,笔墨达情,互诉生活和学习,畅谈理想和人生。

“兄弟,还记得50年前的那次拥抱吗?”((8985292)-20240429064155

阿布列林当年穿着在北京买的军绿色衣服 阿布列林供图

寒冬里难忘的那次见面

1966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刚下火车,他就赶忙给王志新写信告诉他自己到了北京。没过几天,急性子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直接找到了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中,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带领下,他来到了王志新的家。

“他家住的平房,一进门,我就看到墙上挂着用玻璃镜框镶嵌的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吐鲁木的照片,镜框右下角就夹着我的照片。王志新的妈妈指着照片热情地招呼我说,‘哎,你就是从哈密来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你的信我儿子收到了,他一大早就去找你了。’”等了一个多小时,临近中午,热情的王志新的妈妈给阿布列林炒了一盘鸡蛋,并约定明天两人在北京工人体育场见面。

1966年12月,北京天寒地冻,但阿布列林的心却被汉族好兄弟王志新的真诚与热情暖热了。第二天上午10点,王志新拿着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照片,在学生中一眼就认出了他。“王志新瘦瘦的,个子比我高,穿着蓝色棉袄,我们一见面就像亲兄弟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说起和这位兄弟的第一次见面,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老人双眼湿润,在北京相处的一个多月历历在目。“他陪着我到北京前门去买纪念章,唉哟,当时在现场人特别多,我们一直排队到天快亮每人各买了3个纪念章。”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告诉记者,当时天气特别冷,到了晚上气温更低,他虽然穿着“面包鞋”,但脚冻得一直在原地跳来跳去,肚子饿了,王志新还专门到附近的商店买来两个面包,一人一个,那面包的香甜让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一直回味到现在。

“兄弟,还记得50年前的那次拥抱吗?”((8985290)-20240429064210

当年王志新送给阿布列林的照片 阿布列林供图

分别时约定考入中央民族学院

在相见那个年代,军绿色服装十分流行,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也想要这样的一套衣服。在北京买衣服需要北京的布票。阿布列林再次来到王志新家,说明了来意。王志新的妈妈立即送给他2.3米的布票。拿着这个布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买了一套军绿色的衣服。穿着这身新衣服,阿布列林在天安门前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一个多月后,到1967年1月,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即将返回新疆,王志新又赶到中央民族学院与他告别。“我们两个互相拥抱,他说,你考大学一定要考到北京来,考到中央民族学院,我来照顾你,我们家你也知道呢,我们就可以经常见面了。”分别时的约定一直回响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耳畔,他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异。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王志新在信中告诉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他可能要去北大荒,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则被分配到了哈密火箭农场四分场,之后两人因不知道对方的地址失去了联系。

在之后的几十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无论上山下乡、调动工作,一直把这位汉族兄弟的照片小心翼翼地收藏着,只要有机会去北京,他都一直在打听王志新的消息。1994年,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前往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进修,其间两次专门来到北京市丰台区王志新家的那个区域寻找,但这里已是高楼林立,平房早已不复存在。

50多年来,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不论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当检察院党组书记兼副检察长,还是当法官、当法院院长,在每一个岗位,他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劲儿。阿布列林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时代楷模”、“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等多个荣誉,还被最高人民法院荣记一等功。50多年来,阿布列林从来没有忘记他的好兄弟王志新。4月2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阿布列林说:“北京和哈密距离几千公里,每次通信,他都鼓励我努力学习,争取考大学考到北京,这一直激励着我不断进步和成长。我的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王志新的鼓励。我们互相激励,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想把失去联系之后50多年来人生中的故事和感悟讲给我的好兄弟王志新听。我也想知道好兄弟这么多年来的情况与经历。”

“兄弟,还记得50年前的那次拥抱吗?”((8985286)-20240429064233

当年阿布列林送给王志新的照片 阿布列林供图

采访手记

从2023年10月15日到11月19日,在一个多月里,记者往返新疆哈密与河南兰考两地,先后27次采访阿布列林·阿不列孜与他的家人、朋友、同事、学生以及他无私帮助过的各族群众,还有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与其说是一次次采访,不如说是一次次灵魂的洗礼与焦裕禄精神的追寻。

阿布列林在哈密政法系统工作31年,办理过的近千件案件,件件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阿布列林用生命去捍卫法律的尊严,被人们誉为“铁案法官”。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何有坚如磐石的意志?阿布列林总是说,力量源自焦裕禄精神。长篇通讯《一张永不褪色的照片,一个终身学习的榜样,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四代人跨越时空坚守五十七年的信仰——焦裕禄精神在新疆大地的回响》由开封日报社策划,《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哈密日报》(汉文版与维吾尔文版)联袂推出。它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发源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精神,何以依托于一篇通讯和一张照片,翻越千山万水,在2500多公里之外的哈密、在新疆大地播下了精神的火种,发扬光大,历久弥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阿布列林寻找汉族好兄弟王志新的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生动的注解。

责任编辑:董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