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㉘富弼:智识深远 显忠尚德
很多人对富弼比较陌生。但在北宋中期,他和韩琦是最有声望的一对宰相。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㉘富弼:智识深远 显忠尚德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任崇喜 发布时间:2024-03-01 08:06:20

全媒体记者 任崇喜

微信截图_20240301080353

很多人对富弼比较陌生。但在北宋中期,他和韩琦是最有声望的一对宰相。

富弼年少好学,才华出众。他的仕途导师范仲淹称他有“王佐之才”。他的岳父晏殊以识人慧眼闻名于世,一见富弼就请范仲淹做媒。

富弼为人温良宽厚,“性情至孝,恭俭好修”“与人言必尽敬,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有礼”。

富弼历仕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入仕50余年,最高官居宰相。他以天下为己任,没有任何私心,任宰相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富弼胸怀宽广,司马光说他“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后世对他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的赞誉。 

他同范仲淹一起,发起“庆历新政”;他奉命出使辽国,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割地;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发动民众抗灾,致力改善民生,受到百姓称赞。 

富弼为官清正,克己奉公,不同俗流,颇有廉声,不贪权恋位。他入仕50余年,累计拒官近百次,是士大夫中难得的谦谦君子。 

现在多数史料称富弼为洛阳才子,事实上他的祖辈曾长期在开封居住。 

关于自己的祖籍世系,富弼在《富秦公言墓志铭》中明确写道:“先君讳言,字应之。其先齐人,后唐京兆少尹璘,生内黄令处谦。令生商州马步使令荀,即显考也。”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在《富公行状》也说得十分清楚:“公讳弼,字彦国,其先出于周大夫富辰之后,至高祖讳璘因五代之乱,自齐徙居于汴,仕唐至京兆少尹,至邓公始迁于洛,今为河南人。”

公元1004年,富弼生于洛阳。这一年,宋军在寇准的主持下挫败辽兵,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很多人不会想到,这中间有怎样的历史关系。 

史书说富弼“少笃学,有大度”。他异于同龄人的气质,很早便有传闻。四五岁的他,在天气骤变时“独神意自若,人以此异之”。他少年时“不认骂”,令骂他的人“闻之大惭”,赶紧向他道歉。他10多岁离家到寺院读书,冬日常在困时“以雪沃面”。他的勤奋刻苦,甚至赢得了苦行僧的敬佩,“邻居僧有持苦行者,犹服公之勤”。 

公元1023年,富弼的父亲富言被调到海陵(今江苏泰州)任职,20岁的富弼随父亲前往,恰逢范仲淹也在海陵任职。比富弼年长15岁的范仲淹“见而奇之,与语终日”,赞曰:“真王佐才也!” 

富弼24岁时曾赴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过了一年多,他前往陕西游历时,宋仁宗突然宣布恢复制科,“意者吾豪杰或以故见遗也”。范仲淹闻讯后马上派人追他回来,对他说:“子之才非常流,宜应是诏。”范仲淹还亲自拿着富弼的文章向王曾、晏殊推荐,说“此人天下奇才,愿举于朝而用之”。 

晏殊喜欢提拔、推举人才,被认为“推引士类,前世诸公为第一”。他一见富弼,“大爱重之”,便请范仲淹做媒,要把“敦静寡言、动必循礼”“宜配伟人”的大女儿嫁给富弼。 

过了半年多,制科考试举行,“富弼等十人词理皆优”,通过初试;半年后,他以六篇策论通过复试,以茂才异等科及第,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今河南孟州)判官。此时,范仲淹由于争论废除皇后之事遭贬,富弼上书说:“这是一举而二失,即使不能恢复皇后之位,也应该将职位归还给范仲淹。” 

他在郓州(今山东东平)为官时,山东一带多有兵变,贼匪横行,弄得民不聊生。有些软弱无能的州县长官不但不去镇压贼匪,反而采取怀柔政策开门延纳,以求相安无事。消息传出后,范仲淹奉命坐镇处理此事。富弼对范仲淹说:“这些官员拿着朝廷俸禄,竟然姑息养奸,形同通匪,应当定死罪,不然以后没人再去剿匪了。”范仲淹解释说:“地方政府兵力有限,这也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呀。”富弼十分生气地说:“长此以往,将来怎么治理地方呢?” 

事后,有人提醒他说:“你难道忘了范先生对你的大恩大德吗?”富弼回答:“我和范先生是君子之交。先生举荐我,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怎能因为要报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范仲淹后来说:“富弼不同俗流,这正是我看中他的地方!” 

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国,调集十万军队侵袭延州(今陕西延安)。北宋“朝廷仓促,措事用人,或失其当”。李元昊派出来使提出割地要求。富弼上书皇帝,指出西夏“反状有素者”达六条之多,“而天子不得知,朝廷不为备,此两府大臣之罪也”。 

他随后上《论西夏八事奏》,提出“宜先斩其使,以示国威,折奸谋”。这封奏折,被时人认为“切中时务”。 

过了不久,范仲淹、韩琦被调往北宋西部边境主持大局,但这两个人对形势判断相差很大。范仲淹认为应先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以期逐渐扭转战局。韩琦却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面对争议,宋仁宗选择了进攻的战略,结果宋军在好水川、三川口、定川砦三大战役中接连惨败,致使中原震动、天下慌慌。 

辽兴宗乘大宋陷入西夏战争泥潭之际,与西夏结盟,派遣重兵驻扎到宋辽边境,并派南院宣徽使萧英和翰林学士刘六符出使大宋,要求宋朝归还“关南十县之地”。 

面对危局,众大臣“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宰相吕夷简举荐富弼前去迎接辽使。 

吕夷简此举当然不是出于公心。这一年,富弼出任知制诰,纠察在京师的刑事案件。吕夷简的堂吏中有人伪造僧侣名册,开封府却不敢治罪。富弼请求将这些堂吏交付狱吏治罪,吕夷简颇感不悦,终于找到了报复的机会。 

面见宋仁宗时,富弼慷慨激昂地说:“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仗着身后重兵压境,两位辽国使者十分傲慢。见到富弼后,萧英借口足疾不起身行礼,富弼当即抗议说:“我曾经使辽,病卧车中。听到你们的使臣到了,我还连忙起来行礼,你今天这算什么态度?”他的大义凛然,令萧英“矍然起”“使人掖而拜之”。随后,富弼“开怀与语”,令萧英既感动又高兴,“亦不复隐其情”,屏退左右,道出了辽国的底线。 

富弼把了解到的情况向宋仁宗作了详细的汇报,宋仁宗拒绝了辽国的割地要求,只答应增加“澶渊之盟”时所订下的岁币,以金钱换和平。 

不久,宋仁宗派富弼前往辽国进一步谈判。 

欧阳修对富弼这次出使十分担心。他上书时列举了一代书法家颜真卿出使李希烈被害的事实,请求不派富弼出使,但没被采纳。 

临行前,宋仁宗要提拔富弼为礼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富弼数次上表坚辞:“国家有急,唯命是从,义不惮劳,臣之职也。奈何逆以官爵赂之。”这年4月,富弼同副使北行。 

富弼出使辽国,以透彻入理的分析令辽兴宗打消了举兵南侵的念头,为大宋朝化解了一场天大的兵燹。《辽史》记载了富弼的话对辽兴宗的深刻影响:“是时,富弼为上言,大意谓辽与宋和,坐获岁币,则利在国家,臣下无与;与宋交兵,则利在臣下,还在国家。上感其言,和好始定。”在苏东坡看来,“百余年间,兵不大用者,真宗仁宗之德,而寇准与公(指富弼)之功也”。甚至有人认为:“富弼之使也,以一言息南北百万兵,可谓伟矣。” 

“增币二十万”,是当时双方谈判的结果。取得这样的结果,富弼被多数人认为不但不辱使命,而且立下了大功一件。但富弼到死都不承认这是功劳,而且反复上书说明:“朝廷方事西略,河北无备,臣奉使所以不敢死争者,实虑兴戎,以败国事,功于何有,而遽受赏哉?”他寄希望于日后“朝廷急修战备,急选将帅,俟其有隙,因而吊伐,以雪今日邀盟之耻也”。 

富弼前后两次出使,可谓遭受内忧外患。第一次临出发时,他的女儿夭折;第二次接受使命时,他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婴。每得家书,他“皆亟行不顾”。随从不解地问:“这是家书,为啥不拆?”他回答:“拆了,徒乱人意!”他在出使辽国期间,磨难和挑战更是纷至沓来,但都被他一一智慧化解。石介极力称誉他的赤胆忠心:“沙碛万里,死生一节。视弼之肤,霜剥风裂。观弼之心,练(炼)金锻铁。” 

“富弼再盟契丹,能使南北之民数十年不见兵革。仁人之言,其利博哉!”宋辽和谈成功四五个月后,西夏元昊派遣使者到宋朝请和。至此,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和谈成功,重用富弼的呼声甚高。宋仁宗几次要提拔他,但富弼“死辞不拜”。 

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当上谏官。 

宋仁宗任命富弼为枢密副使前,特意派人向他传话:“此朝廷特用,非以使辽故也。”这样,富弼才接受了任命。 

富弼此时正当盛年,又出任要职,“明敏而果锐”“更张之意过范(仲淹)、韩(琦)”。 

宋仁宗急于让宰相辅佐自己实现天下太平,几次下诏督促范仲淹与富弼等提出治国办法。他打开专门用来收藏宋真宗“御制”文集、书法作品的“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 

在宋仁宗的催促下,范仲淹、富弼分别上书分析时弊,提出改革方案。因政见相近,他们的提议中心问题都是整顿吏治。他们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措施,是要提拔有真才实学的得力人才,提高国家行政机关效率。此外,在军事、财政等方面,他们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择良将”“重武臣”“使将专权”“明赏罚”“汰冗兵”“宽赋敛”“举屯田”等等。 

富弼遵旨给宋仁宗奏上了“当世之务十余条”及“安边十三策”,主张“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欲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导致“小人始不悦”。 

宋仁宗接受了这些建议,下诏实施“庆历新政”。 

这时候,石介的《庆历圣德诗》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这首诗极力赞颂范仲淹和富弼等人,将那些被撤换的人称为“奸魅”。这一下好似捅了马蜂窝,很多人开始攻击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是“朋党”。 

谏官们此时声称侦破了一起谋逆大案,有石介给富弼的亲笔信件为证,信中竟然有废黜宋仁宗之意。石介对此矢口否认。富弼还未来得及辩诬,便遭到夏竦“飞语”诋毁。在此之前,富弼因向宋仁宗进言与西夏交战策略,曾经得罪过主管陕西军政大权的夏竦。 

宋仁宗虽然不信这些谗言,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范仲淹、富弼已无法在朝中立足,先后自请外放。 

对于小人之害,富弼有清醒的认识:“君子与小人并处,其势必不胜。君子不胜,则奉身而退,乐道无闷。小人不胜,则交结构扇,千岐万辙,必胜而后已。迨其得志,遂肆毒于善良,求天下不乱,不可得也。” 

无奈之下,宋仁宗下令废弃改革措施,持续一年多的“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 

离开朝廷后,富弼先后出任地方官长达十年。 

富弼“求宣抚河北”,结果以资政殿学士出知郓州。一年多后,那些谗言没有得到效果。富弼加给事中,移知青州(今山东青州),兼任京东路安抚使。 

公元1046年,王则发动农民起义,齐州(今山东济南)禁兵打算响应。富弼十分忧虑,可齐州禁兵不归他统领。这时,宦官张从训恰好来到青州。于是,富弼暗中让他骑马到齐州发动士卒攻打叛军,结果兵败。这件事本来很隐秘,但富弼立刻上书,弹劾自己所犯专擅之罪,请求处罚。宋仁宗不仅没处罚他,还奖赏了他,被富弼辞谢。 

富弼在青州三年半,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深得州民拥戴。 

河北发生大水灾,流散在青州的灾民有五六十万。富弼开仓救灾,动员民众捐献救灾粮,腾借公私房屋十多万间安置灾民。当时守旧派还在寻找诋毁他的借口,有人劝他不要收容这些灾民,万一弄不好,会成为反对派诬蔑的口实。富弼却坚定地说:“我岂能以一己之安危,而弃数十万性命不顾吗?”他组织当地官吏对灾民进行分区管理;劝说本地富户捐献粮食,开仓赈粮,有计划地供应灾民;下令山林坡泽中可供食用的,任凭灾民采集。 

第二年,青州小麦丰收,他下令发给灾民返乡路上用的食物,并从灾民中选拔一万多名青壮年招募当兵。富弼采用的赈灾方法,简便易行,效果很好,各地纷纷效仿。 

宋仁宗得知富弼救灾之事,遣使加以褒扬,任命他为礼部侍郎,被富弼以“此守臣职也”的理由辞谢。 

随着富弼的声望越来越高,公元1055年,宋仁宗将富弼调回中央,担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任命发表之时,“士大夫相庆于朝,以为朝廷得人,国家之幸”。 

公元1058年,富弼升为昭文馆大学士,韩琦出任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他与韩琦一起颁行不少变革措施,如放开茶禁,让百姓自由交易;均衡各地赋税,宽恤民力等,取得一定成效。欧阳修评价道:“自富弼、韩琦当国以来,十数年间,外自提刑、转运,内则省、府之类,选擢甚精,时亦得人。” 

这时的富弼,“阅历岁月,经涉忧患,始知天下事不可忘有纷更”。任职期间,他“殚力虽劳于负岳,小心更甚于履冰”“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公元1061年,富弼由于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按惯例,宰相服丧期满后都官复原位。宋仁宗空着职位五次起用他,富弼都没有听从任命。

公元1063年,宋英宗赵曙即位,召富弼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户部尚书。 

宋英宗赵曙登基后,将宋仁宗皇帝的遗留器物,都拿来赏赐给朝廷重臣。众臣叩头感谢领赏之后,一起告退。宋英宗单独把富弼留了下来,额外赏赐他几件器物。富弼叩头谢恩,却不肯接受这些赏赐。 

宋英宗轻描淡写地说:“这些东西不值什么钱,你没有必要推辞呀!”富弼恳切地说:“这些东西虽然很微薄,但关键是额外所赐。大臣不谢绝额外的赏赐,万一将来皇上做出超出体例的事情,凭什么来劝谏呢?”由此,富弼让宋英宗内心里多了几分敬重。 

公元1065年,富弼因足疾请求解职。宋英宗极力挽留,富弼接连上陈二十余道请辞奏疏。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即位,富弼改任武宁军节度使,进封郑国公。富弼请求罢去节度使之职,宋神宗改授他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召其入朝。富弼再次以足疾为由推辞。 

公元1068年,调判汝州(今河南汝阳)。宋神宗诏令入朝觐见,允许患病的富弼坐轿到殿门。宋神宗前往内东门的小殿,让富弼的儿子富绍隆从宫门进入,而且命他们不要跪拜,坐下谈话。宋神宗从容地向富弼询问治国之道,富弼说:“人主的喜好和厌恶,不能让人窥测到;能窥测,那样奸人就会逢迎。应当像天监视人一样,善恶都自取,然后进行惩罚奖赏,这样功劳和罪恶都各得其实情。” 

公元1069年,富弼升为司空兼侍中,并获赐上等府第。富弼全部辞谢,改任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王安石变法之初,60多岁的富弼再次被起用为宰相。在富弼看来,王安石新法的很多内容实际上增加了农民负担,因此与王安石有太多分歧,而宋神宗更信任王安石,“弼度不能争”,多次请求辞职。 

宋神宗问谁可以接替他,富弼推荐文彦博,“神宗默然,良久曰:‘王安石何如?’弼亦默然”。 

当年八月,富弼出授武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经富弼请求,改判亳州(今安徽亳州)。 

富弼到亳州任职,拒不执行青苗法,声称“新法,臣所不知”。遭弹劾后,富弼被调到汝州。王安石对此很不满意,认为处理太轻,不能消除推行新法的阻力。不久,富弼上疏请求告老还乡。宋神宗恢复其武宁军节度使及同平章事之职,命他以司空、韩国公之衔致仕。 

虽然退休,但富弼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朝廷有大利害,知无不言”。宋神宗虽然很少采纳他的意见,却仍对他尊敬有加。当不想同意王安石的一些建议时,宋神宗会说:“富弼手疏称‘老臣无所告诉,但仰屋窃叹’者,即当至矣。” 

宋神宗即位后,“慨然兴大有为之志,思欲问西北二境罪”,想“聚财募士,成其戎捷”。他起用富弼为相,本来想借重他的对外经验,但富弼却告诫他:“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宋神宗顿时“默然”。多年后,朱熹仍认为富弼当初所言的“二十年口不言兵”是“天下至论”。 

公元1082年,宋军遭遇永乐城之败,丧兵20万。宋神宗“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第二天“临朝大恸”。 

富弼年老退休后,长期居于洛阳。司马光和富弼都是“洛阳耆英会”的主要成员,他们诗酒唱和,情深意笃。司马光曾这样客观评价:“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 

公元1083年,80岁的富弼在洛阳病逝。司马光在文中写道:“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 

去世前,富弼“手封遗奏”,让儿子上呈朝廷。这封遗奏“条陈时政之失”,说现在朝中有不少投机钻营的小人,非国家之福,应予以廓清。他更对宋神宗大力倡导的“熙河开边”表示担忧:“天地至仁,宁与羌夷校曲直胜负?愿归其侵地,休兵息民,使关、陕之间,稍遂生理。兼陕西再团保甲,又葺教场,州县奉行,势侔星火,人情惶骇,难以复用,不若寝罢以绥怀之。” 

宋神宗“闻讣震悼,辍视朝三日,发哀于后苑,群臣奉慰,赠太尉,谥文忠”。 

宋哲宗登基后,亲篆碑额“显忠尚德”。一代文豪苏东坡受命为富弼撰写神道碑文,洋洋洒洒近7000字,对富弼的一生予以高度肯定。

指导单位: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中共开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开封日报社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廉政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开封日报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