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透过春运,看见更美好的时代
2024年的春节就要来临,离万家团圆的时刻越来越近。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运正式开启,“回乡”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透过春运,看见更美好的时代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4-01-30 11:40:02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核心提示

2024年的春节就要来临,离万家团圆的时刻越来越近。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运正式开启,“回乡”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一刻,一种叫作“想家”的刻骨相思似乎化作一张小小的车票,车票上印着家的方向,人在归途,家在心中。

春运一直在变,高铁网络覆盖面更广,窗口排队到网上购票变得更加便捷,排着长队等候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一秒过闸……返乡的路途少了许多辛苦,出行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春运又没有变,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圆梦想,是党和政府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坚守满足人民美好出行的承诺。

有一种期盼叫过年,有一份心情叫思乡。“回家啦!”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却最惹人动容。对在外奋斗的游子而言,家是内心永恒的归处。

每年,当春运大幕启动的那一刻,无论身在何方、离家多远的人们,心底已响起声声“回家令”。

春运大潮涌动的背后,是归心似箭,是亲情牵挂,是乡愁纾解,是传统敬畏,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约定。纵使山水阻隔、风雪夹击,都难挡似箭归心,只为回到与心灵最贴近的地方,与最亲最爱的家人团聚。

沉甸甸的行囊装满了爱

临近春节,过年回家的路成为了最温暖的旅途。回家之路,一头连着家乡,一头系着生计;一头连着亲情,一头系着梦想。这段时间,网友们发朋友圈、拍短视频,记录着各种归家时刻的动人瞬间:喜出望外迎上前来的家人,父母眼角激动的泪花,还有早已备好的一桌家常菜肴……点滴温情,洗尽了一年的异乡风尘。 

1月28日下午,开封火车站。提着大包小包的人们或结伴、或独行,有的面带轻松的微笑,有的脸上写满回家的急切。他们的目的地虽不同,但他们的脚步一样的匆忙。 

春运是中国独有的景观,再怎么困难,都无法阻挡游子从四面八方赶回故乡与家人团聚的脚步。如果把亲情牵挂、思念故乡看作是一种乡愁,回家,无疑就是纾解乡愁的“药引子”。 

1月28日下午,穿过一个狭长的通道,一个年轻小伙子用力地连提带拖,将一个黑色高大的行李箱拖至候车厅门口。小伙子喘了几口粗气,掏出手机打开12306软件。当看到软件里的车次信息时,小伙子的眼睛多了几分神采,疲惫的神情也一扫而光。 

“箱子里是给父母带的开封特产,还有给其他亲戚的礼物。好长时间没回家,总想给他们多带点东西,就把箱子装得满满当当。”小伙子名叫周顺阳,是河南大学的一名学生,由于做了一段时间的兼职,所以推迟了回家的日期。 

“我问一下啊,上哪取票啊?”正当记者和周顺阳说话时,一位扛着编织袋,略显吃力的老年人走到我们身边停了下来。“大爷,现在不用纸质票了,直接刷身份证就上车了。”“哎呀,现在都这么先进了,真好。俺儿给我买的票,就给我用微信发了个图,你给看看。”“哦,这是购票截图,上面有你的车次和座位号,你直接刷身份证就检票了。”“谢谢了,小伙子。”“不客气,大爷。祝您一路顺风。”……两个即将踏上归途的人在候车厅门口简单地交谈了几句,都饱含对彼此的祝福。能回家过年的人,都是幸福的。 

“这里头装的,都是给媳妇和小孩的礼物。”随着一列从上海开过来的列车进站,开封火车站的出站口又迎来一波人流。手提一个编织袋,肩背一个大书包,34岁的赵永乐随着人群走出车站。看着既新鲜又熟悉的景象、听着亲切的家乡话,尽管旅途有些疲惫,他还是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我在苏州打工七八年了,媳妇在家边务农边照顾孩子。每次回家,都得给家人多带点礼物,我常年不在家,对家人亏欠不少。”说起家人,这位朴实的杞县汉子有些激动。由于想省点路费,他已经整整一年没回家了,这次他能提早回家,内心期待已久。“这些礼物虽然不是很贵重,但能代表我对他们的爱。”赵永乐抹了一把额头上渗出的汗珠。就在和记者说话的空当,他还放下行李,用微信给家人发了一张他在开封火车站的自拍照。“不和你多说了啊,再晚就赶不上回俺县的车了。”重新背上行李,赵永乐大步流星向不远处的汽车站走去。 

“过年回家,我们回家,今晚就要到家。无论路途千里万里,归心似箭。过年回家,我们回家,家在声声呼唤,召唤着我快一些回家。突然间,有泪水悄悄流在脸颊,这一站就是我的家。”《回家过年》这首歌曲的曲声悠扬。过年了,回家的人们在路上,想家的心情更浓烈。


时代的发展让人离家更“近”

家是什么?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1月27日傍晚,在开封火车站,9岁的小思涵拿着一根火腿肠啃得正香,而一旁的爷爷刚吃完一桶热气腾腾的方便面。“我跟你说,我明天就能见到爸爸和妈妈了。”说起自己即将开始的旅程,小思涵特别兴奋。小思涵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在昆山工作,他在通许县的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对孩子而言,能见到父母的那股高兴劲儿是藏不住的。他恨不得火车开得像飞机一样快,只盼能很快见到爸爸妈妈。 

小思涵这种到父母工作地方过年的行为,在网络上被称为“反向过年”。除了留守儿童,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也奔赴儿女的工作地过春节。虽然“反向过年”不符合我们传统认知里的过年方式,但它也有诸多的优点:比如解决了独生子女夫妇回谁家过春节的难题;比如老人去子女工作地过春节,时间更从容;比如它可以让老人看看孩子的家、了解一下孩子的生存状态,等等。作为一种新兴的团聚方式,“反向过年”不仅缓解了春运的交通压力,也改变了人们的团圆方式。 

中国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团圆。为了团圆,中国春运之隆重、之艰辛、之惊天动地,远超当今人类任何一次集体活动。回家,简简单单两个字,就这么温暖了古今中外、牵动着芸芸众生。 

春运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焦点,还得从改革开放开始时算起。改革的春潮让中国人口得以大规模流动,收入的提高让人们有闲钱旅游,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开始在春运汇聚。1979年,我国春运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一票难求”成为此后每年春运的焦点。 

说起春运,不少人记忆中会浮现扛着大包小包挤绿皮火车的景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少了。“2003年春天,我就背着行李到山西太原打工了。那时候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绿皮火车,车窗能打开,车顶上挂个电风扇。车上的人很多,好多人都没有座位。”1月29日,返回祥符区范村乡老家过年的张春峰,回忆起曾经的回家之路。他告诉记者,2004年春节前的返乡,是他第一次体会到春运是什么。“乖乖嘞,上个火车差点把我挤哭。我当时也是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结果愣是差点没挤上车。”张春峰说,他当时扛着大件行李,被周围的人堵在车门外动弹不得。后来,还是一位已经上车的老乡从窗户里接过他的行李,“轻装上阵”的他最终在发车前挤上了车。 

挤绿皮火车回家过年是老一辈打工人一年中最开心、最难忘的回忆。如今随着交通的不断普及,挤火车回家也逐渐成了历史,大家有了各种各样的回家方式。曾经的绿皮火车也逐渐被高铁、动车等现代化的运输方式所替代。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网络的不断扩容,坐高铁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但对于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而言,他们的春运记忆也随着高铁的不断延伸而改变。“虽然咱开封好多年前都通高铁了,但我还是第一次坐高铁回家过年,特别激动。”1月28日14时左右,在广东工作的陈青林拖着一个硕大的旅行箱走出开封北站。“2020年以前,我每年回家都要从广州火车站坐普通火车返乡,而且火车票非常不好买,奔波20来个小时才能到达开封。今年回家,我第一次坐上直达开封的高铁,大早上在广州坐车,下午就到开封了。”陈青林坦言,过完年,他将再次在开封北站乘坐高铁前往广东,虽然远隔千里,但已不再感到遥远。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运路途的改变不止这些——快速、干净、整洁的高铁,气派、美观、便民的现代化车站,让旅客更舒适,让回家更轻松。“新建的车站宽敞明亮,列车上的乘务员服务热情,车厢卫生间宽大且干净,还能不时站到车厢连接处伸展四肢。”陈青林说,这完全不像记忆中的春运。 

春运是我们观察社会变迁的一扇“窗口”,能够在细节的变化中,看到国家方方面面的进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想象那些大包小包出行、排长队买车票、带着泡面干粮乘车的场景,那些我们曾经“一言难尽”的回家“体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从大包小包到轻装出行,从挤火车到多样出行,从纸质车票到电子车票,从窗口排队到掌上购票,从人工检票到刷脸进站……时代的发展,让家更“近”,让回家之路更温暖。


不但“走得了”更要“走得好”

春运是一项民心工程,是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回家之路走得是否舒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开一些列车和航班,把车厢、机舱等打扫得干干净净,张灯结彩增加春节喜庆氛围;在关键岗位增加人手和志愿者,遇到行李较多的旅客主动搭把手;和乘客开展良性互动,为他们讲解安全防范知识;延长公交运营时间,打通“最后一公里”,让提着大包小包的返乡游子顺利到达家门口……所有这些细节,都能让群众感到社会的关爱和人间温情,纾解乡愁,激发他们回馈社会的激情与行动。 

春运是一年中人员流动规模最大、公路客运流量最集中的时期,也是道路交通事故的易发高发期。为确保广大群众出行安全,每年春运开始前,我市交警部门都会发布春运安全出行攻略,提醒广大交通参与者合理选择出行时间、线路和方式,避开高峰时段和拥堵路段,谨慎驾驶,确保平安。 

今年春运,很多回乡游子最大的感受是:开封火车站变化太大了。1月1日,经过200多天的连续奋战,这座位于陇海线上的“百年老站”以崭新的面貌笑迎八方旅客。“开封火车站是开封这座城市的重要窗口,承载着开封人太多的记忆和情怀。”作为一个在开封生活了40多年的“老开封”,市民陈庆宇感慨地说。1月28日下午,陈庆宇和老伴乘坐K15次列车前往重庆。由于儿子忙于工作无法返汴探亲,今年春节,陈庆宇和老伴打算到儿子家过年。开封火车站的站房设计采用极具开封地域文化特色的宋代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也融入了开封特有的文化元素。内部装修考究,功能完备,设施完善,可以满足旅客出行的需求。“真的是焕然一新呀!我俩今天特意提早来到这里候车,就为了多感受一下这座‘百年老站’的新面貌。”在候车厅,陈庆宇东走走西看看,语气中充满惊喜。 

春运的面貌在变,从以前“走得了”到现在“走得好”,更加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今年春运,铁路部门不仅开行了大量“回家专列”,也增加了更多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让旅客在春运途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比如,车站母婴室、热水间、免费充电处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在候车室设有服务台,为重点旅客开辟“绿色通道”等。 

“没想到现在火车站也可以免费给手机充电了,服务旅客真用心!”1月27日下午,准备返回甘肃老家的周青山走入开封火车站的候车厅。他一进大厅就欣喜地发现,这里摆放着免费充电桩。“我出门走得急,手机的电量有点低。离开车还有1个小时,终于能给手机充满电了。”他赶忙拿出手机充电,不停地称赞火车站的贴心服务。为提升旅客候车体验,开封火车站为候车旅客提供充电服务,在候车室设置两个免费充电桩,每个充电桩可以同时满足不少于5名旅客常用电子产品的应急充电需求。 

连日来,开封火车站、开封北站和各个汽车站,除了归心似箭的旅客外,就是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忙碌。售票厅、进站口、候车厅……有旅客逗留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协助旅客自助检票,引导和帮助携带重行李的旅客进站上车。他们用微笑传递着热情,用服务让南来北往的旅客在寒冬中感受温暖,他们就像小蜜蜂一样穿梭在人群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为优化旅客乘车体验,开封火车站还在盥洗间增设了用水加热设施,候车室共设置4台电茶炉,满足旅客候车饮水需要。车站还开展了赠送春联的活动,铁路工作人员与旅客频频互动,淡淡的墨香融合着喜庆的年味,飘荡在候车大厅。 

锦上添花不是最美的风景,雪中送炭却是人间最美的感情。暖心服务不仅让广大游子踏上温暖的返乡之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暖暖的社会温度。 

春运一直在变,“四横四纵”的铁路网覆盖面更广,普速列车到高铁列车速度更快,窗口排队到网上购票变得更加便捷,从排着长队等候人工检票到自助验证“刷脸”一秒过闸,从肩负沉重的行囊到拉着轻便的拉杆箱……返乡的路途少了许多辛苦,出行的脚步变得更加从容。 

春运又没有变,不变的是中国人的团圆梦想,是党和政府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坚守满足人民美好出行的承诺。

以上图片均为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