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㉖赵抃:通方亮直 重教育才
众所周知,“包青天”是清官的代称。但很多人不知道,“包青天”的原型,一半来自包拯,另一半则来自赵抃。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㉖赵抃:通方亮直 重教育才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任崇喜 发布时间:2024-01-26 14:55:05

全媒体记者 任崇喜

微信截图_20240126145052

众所周知,“包青天”是清官的代称。但很多人不知道,“包青天”的原型,一半来自包拯,另一半则来自赵抃。

赵抃,字阅道,号知非,谥号清献。他出身贫寒,27岁中进士,经历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居官40多年。他从地方基层官员做起,当过两任通判、三任转运使、三任知县、八任知府知州,最高至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太子少保等,其中在京师开封为官约6年。

在这6年里,他直言敢谏,“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被称为“铁面御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以“铁面御史”之名载入《二十四史》的官员。少儿蒙学读本《幼学琼林》中这样说:“赵清献,世号铁面御史。”明清时期,此书风行全国。

他主张当官要有“松柏之心,冰霜之操”,一生恪守“良田万顷,日进两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的座右铭。

视频:全媒体记者 李清然 殷允鹏 任崇喜

他坚持自省,警示自己,“日间所为之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者,则不敢为也”。

“吾怀自信无污染,何必升堂思始清”“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传家”,是他心无贪念、为官清廉的真实写照。

他长期在地方任职,善于革新、善施仁政。他为政简易,善作善成,“以民心得失为重”,致力于营造“岁丰无盗、狱冷无冤”的太平世界。

他认为,“商周之所以名治世,莫非崇树学校,教育俊良,以敦厚风俗之为急也”“舍此而欲风化之宣,是犹却行而求前也”。他一直“崇学校,礼师儒”“体官恤民”,竭力保护人才,深受韩琦、曾巩等名人称誉。

“盖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公兼而有之,不几于全乎。”赵抃被誉为“千古官守第一、千古治行第一”。


赵抃,公元1008年出生于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

赵抃的祖父赵湘,是宋初文学改革倡导者之一,曾任庐州庐江尉(今安徽庐江),34岁英年早逝。赵抃的父亲赵亚才,任广州南海(治所在今广州)主簿,也早早去世。因为母亲无力抚养,赵抃由长兄赵振抚养长大。他潜心致志、努力学习,在公元1034年中乙科进士。在这一榜进士中,有柳永、苏舜钦、陈升之、梁适、蔡挺等。 

赵抃踏入官场的第一个职务为武安军节度推官,管理刑狱之事。“民有伪造印者,吏皆以为当死。公独曰:‘造在赦前,而用在赦后。赦前不用,赦后不造,法皆不死。’遂以疑谳之,卒免死。”这件事令人们十分佩服赵抃的仁厚。 

公元1041年,赵抃通判宜州(今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宜州有一个因杀人被判死罪的士卒,正关押在大牢里,身染重病。赵抃派医官为他治疗,使其不致死在狱中。后来遇上朝廷大赦天下,这个士卒获得赦免。 

后来的事实证明,走上官场之后,赵抃“所至善治,民思不忘,犹古遗爱”,赢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拥护。 

公元1043年,他在母亲去世后,“庐于墓,三年不宿于家”。这种行为,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在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当时,为了表彰他的孝思,“县榜其所居里为孝悌”。 

公元1049年,赵抃知蜀州江原县(今四川崇州市)。这是他第一次入川。任职期间,赵抃写诗《劝学示江原诸生》:“古人名教自诗书,浅俗颓风好力扶。口诵圣贤皆进士,身为仁义始真儒。任从客笑原思病,莫管时讥孟子迂。通要设施穷要乐,不须随世问荣枯。”他还鼓励学子们学得知识后,回到乡里教化民众。 

公元1051年,赵抃通判泗州(今安徽泗县),徙知濠州(今安徽凤阳县)。当地酒坊酒户为官吏盘剥,“破竭家产,陪纳官钱,负欠积压”。他请求根据地方实情免除泗州酒坊钱。时任濠州知州不按规定给士卒发放衣食等物,兵士们扬言要发生兵变。知州害怕至极,太阳还未下山就紧闭城门。转运使函令赵抃处理此事,赵抃成功安定了濠州的局面。此后,他的名声大振。 

翰林学士曾公亮虽然不认识赵抃,却举荐他为从七品的殿中侍御史。这是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的官员。 

赵抃认为,为政之道的关键在于用人,用人之道的关键在于中央官职,帝王要善于分辨忠奸。为此,他上书《论正邪君子小人疏》,提出“小人虽有过,当力排而绝之,后乃无患;君子不幸诖误,当保护爱惜,以成就其德”。 

公元1054年,宋仁宗在宠爱的张贵妃病逝后,命参知政事刘沆为园陵监护使。刘沆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了显示对爱妃的优宠,宋仁宗仍命刘沆领监护使。这种做法不符合北宋礼法。耿直的赵抃直言上疏奏论,要求宋仁宗“守祖宗之规范”改差别人,由此与刘沆结怨。 

同年农历十二月, 宰相陈执中的侍女“迎儿13岁,既累行菙挞,从嬖人阿张之言,穷冬裸冻,封缚手腕,绝其饮食,幽囚禁闭”,没几天迎儿死去。府中另外两名侍女为迎儿鸣不平,生性骄横的张氏令手下恶奴殴打两位侍女,两位侍女先后自缢身亡。 

一时间,京城舆论大哗。赵抃毅然发起对陈执中的弹劾。赵抃认为,陈执中纵容小妾将侍女打死,是“失大臣之体,违朝廷之法,立私门之威”之举,是“家不克正,而又伤害无辜”。 

陈执中的父亲是大宋名臣陈恕,陈执中曾经是皇帝赵祯的老师。因此,参劾陈执中的奏章自然而然被压了下来。对于这一结果,御史台官员非常气愤。赵抃再度弹劾陈执中,历数陈执中“不学无术、措置颠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雠嫌隙、排斥良善、狠愎任情、家声狼藉”等罪状,请求罢免陈执中的宰相职位。赵抃一道又一道奏章,使陈执中一度居家,但不久后又复职。赵抃再次上疏弹劾,请求宋仁宗“早正朝廷之法”,罢免陈执中的宰相之位。 

赵抃还对谏官张择行和范镇一并弹劾。公元1055年,赵抃又进殿入对,弹劾 “陈执中狠愎昏暗,诋诬欺罔,破坏礼法,侮弄朝廷”,请求宋仁宗“早发宸断,正执中之罪,而罢免之”。在欧阳修、吕溱、蔡襄等人的共同弹劾下,宋仁宗不得不“罢执中为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亳州”。 

不仅如此,赵抃还纠劾过三司使王拱辰、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等朝中重臣。 

但对那些“君子”,赵抃却青眼有加。吴充、鞠真卿、刁约因制裁礼仪院吏佐,马遵、吕景初、吴中复因为议论宰相梁适,相继被贬外出。赵抃为他们辩护,使得他们都被召回。吕溱、蔡襄、吴奎、韩绛出任地方官后,欧阳修、贾黯又请求出任郡官。赵抃对宋仁宗说:“最近品行端正之士纷纷出走,皇上身边的贤才如欧阳修这样的已没有几个。现在想到地方上去的人,都是因为他们为人正直,不事权贵。真令众臣伤心啊。”宋仁宗于是留用欧阳修、贾黯。欧阳修留在中央任职,才使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得以推动。


公元1056年,赵抃出知睦州(今浙江建德)。 此前多年的惯例,睦州每年都要向杭州提供肉羊。但睦州老百姓本没有养羊的习惯,赵抃了解情况后,下令彻底改掉旧习。赵抃发现“茶地”要交不合理的茶税,又上书朝廷免去睦州的茶税。在睦州,他举荐了大批官员,如寿昌县令郑谔、分水县令江震、建德县令周演、睦州巡茶监董诏、兵马都监魏寅、团练推官姚甫等。他还承诺,如若保举的官员提拔使用后德才不佳,甘当同罪。宋仁宗为此下旨:“赵抃举荐,白纸黑字,一诺千金,全部准予录取。” 

“人为闲郡我为荣,僚友多欢事少生。”在处理政务之余,他写过一首勉励郡学诸生的诗:“济时事业期深得,落笔词章贵不空。道有未充须自立,莫将荣悴汩于中。” 

公元1058年,赵抃任梓州路转运使(今四川三台县潼川镇),不久改任益州路(今四川成都)转运使。他写下《新定获龟继得梓漕携之赴官》抒发情怀:“买自桐江数岁前,洁中轻外欲巢莲。同麟荐世宜为瑞,邀鹤寻真定得仙。肯示吉凶贻后悔,只随呼吸到长年。主人幸不烦供养,俾托轺车看两川。” 

入川时,赵抃只带了一个随从,牵着一匹马,行囊中有一架琴,还有一只白鹤。在渡青白江时,看到江水清澈透亮,船行至江中,他击楫而誓:“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 

到天府之国任职,很多宋代官员认为是美差。大部分调任到四川的官员,很乐意享受舒适安逸的生活。转运使号称漕司,不但执掌一路财赋收入,而且兼管边防、刑狱及考核地方官吏。赵抃上任后,深入“穷城小邑”走访,详细调研过后,了解到当地有“内臣入蜀”“送遗节酒”“鼓铸大钱”三大害,便向宋仁宗接连上了《乞绝川路州军送遗节酒》《乞降指挥内臣入蜀只许住益州十日》等奏章,如实汇报因奢靡之风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危害:“多差衙前急脚子驱送递铺兵士,并役使百姓人夫,往来络绎,提挈劳苦,州县骚动,嗟叹之声,不绝道路。”他身体力行,倡导“三廉修身”: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史书上这样记载:“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在成都任职期间,赵抃结识了苏洵、苏轼、苏辙,并郑重地向皇帝推荐苏洵,五十多岁的苏洵得以步入仕途。 

另据史料记载,赵抃一生保举的官员众多,包括欧阳修、韩绛、贾黯、王陶、胡瑗、丘与、吕诲、傅尧俞、范纯仁、吕大防、赵瞻、马默等。 

两年多后,赵抃奉调回京,依旧两袖清风、行具简朴,带着来时的一琴一鹤。苏轼称颂道:“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传家。”直到明代,在纪念赵抃的告天台殿阁的柱联上,明孝宗还御题仍以琴鹤两字为首:“琴声寒日月,永留清白在人间。鹤唳彻遥天,常使丹心通帝座。” 

公元1060年,赵抃被召为右司谏,掌讽谕规谏。 他主张,用谏官“必得端亮公正之士,同心协定,维持纲纪,以重朝廷”,应选用“天下第一流”的“清强官”。“素无士誉”的汤夏是开封府的执法判官,赵抃上奏章要求罢免。 

在弹劾枢密院副使陈旭时, 赵抃提出“公议”的主张。他认为,凡升迁一人,一定公议允许,人无意见,方谓“得人”。 

他主张“详议官”应实行“公举”,坚决要求罢免纵容本家营私、结交权贵的贪官萧汝砺的“详议官”职务。 

内侍邓保信勾引退兵董吉在宫中炼丹,赵抃将他比成西汉的文成、五利,唐代郑注等妖道,极力指斥其过失。 

陈升之既是当朝宰相,又跟赵抃同一年考中的进士。但陈赵抃对“奸邪、交结宦官,进不以道”的陈升之十分不满。他联合唐介、范师道、王陶、吕诲等人共同上奏章,认为陈升之不宜担任宰相。一开始,宋仁宗不仅不处理宰相陈升之,而且把赵抃等人上奏的奏章,偷偷地拿给陈升之看。他甚至说:“朕选用执政者,怎能容许内臣干预议论邪恶。”但是,赵抃不达目的不罢休,一直连上了二十余道弹劾陈升之的奏章。宋仁宗十分无奈地将陈升之、赵抃各打五十大板,将陈升之贬为河北定州知府、赵抃贬为江南西路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军。欧阳修在《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中赞道:“抃不以中滞进用数年为戒,遇事必言,得罪不悔,盖所谓进退一节,终始不变之士也。” 

虔州“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盗夺之奸,视天下为多”,极其难以治理。到了虔州,赵抃将政令下达给各位县令,说“为令当自任事,勿以事诿郡,苟事办而民悦,吾一无所问”。各位县令都愿意尽心尽力地为老百姓办事,为朝廷官府尽责。原来喜欢争辩诉讼的虔州老百姓,诉讼的案件减少了,“监狱为之一空”。之后,赵抃主持修改盐法,组织民众开凿赣江十八滩,努力营造一种属民“自耕其田、自得其乐、岁丰无盗、狱冷无冤”的太平世界,虔州的老百姓获得了好处。此外,“岭外任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家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道里费”,也深得人心。 

赵抃在虔州任职期间,《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任虔州通判,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赵抃支持周敦颐创办濂溪书院。在赵抃擢升之时,周敦颐写下《万安香林寺别虔守赵公》一诗,充满依依惜别之情。赵抃深情和诗一首:“顾我入趋尧阙去,烦公出饯赣江头。为逢萧寺千山好,不惜兰船一日留。清极往来无俗论,道通何处有离忧。分携岂用惊南北,水阔风高万里秋。” 

公元1063年,赵抃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 

当时前任宰相贾昌朝出判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赵抃要检查府库,贾昌朝派人来劝告说:“以前的监司从不检查我的库藏,这没有先例。”赵抃说:“大名府属下的州郡不查,其他州郡就不会服气。”他坚持检查,贾昌朝极其不悦。 

大名府属下各州郡没有完成朝廷招募义勇的任务,按规定800多名官吏应受处罚。赵抃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这些官吏不用心办事,而是老百姓不肯离开丰收在望的土地。他上表请求宽恕这些官吏,待农闲时再督促完成任务。宋英宗同意了他的请求。秋后,招募的任务顺利完成,令贾昌朝心悦诚服。 

当时京东、河北天旱民饥,“流民饥殍,充满道路”。他要求赈救河北、京东路流移之民,并为民祈雨。


公元1065年,赵抃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出任成都府知府。这是赵抃第三次入蜀。 

当时,成都民间一些游手好闲之人以祭鬼神为名,常聚集在街坊巷里歌舞戏耍,敛求钱物。对于这种流俗,赵抃在任益州路转运使时就重罚过。赵抃再次到成都任职,“蜀人大恐”,以为会重罚治罪。赵抃在深入调查后,了解到大多数参与者并不是为了敛财,便只处罚了为首者。这件事让“蜀人欢服”。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后,赵抃被召知谏院,负责监察五品以下的官员。农历九月,赵抃又被擢升右谏议大夫。众臣对此大惑不解,宋神宗说:“朕是想发挥他仗义执言的优点,不是小看他。”宋神宗召见赵抃时说:“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不久,宋神宗升任赵抃为参知政事,并制定了“丞相之治者,宜有通方亮直之臣”的原则。 

赵抃任殿中侍御史时,在弹劾陈执中的事上与范镇有过矛盾。熙宁年间,执政的王安石恼恨范镇,便向宋神宗告状,并且说问问赵抃就可知道范镇的为人。宋神宗问赵抃时,赵抃说范镇是忠臣。宋神宗问其原因,赵抃答道:“当年仁宗皇帝病重时,是范镇第一个提出立太子以安社稷的,这难道不是忠臣吗?”王安石后来问赵抃:“你不是跟范镇有矛盾吗?”赵抃说:“那是个人矛盾,我不敢以私害公。” 

王安石主政后,赵抃多次反对他的变法主张。他弹劾王安石,“制置条例司设使者四十余人,扰乱天下。王安石善于诡辩,刚愎自用,诋毁天下公论为庸俗,违背众议,欺瞒民众,文过饰非”,引起“物论喧哗,人情惊骇”。 以司马光为首,范镇、吕公著、吴师孟、张次山、范世京等十余名重臣要求外放做官。赵抃弹劾王安石用人不当,主张应以“天下之民心得失为重”,而不应以追求财利为重。 

但不久,因受到王安石的打击,赵抃离开京城,先后任职颍州、杭州、青州。在青州,他写了一诗《青州劝学》:“学欲精勤志欲专,鲁门高第美渊骞。文章行业初由己,富贵荣华只自天。一篑为山先圣戒,寸阴轻壁古人贤。沂公庠序亲规模,今日诸生为勉旃。” 

公元1073年,因为成都戍卒困扰,赵抃再次出任成都知府。宋神宗召见赵抃时很客气地说:“卿能为朕行乎?”赵抃回答:“陛下宣言即敕命也,顾岂有例?” 

赵抃到成都后,开导戍卒头目说:“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计可也。”最终“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成功解除了危机。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文同记载了赵抃重回成都的作为:“公既至,简条目、去苛暴,刷涤梗垢,磨荡昏瞀。群凝革而冰消,大扰息而波澄。未逾月,而梁岷之下,晏然已为乐国矣。” 

“四十年间利禄身,平生疏拙任天真。惭无治迹留青社,喜奉恩华觐紫宸。去国早逢关右雪,下车还入剑南春。为怜锦里风光好,不倦从来作主人。”赵抃在成都作的诗,脍炙人口,传唱至今。 

公元1075年,赵抃知越州。赵抃知越州期间,“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曾在越州通判任上从事过救灾的曾巩,有感而作《越州赵公救灾记》,盛赞“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公元1079年,赵抃被以太子少保之职致仕,回浙江衢州老家居住。晚年的赵抃退休之后,曾写下《退居十咏》,其中的《濯缨亭》写道:“亭上秋登远目明,濯缨诚不是虚名。晴波一片如铺练,浮石江心彻底清。”《宋诗钞》说,赵抃写诗“触口而成,工拙随意,而清苍郁律之气,出于肺肝”“诗有渊明古淡之风”。 

他还写过一首《信笔示诸弟侄子孙》:“进欲安舒退欲恬,要将高行与文兼。吾门自昔传清白,圣世于今重孝廉。孔氏性情归利正,仲舒仁义事摩渐。人生试看无闻者,徒尔区区岁月添。” 

公元1084年,赵抃走完了77年的人生历程。宋神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 

公元1087年,苏轼为赵抃写下盖棺定论的《赵清献公神道碑》,洋洋洒洒的666个字,把赵抃的一生写得丰富多彩。苏轼称赞他“志在伯夷,其清维圣”“玉比其洁,冰拟其莹”“世有公像,如月在水,表而出之,后学仰止”。 

当时大儒、曾任宰相的韩琦称赵抃为“世人标表”。

指导单位: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中共开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开封日报社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廉政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开封日报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