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预约不能一约了之
如今,我们正处于“预约时代”:想旅游,提前在网上预约门票;想看病,提前预约挂号;去政务服务窗口办事,提前预约;想参观博物馆,同样需要预约。
预约不能一约了之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4-01-17 07:48:41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如今,我们正处于“预约时代”:想旅游,提前在网上预约门票;想看病,提前预约挂号;去政务服务窗口办事,提前预约;想参观博物馆,同样需要预约。

近年来,预约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通过预约,人们变得越来越有计划,出行和办事也越来越有效率,公共服务资源实现了高效配置。然而,在预约制渐成常态的趋势下,“预约难”愈发凸显,引发人们对预约制的关注。

预约成为生活常态

所谓预约,就是预先约定时间、提前作出安排。当预约成为习惯,办事双方的时间节约了,办事效率提高了。近年来,“预约”迅速成为潮流,渗透在生活各个层面。

“以前,来医院看病得排半天队,现在提前在手机上预约好时间,到医院很快就能得到诊治。”1月12日,在我市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诊室门口,正在候诊的市民黄玉川说,“现在只要提前通过手机在网上预约挂号,按预约时间拿着就诊卡和预约证明到诊室就行了。”据了解,我市大型医院都可以通过手机App或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挂号。

不仅就医可以预约,一些公共服务和商业活动也推广预约制,到餐厅用餐、办理业务、游览景区、给孩子打疫苗……都可以预约。有了预约,医院、政务服务大厅不再拥挤,疾病传播风险大大降低,公共场所秩序也更加井然有序。 

如今,很多人外出旅游会提前预约门票。在门票预约的大背景下,很多游客实现了“错峰出游”,有了不同以往的体验。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实施九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举措。《意见》鼓励景区尤其是资源脆弱型景区推行门票预约。门票预约既可以保障游客体验感,也能更好保护景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医院通过预约确定各时段的就诊人数,不仅能缩短患者在医院的等待时间,还能在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大大提高患者就诊的舒适度。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发达国家和地区看病都需要提前预约。 

除了就医,很多市民连到饭店吃饭也会提前预约,甚至提前点好菜。“我现在吃饭会优先选择提供线上预约服务的餐厅,这样比较省事。”我市一家企业的销售人员陈俊伟告诉记者。1月13日,陈俊伟和朋友相约到黄河大街北段一家餐厅吃晚饭。当日下午,陈俊伟通过这家餐厅的微信小程序预约了就餐时间、点了菜,并预付了餐费。当他和朋友按照预约时间到达这家餐厅时,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台位和菜品。“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预约制能省很多事。就拿吃饭来说吧,省去了等位置、等上菜的时间。我很喜欢预约服务,希望有更多商家提供这样的服务。”陈俊伟说。

预约制不是给人添堵的“绊脚石”

预约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预约制的广泛推行有助于进一步弘扬诚实守信之风、提高约定双方的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诚信和契约精神的普及。 

高效、有序、合理的预约机制,让公共服务更有效、更便捷、更合理。预约制度的推广普及,逐步改变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有效统筹调节了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有助于构建良好社会秩序。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广泛应用,预约制可根据商业指标测算需求总量,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等。进入“互联网+”时代,预约已是大势所趋。智能手机的普及、触网的简单便捷,也为预约制落地创造了更多条件。 

但是,去年以来,面对不断释放的消费潜力、日益增多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本应是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预约制,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给群众添堵的“绊脚石”。 

“我提前预约了,想着准时就诊就行了。可当我按照预约时间到了医院却震惊了,诊室门口挤满了人,我等了40多分钟才看上病。”回忆起去年年底的一次就诊经历,市民鲁力鸿有些生气。“既然推行了预约制,就要严格遵循。如果提前预约了,到现场还要长时间排队等待,那我预约的意义何在?”鲁力鸿说。 

当下,不少消费场景实行预约优先,甚至“一刀切”式实行预约制,到了“无预约不消费”的地步。“上个月,我到魏都路一家4S店给车做保养,由于没有提前一天预约,在那里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我和工作人员交涉,他们只用一句‘预约优先’来应对,其间,有个别预约者爽约,他们也不给我的车做保养。”1月10日,市民周子辉气愤地说。 

当前,预约制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其在更多人群中推广。比如,不少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不会、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等数字化工具,对他们来说,线上预约虽“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采访中,我市一些老年人向记者反映,他们没有智能手机或不太会用,而不少场所需要用智能手机完成预约,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走访中,记者也见到不少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在现场排队的老年人。

用心服务 让预约更加人性化

采访中,一些市民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顾虑。绝大多数情况下,线上预约需登录相关单位或机构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手机App等平台,还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进行实名注册。在这个过程中,若不能做到严谨规范、保护好预约者的个人信息,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预约后,部分人无故爽约,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后续服务;在预约抢票方面,平台“卡顿”、机制不透明、“黄牛”泛滥等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让一些人对预约心存顾虑。 

那么,如何让预约制更便民、更人性化、更安全?受访市民认为,公共设施服务主体应针对不同行业特点,采用更科学、更灵活的方式,兼顾预约与非预约。比如,景区、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可根据游客数量、现实需求和自身情况灵活实行预约制,进一步完善预约制的动态调整机制,该强化的强化、该取消的取消,保持制度“弹性”。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前夕,北京率先打响“取消预约参观制度”第一枪,除了一些热门博物馆外,其他场馆全部取消预约参观机制,获得网友一致称赞。 

预约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技术。想让预约制便民利民,相关部门要用科技为预约制保驾护航,不断推动技术、手段迭代升级,优化预约设施,简化预约程序,畅通预约渠道,补齐预约流程和规则的漏洞;要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让预约制更智慧、更人性化,让人们“约”出便捷、“约”出幸福;要加大监管力度,为个人信息筑起一道安全可靠的“防火墙”,让人们“约”得放心、“约”得安全。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