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⑰吕蒙正:政尚宽静 清廉有方
公元977年,吕蒙正考中状元。寒窑中走出的吕蒙正,从此扶摇直上,历任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参知政事、吏部尚书、宰相等职,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他修的史书,记事真实,条理清晰;他写的《命运赋》,至今为人传诵。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⑰吕蒙正:政尚宽静 清廉有方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3-11-17 08:42:13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微信截图_20231117083908

在尉氏县朱曲镇小寨村,有一座树木繁茂的墓冢。当年,一代贤相吕蒙正去世后,这里的人们仰慕其德,为他建起了一座衣冠冢。 

吕蒙正(公元946年~公元1011年),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宋代,吕蒙正是第一个从平民中走出的宰相,也是第一个书生宰相和状元宰相。 

公元977年,吕蒙正考中状元。寒窑中走出的吕蒙正,从此扶摇直上,历任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参知政事、吏部尚书、宰相等职,封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他修的史书,记事真实,条理清晰;他写的《命运赋》,至今为人传诵。 

吕蒙正历经宋太宗、宋真宗两朝,三度担任宰相,这一纪录在北宋只有开国元勋赵普可以匹敌。

微信截图_20231117084019


在民间,人们对吕蒙正的故事并不陌生。据吕氏宗谱及《宋史》等记载,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中身居要职。据《宋史·吕蒙正传》记载:“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父龟图,起居郎。”致使吕蒙正沦为社会底层人的正是他的父亲吕龟图。 

吕蒙正年幼时,吕龟图听信小妾谗言,将吕蒙正母子赶出家门。据《宋史·吕蒙正传》记载:“初,龟图多内宠,与妻刘氏不睦。并蒙正出之……刘誓不复嫁。及蒙正登仕,迎二亲,同堂异室,奉养备至。”后来,母子俩流落到洛阳东的伊河畔,在一座废弃的砖瓦窑里住了下来。从此,母纺线、儿要饭,母子俩相依为命,艰苦度日。对于这段苦日子,《宋史》中用了一句“颇沦踬窘乏”来描述。北宋末年,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写道:“吕文穆公讳蒙正,微时于洛阳之龙门利涉院土室中,与温仲舒读书……公在龙门时,一日,行伊水上,见卖瓜者,意欲得之,无钱可买。其人偶遗一枚于地,公怅然取食之。”此时的吕蒙正,想吃个瓜也买不起,其生活之窘迫可想而知。据《邵氏闻见录》记载,吕蒙正当了宰相后,“买园洛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噎瓜’为名,不忘贫贱之义也”。 

做官之后,吕蒙正写过一篇《寒窑赋》,其中“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窑,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就是当年的写照。 

在寒窑苦读时,别人家都欢欢喜喜过节,他家里冷冷清清,什么东西也没有。于是,吕蒙正苦中求乐,写下了一副不讲平仄、很奇特的数字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二字。这副别出心裁的对联一贴出,马上引来许多看热闹的人。原来,上联缺的“一”是缺“衣”的谐音;下联少的“十”是 “食”的谐音;横批上只写了“南北”二字,没了“东西”。全联的意思很明白:“缺衣少食,没有东西。” 

虽然吕蒙正常年“缺衣少食”,但他人穷志不穷。刘氏在含辛茹苦拉扯吕蒙正长大成人的同时,始终不忘教他如何做人,督促他认真读书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聪明好学的吕蒙正日夜发奋苦读,最终金榜题名。 

公元977年农历正月,也就是宋太宗即位3个月后,突然宣布开科取士。当时,5000多位士子拥入都城东京。最终,109人被取为进士,这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次取士超过100人的举动。吕蒙正“擢进士第一”,是其中的状元郎。 

洛阳人富言是吕蒙正的宾客,他的儿子富弼在年少时得到吕蒙正的资助,和吕氏子弟一起读书,后来成为三朝宰相。吕蒙正去世57年后,富弼在《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中写道:“始,公少时,考妣以口舌偶相戾,遂以异处。然情义内笃,交誓不复嫁娶。考后连左边幕,妣居洛中并留公侍焉。公每感叹愤懑,绝迹于龙门山。躬事薪汲,力奉慈养而且痛自刻责以。为业昼夜漏相接,未始少懈。尝泣泪满所读书,而怳怳日若无以为生者。如是数年,学益富,文益奇,声动天下,士友益附。太祖开宝末,公侍母氏赴举东都。时太宗以晋王尹开封,闻公名,召见。复索其所著文,大称之。期以公辅之器……明年,即上第。” 

而据《洧川县志》记载:“吕蒙正字呈功,河南洛阳人。祖梦奇户部侍郎,父龟图起居郎。恶蒙正而逐之。蒙正流寓于洧,在此苦读。宋太平兴国二年以状元第授临丞,太宗、真宗时以敢言著称,任三任宰相。卒谥文穆,葬于洧,建有祠堂,春秋致祭。” 

以前,吕蒙正的墓周有小寨,墙高三丈,小寨村的名称正是由此而来。每逢春秋,乡人谒陵,登高远眺,空旷无际,爽气宜人,故有“吕祠爽秋”之誉,并被列入洧州八景。在吕蒙正墓南500米左右的地方,立有“吕蒙正养晦处”石碑一通,最初于公元1614年立,1930年重立。 

步入仕途后,吕蒙正授将作丞、升州通判。公元979年,吕蒙正授著作郎、直史馆,加左拾遗。公元980年,他再拜左补阙,知制诰。公元983年,吕蒙正为翰林学士,拜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公元988年,吕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公元993年和公元1001年,吕蒙正又两度入相。公元1002年,吕蒙正又加司空兼门下侍郎。公元1003年,吕蒙正授太子太师,封莱国公,改封徐,又改封许。公元1005年春天,吕蒙正上表辞官。作为宰相,吕蒙正的“政治遗产”是:“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唯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于是,宋、辽休兵,签订《澶渊之盟》。公元1011年,一代名相吕蒙正去世,享年68岁,遗赠中书令,谥号文穆。

微信截图_20231117084011


吕蒙正不但文笔才学过人,人品更是为人称道。吕蒙正为人稳重坦诚,遇事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主张。因其见解独到、切实可行,任知制诰以后,吕蒙正更加受到宋太宗和开国元老赵普的赏识认可。两人遇有难解之事,常常征询吕蒙正的意见。 

吕蒙正为官生涯最大的亮点,在于他能公正无私地识人用人,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有一次,宋太宗让吕蒙正推荐出使辽国的人选。吕蒙正推荐了一陈姓官员,结果被宋太宗否决了。后来,宋太宗多次让吕蒙正推荐,吕蒙正还是推荐此人。宋太宗气极了,问:“卿为何如此固执?”吕蒙正答道:“臣不是固执,而是别人都不如他合适。如果听从您的意见,恐怕会耽误国事。”吕蒙正此言一出,惊得朝臣们不敢出声,倒是宋太宗在退朝后对人说“蒙正气量,我不如”。 

吕蒙正与温仲舒自幼是要好的朋友,并且同榜考中进士,吕蒙正为状元,温仲舒则是探花。踏入仕途后,吕蒙正一帆风顺,一直做到宰相。而温仲舒则宦海沉浮,坎坷颇多,后来因事被罢黜,赋闲在家多年。吕蒙正非常欣赏温仲舒的才华,一直惋惜这位老友的遭遇。在做了宰相之后,他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不遗余力地荐举温仲舒,终于说动了宋太宗。 

按一般常理,东山再起的温仲舒应当知恩图报。但匪夷所思的是,温仲舒竟是个“忘恩负义”之人,只要有机会,无论是在皇帝面前还是在群臣之中,他总是对吕蒙正极尽诋毁污蔑之能事。后来,有人将温仲舒的所作所为讲给吕蒙正听。吕蒙正一笑置之,依旧在朝廷上下为温仲舒“唱赞歌”。在吕蒙正的大力荐举下,温仲舒先任右赞善大夫、睦州通判、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后任秦州知州、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等职。 

后来,宋太宗实在看不过去了。在吕蒙正又一次赞美温仲舒才华的时候,宋太宗忍不住提醒他,温仲舒经常在自己面前贬低吕蒙正。然而,吕蒙正闻之淡淡一笑:“陛下把我放在这个位子上,就是让我选好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当其任。至于别人如何评价我,那不在我的职权范围。”在吕蒙正的荐举下,温仲舒先后调任礼部尚书、开封知府、御史中丞、刑部尚书等职。最终,吕蒙正以德报怨的高尚之举,使温仲舒幡然悔悟。他不仅同吕蒙正和好如初,而且更加尽职尽责,为官从政业绩卓然,无论是任职朝中还是出镇边关,都颇有政声,以至于与寇准齐名,时人称之为“温寇”。 

公元1005年,曾三任宰相在政治舞台上忙碌一生的吕蒙正,因病辞归洛阳故里颐养天年。此后,宋真宗两次到吕蒙正家中看望他。宋真宗见吕蒙正皓首苍颜、颤颤巍巍,不由动了恻隐之心,想从他的儿子中遴选一个出类拔萃者委以重任。此时,吕蒙正有7个儿子,都在朝中担任不同的官职,而且都正值盛年,且政治名声不错。然而,当皇上询问他哪个儿子可堪重任时,吕蒙正竟置7个儿子于不顾,推荐了侄子吕夷简。 

历史的发展证明,吕蒙正向宋真宗荐举吕夷简,可谓慧眼独具。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宋仁宗13岁即位,刘太后临朝称制,吕夷简拜平章事。后来,吕夷简成为北宋历史上有“廉能”之誉的贤相。《宋史》这样评价吕夷简:“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夷简当国柄最久,虽数为言者所诋,帝眷倚不衰。然所斥士,旋复收用,亦不终废。其于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后配食仁宗庙,为世名相。”公元1044年,吕夷简病逝,宋仁宗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慨叹:“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

微信截图_20231117084034


公元983年,吕蒙正37岁,官拜参知政事。从状元郎到参知政事,吕蒙正仅用了6年。 

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一件吕蒙正的小事,说是他刚担任参知政事,一次进入朝堂议事时,有一官吏在朝堂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对于别人的恶意攻击,吕蒙正充耳不闻,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却非常生气,要去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追问。退朝以后,同僚们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追究谁人如此放肆。吕蒙正却劝说对方:“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也许就终生不能忘记,多了一个刚共事就心有隔阂者,那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好。不知道这人的姓名,反而多一个不会心存芥蒂的同事,这对我来说能有什么损失呢?”周围人听了这话,无不佩服吕蒙正的度量。对于这件事,《宋史·吕蒙正传》这样记载:“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蒙正阳(佯装)为不闻而过之。同列不能平,诘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为愈(更好)也。’时皆服其量。” 

吕蒙正之所以能三次出任宰相,主要原因是他既有学识和执政能力,主持公道,更能保持为官清廉,不被财物所牵累。 

有一年元宵节,宋太宗设宴与臣下共欢,席间得意洋洋地说:“五代时生灵凋丧,后周太祖郭威自邺城南归进攻后汉首都时,沿途官吏和百姓遭到抢掠。其时上有天灾,彗星出现。人们都惊恐地以为天下不会太平。我当上皇帝后,亲自总揽政事,使万事得到治理,看到这繁荣昌盛的局面,才知道国家的治与乱在于人为。”然而,吕蒙正却起身给宋太宗泼了一盆冷水:“皇帝走到哪里,人们就跟到哪里,所以您在京城看到的都是繁盛气象,但我在城外看到有许多人因饥寒而死。希望陛下能从近处看远处,这才是百姓的福气。”史载宋太宗听完此话“变色不言”,同僚们则“多其直谅”。 后来,吕蒙正上疏,力陈整治吏治、关爱百姓的具体措施,提出先勿征伐,待国力兴盛时再言战争。这些建议大多被采纳。 

吕蒙正金榜题名以后,过去不肯接济他的邻居和亲戚纷纷携带财礼,前来贺喜巴结。吕蒙正见状,百感交集地说道:“诸位乡亲请先在中堂就座,然后请到我书斋一观。”前来贺喜的人酒足饭饱之后,陆续来到吕蒙正的书房,吕蒙正笑着说:“晚生草就一联,呈请诸位一阅。”只见纸上写有一联:“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张三李四,登门庆贺,尽来锦上添花。”这些来客看罢,羞得无地自容,提着礼物一个个灰溜溜地走出了吕府。就这样,在从仕之初,吕蒙正用这样的办法,将趋炎附势者进行了一次有效“杀毒”。 

对自己钦点的这位状元,宋太宗十分欣赏。在赴任升州通判之前,吕蒙正在向宋太宗辞行时,宋太宗特意嘱咐他,如果遇到难以处理的重要政务,可以骑着最好的驿马进京,直接向自己报告。为了表示对吕蒙正的关心,宋太宗特批给他一大笔经费。据说,皇帝为状元写诗赐宴就是从吕蒙正开始的,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是从吕蒙正这里发端的。这种善待读书人的做法,成为宋朝一项基本制度得以延续,让门第中的“寒门”学子也有望改变命运。 

作为一名状元,能被皇帝如此高看,也是不多见的事情。这件事似乎也昭示着,吕蒙正的仕途前景看好。吕蒙正当上宰相以后,深受宋太宗的关照。朝中有一名官吏,为博取吕蒙正的好感和赏识,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家藏宝物古镜送给他,并吹嘘说该古镜能照二百里远。吕蒙正的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了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脸面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呢?”他的弟弟听后,明白了吕蒙正的言外之意,也就不好再说什么。这个故事出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欧阳修记录这个故事后感慨:“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意思是,听说这件事的人都深为叹服,并且拿吕蒙正比作唐朝宰相李靖。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还有一次,一位想要巴结他的人,献上一方名贵的古砚。那人当场打开,呵上一口气,砚台便湿润可以研墨了。然而,吕蒙正对此不屑一顾。他笑着对那人说:“就是一天能呵一担水,也只不过值几文钱罢了。”献砚者十分沮丧,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去给吕蒙正送礼。无论是献古镜还是送古砚,这些人无非是想借吕蒙正这棵“大树”来为自己谋私利。但是,吕蒙正为官正直、清廉、自律,让这些人没有空子可钻。正因为如此,吕蒙正也避免陷入被人利用和“围猎”的危险。 

吕蒙正晚年时,因牙床松动,喜食鸡舌汤。有一天,吕蒙正去后花园游玩,远远看见园中墙角边有一隆起地带。刚开始他以为那是一座小土山,就问府中杂役这座土山的来历。然而,府中杂役却告诉他,这座山不是土山,而是由他平日所喝鸡舌汤所杀鸡的鸡毛堆积而成。吕蒙正听后倍感震惊,甚至有些追悔莫及,此后他再也不喝鸡舌汤。 

两宋时期,吕蒙正影响深远,他的故事被宋人争相传颂。到了元代,他的故事更是被写成剧本,有《吕蒙正赶斋》《抛绣球》《彩楼记》。这些戏讲的是,刘月娥抛绣球招婿,结果绣球打中吕蒙正,两个人同住破窑,后来吕蒙正高中状元的故事。当然,刘月娥这个人物纯属虚构。最著名的,是王实甫的《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一代名相虽已远去,然而,吕蒙正的故事人们不会忘记。

指导单位: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

中共开封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开封日报社

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廉政文化研究会

承办单位:开封日报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