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网络安全也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近日,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河南省活动开幕式暨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在我市举行,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全社会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坚持网络安全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加强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广泛凝聚网络文明正能量,合力守护网络安全主阵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服务、支撑、保障。
网络空间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网络大国,我国互联网上的“居民”越来越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随着“互联网+”持续深入发展,数字技术加速创新,互联网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如何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网络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网络安全,你我同筑。近日,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各地统一开展。本届网络安全宣传周除启动仪式、高端论坛外,还开展校园日、电信日、法治日、金融日、青少年日和个人信息保护日等主题活动,号召全社会关注网络安全、参与网络安全,增强全民防范意识,共同筑牢网络安全屏障、推动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在开封,2023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河南省活动开幕式暨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举行。此次活动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为主题,发动全民广泛参与网络安全及网络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知识,提升安全上网、文明上网素养,营造全社会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浓厚氛围。
提起网络安全,一些市民可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网络安全不是相关部门的职能吗?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然而,此次活动主题明确提醒我们:网络安全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尽责。
网络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智能手机、移动支付、人脸识别等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老百姓常说的“衣食住行”为例:衣,我们可以网上购物,快递到家;食,我们掏出手机下单,就有外卖员送餐上门;住,目前可以实现直播看房,网上办理手续;行,可以网约叫车,直送到家门口。毋庸置疑,网络已成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在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数据滥采、网络窃密、个人信息泄露、电信网络诈骗等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时有出现,为保护公民隐私和财产安全、社会治理和国家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如何维护和保障公众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网络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在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基础上,网络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今年,我们迎来第10个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年复一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举办,不仅体现了防范网络安全风险、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国家意志,更反映了让“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安全走向人民、掷地有声的坚定决心。近年来,以网络安全法为代表的国家层面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对网络安全整体架构、重点领域作出了总体性规定。
作为网络大省、网民大省,河南在互联网用户规模、互联网企业数量、互联网应用、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等方面稳居全国前列,但网络安全问题也愈发凸显,人民群众对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今年6月1日,作为全国首部涵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全领域专门的地方性网络安全立法——《河南省网络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从夯实基础、促进发展、安全保障、监督管理等多个维度作出系统性设计和规定,既是河南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具体举措,也是强化河南网络安全法治保障,提升互联网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之举。
我市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先后出台《开封市建设网络强市实施方案》《开封市“十四五”时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月度考评工作机制,对各县区、市直各单位网信工作开展量化考核,压实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基层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信工作体系,夯实守底线、保安全的基础。
2020年年初,我市成立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机构,主要承担处置属地网上有害信息、组织规范开展网络举报等工作;建设开通了开封市互联网辟谣平台,开设“权威发布”“媒体求证”“经典案例”“辟谣课堂”“法律法规”“谣言样本库”等板块,并设立开封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群众登录辟谣平台,可直接在线举报。我市还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一体化机制建设作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采取“举报+受理+处置”一体化推进工作模式,打造了纵向市县乡三级联动、横向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网格化体系。
织密信息安全“防护网”
说起网络安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个人信息被泄露。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电商平台购物,经常接到商家的促销信息;交房前夕,有人推销装修业务;在商家举办的购物节前夕,各种促销短信接踵而至;报名参加各类考试,就会接到培训机构的电话和短信……曾有人这样形象地描述:“想知道你的个人信息安全吗?去电商平台买个东西,或者注册几个商家的会员,看看能接到多少推销电话、短信就知道了。”
个人信息泄露轻则流转到广告推销者手中,重则可能会产生不明债务、受到网络威胁和网络诈骗、个人账号被封锁等。所以,每个人都要尽力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尽量不要给不法分子留可乘之机。
目前,我国有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打击。2021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一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专门法律,它充分回应社会关切,极大扩展和补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关于个人信息权益的规定,为破解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将入罪。
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时,市民更要绷紧个人信息安全这根弦。在接受服务时,要仔细阅读隐私协议等涉及个人信息的条款,明确经营者处理个人信息的方式、范围、目的和依据等,考量经营者处理个人信息理由的充分性和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的必要性,建议只在确属必要的情况下才向经营者提供个人信息或者进行授权;不要下载 、使用非正规的App ,不要在非正规App上填写个人信息,不授权非正规App获取地理位置、读取手机内存通信录等权限,以免被恶意取得个人信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个人信息被侵犯,可以向公安、市场监管、互联网管理部门进行投诉和举报。此外,市民要有证据意识,发现自己权利被侵害后要保留证据。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定期检查并下架违规App,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采访中,有不少市民建议,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尤其要针对辨别能力不高的老年群体开展宣传,切实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万物互联的时代,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相信很多人都接到过诈骗电话或者骚扰电话,这就提醒我们,网络安全问题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网络安全风险并不少见,它时刻围绕着我们。” 采访中,市民周瑶深有感触地说。每个人不仅是网络安全的享有者,也理应成为网络安全的维护者。维护网络安全,没有人是旁观者。
因此,只有人人尽责、久久为功,激发起全民参与网络安全的主动性,才能筑牢网络安全防线,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网络空间注入正能量
网络,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身边小事、国家大事,拓宽视野、增长见识。随着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给每位网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文明上网?
近年来,一些网络谣言传播引发社会舆论,令人唏嘘;网络诈骗屡禁不绝,令人心惊;一些“网络喷子”在网络上引发群体骂战,更是令人愤怒……“网络应该是我们学习成长、健康娱乐的地方,而不是滋生不良气息的场所。”我市退休干部李树友告诉记者,有的人一到网络上就变成了“键盘侠”,披着各种“马甲”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的人利用网络浏览不良网页、传播不良信息;有的人利用信息差传播谣言,造成不良影响;有的人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上网时,大家都应该使用文明语言,不能随意侮辱他人,不传播不良信息。同时,还应该保护好个人信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采访中,有专家表示,为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推动网络绿色健康发展,每位网民要从自身做起,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拒绝沉溺网络;要争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不在网上发布和传播违反国家法律、影响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的信息,不制造谣言和传播谣言,要时刻筑牢网络空间的法治屏障;要理性认识网络,全面客观看待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要学会换位思考,冷静观察,拒绝道德绑架和网络暴力;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丰富的知识;要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自觉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侮辱歧视他人,拒绝不良信息,共同唱响网络文明“好声音”;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并积极监督举报各类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
近年来,我市以省级网络素养教育基地落户开封为契机,依托基地功能,把培育新时代好网民摆在关键位置,在好网民行为规范、青年网民行为研究、网络素养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我市在深入研究、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开封好网民行为规范》《开封市网络文明倡议书》等,配套印发了《凝聚时代正能量 争做开封好网民》网络素养教育手册,为我市网民自觉践行网络文明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在开封网开设专题专栏,积极参与“好网民好素养好风尚”短视频大赛,展播好网民优秀事迹;邀请青年演员苏晓彤、@舌尖上的开封等开封好网民代表制作好网民宣传视频,通过正能量引导,提升网民网络素养。
针对普遍存在的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等不法现象,我市广泛开展防范网络传销、打击网络贷校园贷、预防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等宣传活动,有效提升网民抵御网络不良信息、规避网络风险的能力。
为营造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我市积极利用网络讲好开封故事:以“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等重大节会为依托,抓住机遇,坚持移动优先、内容为王、互动传播,推出一批网络传播精品,集中力量宣传开封文化,展示开封形象;组织开展“品市井烟火 来开封过年”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邀请20余名网络名人拍摄“品市井烟火 来开封过年——2023 年春节我在开封等您”主题短视频对开封进行宣传,共征集展播短视频作品 260 余部,播放量达1.3 亿次,为全国网友奉献了一场冒热气、接地气、极具烟火气的开封大戏。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构筑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每位网民强化共同参与、积极行动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网络空间注入强劲正能量,汇聚维护网络安全的强大合力,构筑起网络安全“防火墙”,让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