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劳动教育要奏出时代的强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要奏出时代的强音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3-09-12 08:43:53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彰显了其在“全面培养人、培养全面的人”中的重要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关键。但是,劳动教育存在被社会淡化、被家庭软化、被学校弱化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开封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今年开学季,多地中小学请来劳模工匠为学生们开讲“开学第一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劳动模范与中小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不仅给学生们上了一堂难忘的“开学第一课”,也让学生们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劳动的意义,体会到劳动的光荣。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态,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 

然而,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存在被社会淡化、被家庭软化、被学校弱化的问题。比如,有的人从德智体美劳的排序上理解,把“劳”的重要性排在最后;有的家长,为保证孩子学习时间,宠溺孩子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这种忽视或不屑劳动教育的行为,是对教育的短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快乐、感悟劳动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够给他们的精神补“钙”。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为什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这是因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人生中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 

在中国历史上,劳动教育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党和国家长期重视劳动教育,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它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贯彻落实。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爱劳动”与“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一并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实现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领导,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基本原则写入党的教育方针。 

近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先后就中国梦、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新境界。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意见》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凸显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把劳动教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小学课本中的古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旨在提醒我们要珍惜粮食,反对浪费。虽然很多人明知这句诗的道理,但浪费粮食时一点也不心疼。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人民,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种观念培养出的孩子不仅不会劳动,而且厌恶劳动、轻视劳动,更有甚者成年后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和“啃老族”。 

“妈妈,粮食不是去超市就能买得到吗,为什么家长和老师要教育我们节约粮食?”今年年初,市民张金秀听到了儿子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震惊不已。她和丈夫交流之后,都认为平时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太少了,导致孩子“不接地气”。张金秀的儿子今年11岁,在我市一所小学就读。为保证孩子学习时间,张金秀和丈夫很少让儿子做家务,即使是扫地、刷碗这样的家务活也很少让孩子动手。殊不知,这样一种与劳动“绝缘”的状态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孩子这种情况,张金秀进行了深刻反思,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或不屑劳动教育的行为,是对教育的短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不成功的教育。从社会层面看,虽然每个学生从小都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在青年群体中有所蔓延,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不良现象。一些导向的偏差导致部分人价值观变形甚至扭曲。比如对于成功的定义,其标准越来越倾向于赚钱的多少和曝光率的高低。尤其是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近年,在青少年中形成了一股轻视普通劳动者,追捧那些“大主播”“网红”的不良风气。 

“这种风气其实就是一种不劳而获思想在作怪。个别青少年不愿脚踏实地,靠劳动来充实自己,而是想成为‘网红’或者‘大主播’,幻想着能迅速走红或者一夜暴富。”我市退休教师张军海担忧地说。他认为,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劳动能够让他们懂得感恩、掌握知识、坚强意志、强健体魄,还能发现生活之美。劳动贯穿于德智体美之中,是孩子教育之基。因此,我们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敬重劳动者的社会风气。 

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劳动成为孩子教育的底色


如果把德智体美劳作为描绘孩子成长的绚丽画卷,那么劳动就是这幅画卷最基础而不可或缺的底色。有了这个底色,孩子教育的画卷一定更加绚烂、美丽,孩子成长的天空也一定更宽广。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我市很多家庭都把劳动教育当成一门重要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暑假里,妈妈教会我炒菜,从买菜到洗菜切菜,从倒油再到关燃气灶,整个过程我都能独立完成。”说这话的是我市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张一涵。9月10日,记者在张一涵所在班级的微信群里看到,家长们通过照片和视频的方式,分享着孩子们的劳动经历。这个暑假,张一涵的同学纷纷走进厨房亲手为家人们烹饪美食,他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步的操作,小厨师们做起饭菜来个个像模像样,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呈现,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了成就感与幸福感。 

对于劳动教育,开封近年来十分重视。我市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开封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2022年,我市围绕“劳动淬炼成长 实践创造幸福”主题,开展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和身体力行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我市还组织专家综合研判,制定基地评审细则,面向全市开展了首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评审活动,基地定位为校内教育的校外补充,开发劳动项目并形成具有开封特色的劳动清单,标准化打造具有本地产业特色的劳动场域,劳动过程的实施要具备明确任务、劳动准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我市评选出了首批13个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有力支撑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我市很多中小学校还建成了校内的劳动实践基地,每个班级都有责任田,负责栽种、管理和收获。我市一些学校还将劳动教育与创文等工作结合开展,促进小市民们用点滴奉献支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我市积极组织全市劳动专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培训,每周定期开展劳动学科“大教研”活动,强化课程内容,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将劳动课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我市还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截至目前,省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已经达到26家。 

“我的女儿在龙亭区一所幼儿园中班就读,老师要求班里的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学习一项劳动新技能,刻意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市民侯佳林说。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同学们争当“家务小能手”,帮助家人扫地、拖地、擦桌子、浇花等。通过家长们分享的照片和视频可以看到,虽然孩子们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却洋溢着劳动的喜悦。 

劳动教育的回归,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现在社会上的教育焦虑,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等问题,根源在于对劳动的价值、劳动者的态度发生了认知偏差。

让崇尚劳动成为新时代社会风尚


纵观国外,很多国家也把劳动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让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独立处理个人事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明确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在不同的国情和文化差异之下,世界各地的“劳动课”各具特色。 

比如,在北欧国家芬兰,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参与校内的各类劳务,组成小组轮流养护植物、参与图书馆的图书整理、收集和回收废纸、打扫校园等,而校内的清洁工、厨师、门卫、学校秘书和服务人员则负责指导,以此提高孩子动手和思考的能力、自理和照顾他人的能力等。芬兰所有七年级(相当于初一)学生每周都要上3小时烹饪课。烹饪课并不只是学习烧饭做菜而已,除了烹调菜肴,擦拭料理台、清洗碗盘等,都是课上的内容。德国巴伐利亚州小学各年级每周有两节劳技课,教授电子、木工、办公技术、缝纫、家政、职业指导等内容。日本的劳动实践教育主要有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男生以学习工农业技术为主,女生以学习家务为主。 

一些人简单将劳动教育理解为“教学生劳动技能”,或者是“让学生劳动”,但却忽视了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价值取向的塑造。对此,市政协委员翟瑞琦认为,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干几次家务,做一些手工,干一些家务、农活。它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孩子中小学时期,父母、老师对他们的口头传授和书本上的介绍,满足不了他们对生活热切的探索和认知,只有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来达到了解周围环境,学会生活的目的,还可以加深孩子对生活的理解。 

翟瑞琦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协调。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室和教育科研部门要结合当前我市劳动教育现状,提高对新时期劳动教育的理论学习,加强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学习研究,研究制定出台适合市情、县(区)情、校情、学情的地方劳动课程;要积极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全市各级中小学校要在教材和师资方面完善改进、加强力量,发挥“课堂—家庭—社会实践”的联动优势,组织选拔专业劳动师资力量参与教学。同时,注重强化实践性、主体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等特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翟瑞琦表示,要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导向作用下,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把崇尚劳动作为培育孩子的潮流,让亲子劳动场所多起来、劳动实践旺起来、劳动创作潮起来;要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办学对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投入,为孩子们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劳动实践机会。相关部门要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把其作为考试、毕业、综合素质检测的重要内容,形成鲜明导向。学校可将劳动教育统一于常规课程之中,保证时间,精心组织,让孩子动手、入心。家庭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和学工、学农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劳动融入孩子的生活、学习。 

本文开头所讲的“劳模工匠进校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中心小学,今年是该校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的第18年。请劳模工匠来开讲“开学第一课”,让他们与中小学生实地交流,对于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有助益。对于学生们来说,劳模工匠现场讲学是一次宝贵的思政课,也是难以替代的思政课。 

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发扬中华民族勤劳美德,强化劳动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劳动风貌,用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