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寻味开封:宋朝的钱荒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在日本看展览,看到一面宋朝铜镜,镜背刻着两行字,一行是“胡州仪凤桥南石家”,另一行是“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足”。
寻味开封:宋朝的钱荒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李开周 发布时间:2023-06-12 08:12:02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在日本看展览,看到一面宋朝铜镜,镜背刻着两行字,一行是“胡州仪凤桥南石家”,另一行是“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足”。面对这两句铭文,他好奇心发作,拍下照片,发微信过来,问了一堆问题:“胡州仪凤桥南石家”是哪一家?“无比炼铜”是什么铜?“每两一百文”是不是这面铜镜的标价?如果是,为啥要按两计价呢?

这些问题都不难解答,但在最后一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北宋100多年里始终没能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钱荒问题。咱不急,先从本文开头那面铜镜说起。 

镜背第一句铭文“胡州仪凤桥南石家”,这里有个错别字,“胡州”该写成“湖州”,即浙江湖州。您知道,古代工匠以文盲和半文盲居多,刻错字很正常。话说宋朝湖州有一条河,叫作霅【zhà】溪;霅溪上有一座桥,叫作仪凤桥;仪凤桥南侧有一户姓石的人家,开了一间铜镜作坊,铸造了我朋友在日本看到的那面铜镜。 

在宋朝,湖州是全国最重要的铜镜生产中心,而石家又是湖州最重要的铜镜生产家族。如今世界各地出土的宋朝铜镜,只要背面有铭文,多半包含“湖州”和“石家”这两个词。我查了一下资料,截至2022年12月,日本共出土85只宋朝铜镜,其中83只刻着湖州石家的名号,可见湖州石家出产的铜镜在日本曾经多么受欢迎。 

再看另一句铭文“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足”,其中“无比炼铜”是指无与伦比的精炼好铜,形容镜子用料上乘;“每两一百文足”是标价,按镜子本身的重量计费,1两卖100文,2两卖200文。宋朝1斤为16两,假如这面镜子有1斤重,那就得卖到1600文。北宋中后期,开封虹桥码头的苦力和绫锦作坊的女工平均月收入3000文,把一个月的收入拿出来,买不到两斤重的铜镜。 

宋朝铜镜为什么贵?因为铜贵。湖州石家铜镜为什么按照重量标价呢?也是因为铜贵。当然,现在铜也不便宜,所以才会有盗贼偷割电缆去卖铜,但绝对不像宋朝那么贵。宋朝的铜有多贵?1079年“乌台诗案”,苏轼写诗讽刺新法,蹲了大牢,司马光和另外一个大臣张方平牵连此案,朝廷要惩罚他们,每人罚铜20斤。您听听,牵涉到泼天大案,交20斤铜就免罪了。 

那么,铜在宋朝为什么贵呢?因为宋朝的基准货币不是黄金,不是白银,而是铜钱,并且宋朝闹过100多年的钱荒。“钱荒”这个词,是宋朝人发明的,指的就是货币紧缺,市场上需要的货币多,而国家投放的货币相对不足。 

宋神宗在位时,三司使(财政部部长)张方平说过: 

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万商束手。又缘青苗、助役之法,农民皆变转谷帛,输纳现钱。钱既难得,谷帛益贱,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意思是从官府到民间都感到钱不够用,周转不开,影响市场,商贩们不能顺利达成交易,再加上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官府征公粮和征劳役都变成了货币税,老百姓急需现钱,只能把粮食和布匹卖掉,所以物价日跌、铜钱日缺,这就叫做“钱荒”。 

请您一定不要误会,钱荒可不等于贫穷,宋朝绝对不是贫穷的王朝。王安石变法时期,中央财政年收入折合白银已经上亿两,这个数字在整个古代中国堪称空前绝后。 

另外,钱荒也不等于国家铸造的钱少。跟古代任何一个朝代相比,宋朝铸造的铜钱数量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比如说唐朝,也是以铜钱为基准货币,极盛时期每年铸造铜钱才30万贯,而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铸造了125万贯铜钱,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铸造了373万贯铜钱,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又铸造了506万贯铜钱,随便拿出哪一年的数据,都是唐朝极盛时铸钱数量的10倍以上。 

国家不穷,铸钱又最多,宋朝为什么还会闹钱荒呢?我总结出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叫“长城危机”。宋朝建国的时候,燕云十六州已经被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拱手送给辽国,而燕云十六州分布在长城沿线,这十六州丢了,长城也就彻底丢了。要知道,长城是秦汉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最重要的屏障,也是中原王朝在北方边疆最快速的粮草补给通道和快速调兵通道(长城之上可以通行车马,无须翻山越岭),一道长城在手,至少能节省十万大军。可是宋朝没有长城,北方除了黄河无险可守,为了保住河北和中原腹地,必须驻防几十万军队,而养兵是要花钱的,所以就有一大笔铜钱从国库流向军营,部分退出流通市场。 

第二个原因叫“岁币危机”。宋朝没有长城,而西北的西夏和北方的辽国却拥有了长城,它们随时可以攻击宋朝,而宋朝皇帝又担心武将篡权夺位,所以重用的武将大多不能打,所以总是吃败仗。吃了败仗怎么办?交钱呗。北宋一朝,给西夏交了58年岁币,给辽国交了100年岁币,每年都要给敌国送上几十万贯铜钱,这笔钱从国库流向了国外,完全退出流通市场。 

第三个原因叫“俸禄危机”。宋朝高薪养廉,厚待百官,给中高层官员发放惊人的工资和福利,从宰相到州府官员,每人每年轻松进账几千贯。这么多钱,官员花不完,为了留给后代,往往封存起来,长达几十年不再回到流通市场。 

第四个原因叫“经济繁荣”。众所周知,宋朝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朝代,日用品交易、奢侈品交易和不动产交易都极其频繁,所有这些商品都必须有等值的铜钱做媒介,所以流通市场对铜钱的需求量居高不下,朝廷铸造几百万贯铜钱看似不少,往这么大的市场上一扔,连个水花都砸不起来就没了。 

第五个原因叫“铜钱外流”。宋朝的炼铜技术和铸钱工艺很牛,而周边各国要么不会炼铜,要么没铸过钱,要么铸造出来的铜钱质量太差,要么铸钱的成本太高,所以很多国家干脆不再铸钱,只用宋朝的铜钱,于是宋钱大量外流。在公元10世纪和11世纪,辽国、金国、西夏、高丽、吐蕃、爪哇、三佛齐等地的商人进入宋朝,运来物资,带走铜钱;与此同时,宋朝出海贸易的商船上除了丝绸和瓷器,也有大量铜钱,因为各国都欢迎宋朝的铜钱,所以这些铜钱到了国外会更值钱,对宋朝商人来说,出口铜钱跟出口瓷器一样赚钱。以爪哇为例,长期用胡椒、珍珠和名贵香料来换宋朝的铜钱,连本国的银币都废弃了。 

发达的市场需要更多铜钱,而大量铜钱又外流出境,所以钱荒成为必然。宋朝曾经出台政策,禁止铜钱外流,但收效甚微,只能一年比一年更多地铸造铜钱。到了南宋,钱荒终于解决,怎么解决的呢?通过大规模发行纸币“会子”。纸币几乎没有成本,市场上需要多少,就能发行多少;纸币到了国外又不能买东西,所以货币外流的风险也消除了。 

纸币能解决钱荒,却又很可能因为朝廷肆意开动印钞机,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但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