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3-06-06 08:48:49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核心提示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作为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是开封最厚实的家底,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开封立足文化优势,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在传承中坚守,在创新中发扬,大踏步走在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高标准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新征途上。

落日余晖映古城(3743506)-20220517074646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标识,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八朝古都,雄踞中原。中华文明悠远厚重的历史在开封这座古城留下了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文化,是开封的符号,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开封勇立潮头、奋楫争先,通过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种植在这片热土上,精心呵护,并结出累累硕果。

IMG_7144(20220725-18(3944914)-20220726085408.JPG

浚通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固根守魂,关系一个民族的前途和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代代传承下滋养着中华儿女,铸就了民族灵魂,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如何熔古铸今,进一步让璀璨的历史文化在今天绽放光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现实课题。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意见》强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2021年,中央宣传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绘就未来五年传承发展工作的蓝图。 

清明节游清园(4625984)-20230406075309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荣使命催人奋进。近年来,在一系列政策举措激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断深入,传统节日热、文物热、非遗热、博物馆热纷纷兴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在互联网和现实中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落在大地上的遗产、沉睡在书籍中的文字,不仅“活”了起来,而且“热”了起来,更是“潮”了起来。 

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展现当代人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收视率居高不下;河南卫视将“国风潮”创新融入电视晚会创作,创造性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持续“破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古典舞蹈再现文化之美,上演以来一票难求;河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成为“网红”,“考古盲盒”“豫博网红咖啡”“钱币巧克力”等文创产品火遍全网;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备受关注;《一城宋韵 东京梦华——“大宋运动会”》系列短片在河南卫视播出后,迅速在全网掀起一阵大宋热风;以传统文化标识为设计元素的文创产品、传统服饰火遍全球……事实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无论历史有多么久远,认同感和情感共鸣都不会割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迸发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与热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我们要从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奋进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坚定文化自信,阔步奔向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黄河生态廊道 多彩绿色画卷(3679419)-20220422072843

赓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开封,是一座黄土里埋着历史、水波中荡漾着传说、树叶上挂着故事、空气里飘荡宋风的古城。 

开封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散发着古都的韵味、文化的气息,这里凝聚着一个国家的记忆,这里封藏着一个时代的辉煌。 

开封,文化底蕴深厚是其最鲜明的特征。这片热土既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也造就了生生不息的黄河文化、壮怀激昂的忠烈文化、刚正不阿的府衙文化,还形成了以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灿若繁星的民俗文化、园林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书法文化等众多非物质文化。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作为享誉中外的八朝古都,以及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市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特色,实施文旅强市战略,在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高质量打造文旅强市征程中稳步前行。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等国家、省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同时垂青开封,面向“十四五”,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按照前瞻三十年、干好前五年、立足近两年的理念,开封市精准对接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提出的“一中心一胜地”(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目标,提出“一都一城”战略目标,即高水平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都、高标准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开封市聚焦战略性、全局性、牵引性重点工作,突出工程化、项目化、方案化,高标准编制《开封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总体规划》《开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开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落实《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修改完善《北宋东京城遗址保护规划大纲》,积极构建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规划体系。开封市以城墙内13平方公里为重点,编制完成《开封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整体管控指引古城保护与建设,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将古城整体格局、文物遗址、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包含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环境风貌区等)等纳入保护范围,严禁大拆大建,实施有序更新,保护好古城的整体风貌与格局。 

这个春节,来开封过年吧!_1673855146404

开封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聚焦黄河、大运河、宋文化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紧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展示区、宋文化核心体验地发展定位,集中打造重大标识,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宋代可移动文物、宋代文化遗址、宋代文献资料、宋文化记忆等宋文化活化再现工程,形成“地下北宋东京城、地上真实开封城、云上风雅大宋城”的立体多元展示格局。 

在开封,抓实一个高规格议事机构、一个权威规划体系、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一个宋文化研究院等“十个一”推进机制,持续推动文化资源向项目、向产业、向发展新动力转化,以全域规划带动全域保护、推进全域经营、强化全域管理、实现全域旅游,“五个全域”让做好古城保护和开发、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有实实在在的落脚点、发力点。 

开封市还制定《开封市古城保护条例》,在法定层面对开封历史城区、历史街区、文物古迹、历史建筑提出多层次保护框架和策略。编制的《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作为重要章节进行研究。目前,开封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27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68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正是它们,让古籍文献中记载的开封变得立体而精彩。开封市文广旅局还对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制作了保护档案、设置了文物保护标志牌、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部分文物保护单位还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使其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治化保护轨道。 

为做好老街巷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封市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老街巷文物建筑进行了普查统计,在保护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制作档案,建立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市文广旅局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作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标志牌,对这些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挂牌保护;持续加大对历史街区、传统街巷中文物建筑的维修保护工作,先后对刘青霞故居(三号院)、张钫故宅等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开封市共有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开封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除此之外,开封市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产业化转型,搭建平台促进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持续做好非遗进景区、进学校、进社区活动,让非遗“活”起来,走进群众日常生活中,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并参与到非遗保护中。 

在开封,古老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发扬光大,激发了文化自信,凝聚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大宋元宵夜(4465309)-20230418083144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站上新舞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需要薪火相传,又需要推陈出新。当前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关键一环是站在价值之源、民族之根和安全之本的高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开封市在激活沉睡文化基因、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古城保护利用、传承城市文脉、增进文化自信、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将文化“活化”,让地下的东西“走出来”,让史书上的东西“走下来”,开封的宋韵特色在不断彰显,“宋韵开封”的品牌愈加出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彰显新魅力。 

“十四五”期间,开封市以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为重点,实施古都风貌再现工程,用“绣花”功夫做好古城每一寸土地的保护、建设和发展,通过文态塑魂、业态引导、形态提升、生态修复,实现古城“四态融合”。着眼留住城市文化根脉,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开封市实施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工程,坚持“灰色基调、限高十五、小式建筑、宋式风韵”古城风貌,规划布局“四厢二十坊”,打造没有门票的宋文化公园。着眼宜居宜业宜游,开封市实施“十河十湖十湿地”生态水系工程,建成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一渠六河”综合治理等工程,启动建设老城区“一水四湖十八景”水系公园,再现“一城宋韵半城水”的北宋大观。着眼“五个全域”,开封市实施城墙“五贯通”、州桥—古汴河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清明上河园三期、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等重大文旅项目,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历史性、节律性、传承性、全民性等特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封市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并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不断赋予其时代精神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深挖千年传承的民俗,高质量举办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等国家级节会,“四月清明”“十月菊香”“大宋中国年”叫响全国,唤醒了传统文化的记忆,让历史文脉绵延相传。 

看上元灯会、赏国际灯笼展就到清明上河园!_1644545212293

近年来,开封的文博机构、旅游景区以及相关企业开始重视文创产品的研发,一大波文创产品开始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如今,漫步开封街头,仿佛一幅宋韵流转的画卷在眼前铺开。大宋御河串联起包公湖、龙亭湖等标志性景区;以传世名画为蓝本的清明上河园内,斗鸡、秋千、灯笼、风筝、汴绣等民间技艺再现浓郁的宋代民俗风情;珠玑巷、双龙巷、复兴坊这些曾湮没在岁月中的显赫地名,现在成为既承载千年沧桑又充满活力的街区……开封市坚持“文商旅”相结合,培育了戏曲、杂技、非遗、建筑、美学、美食等“宋潮生活体验之旅”基地29个;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双创园,全面拓展“宋文化+”,与文创、动漫、影视、餐饮、展会等融合发展;在迪拜设立开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宋文化展示交易专柜,强力推动“文化出海”,让宋文化“活起来”“走出去”;演绎“灯火开封”,培育国家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8个,发展以《大宋·东京梦华》为代表的夜间演艺、以鼓楼和小宋城为代表的观光夜市、以大宋御河为代表的水系夜游等,形成了“大宋不夜城”夜游品牌。 

号角催征,笃行不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古城开封的目标更加清晰、精神更加激昂、步伐更加坚定。

以上图片均为开封网资料图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