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宋诗中的麦收抒写
​麦有小麦、大麦、荞麦等多种,在我国种植均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小麦与稻米一起至今仍是我们的主粮。正因为如此,麦子很早就走进了诗歌。“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经》中多处出现的“麦”,据学者研究,很大的可能就是小麦。检索《全宋诗》发现,在宋代诗歌中,同样有不少描写收麦、抒发情感的作品。在机械化收麦早已被大面积推广的今天,读起这些饱含辛苦的诗歌,想象着古人收麦的劳动场面,很是令人感动。
宋诗中的麦收抒写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凌寒 发布时间:2023-06-05 09:59:04

麦有小麦、大麦、荞麦等多种,在我国种植均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小麦与稻米一起至今仍是我们的主粮。正因为如此,麦子很早就走进了诗歌。“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硕鼠硕鼠,无食我麦”……《诗经》中多处出现的“麦”,据学者研究,很大的可能就是小麦。检索《全宋诗》发现,在宋代诗歌中,同样有不少描写收麦、抒发情感的作品。在机械化收麦早已被大面积推广的今天,读起这些饱含辛苦的诗歌,想象着古人收麦的劳动场面,很是令人感动。

喜收新麦赞外孙

苏辙(苏轼的弟弟)一生多遭贬谪,晚年是在中原颍川度过的。这里有他的子侄孙婿,也有他的田产。他在这里不再过问政事,耕耘收割、悯农劝农,深深体验了几年的农业生产劳动,因而写有大量关于农事的诗歌。这些诗作记录农事,赞美劳动,关注民生,朴实无华。 

这一年,收麦的季节到了,因为年老体衰,苏辙对于田间劳作已力不从心,幸好,他的文氏外孙前来帮忙了。几天的连阴雨,虽然淋坏了场圃,但是雨后天晴,乡邻们都欢欣鼓舞。收麦是很辛苦的,所以要做好大饼充饥,取出自酿的酒解乏,好好犒劳犒劳外孙。 

新麦入仓了,农事结束了,外孙劲头十足,干得不错,来来来,姥爷写首诗表扬表扬你啊。一首《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语言风趣,充满了喜悦和宽慰之情。读此诗,令人仿佛置身于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的收麦场面。诗曰:“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描写艰辛恤民情 

英宗(一说神宗)年间进士张舜民一贯重视民生疾苦,写有不少表达对劳动人民同情的诗作。他熟悉农村生活,在杂言诗《打麦》中,既写收麦、打麦,也写食麦、插禾。此诗描写劳动场面,反映劳动艰辛,抒发恤民情怀,十分感人。 

听,打麦开始了:“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彭彭魄魄的打麦声在山南发出,在山北回应,诗作开头就给人以强烈的紧张之感。不误农时,这是农家人都懂的道理。麦子都收上来了,打麦岂有不抓紧的道理! 

打麦的劳动场景是这样,那收麦呢?听吧:“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小麦成熟了,鹖旦鸟不停地叫着,催促农家人要早早起床;竹鸡鸟又叫了起来,因为乌云滚滚,大雨将至,可见收麦与打麦同样紧迫。所以收麦的妇女们出场了:大妇带着镰刀出门了,小妇背上筐子跟来了;走上田垅,先捋去青色的麦穗,下来田垅,小麦就已经捆扎成束,收麦何等紧张、熟练!正因为收割紧张而忙碌,所以“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农家人以苦为乐,还怕什么头发焦枯、面容焦黑呢?读至此,令人不难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观刈麦》中“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诗句。 

张舜民为人正直,富有济世之心,诗风平易自然。这首描写农民收麦、打麦的诗歌,场面展现生动,富有农家气息。在诗作的后半部分,作者又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丰收在望心中悦 

仁宗皇祐年间进士郑獬,富有强烈的民本思想。他人格高洁、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权知开封府时,神宗对他曾有“为治甚好,百姓便之”的称赞。其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继承了杜甫忧国爱民的“诗史”精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情真意切、十分感人。他的长诗《收麦》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看吧,小麦长势喜人,一望无际,丰收在望,诗人高兴地写道:“小麦深如人,澶漫不见地。一苞十馀茎,一茎五六穗。实粒大且坚,较岁增三倍。”收获的麦子如何?看吧:“芟获载满车,累累犊衔尾。大挈置之场,巃嵸丘陵起。”收割的小麦装满了牛车,一车接一车地被运到麦场上,高高的麦垛就像丘陵一样。 

收麦的情景如何?看吧:媳妇小姑们趁着天亮,开始为收麦准备了,噗哒噗哒的声音在邻里间喧闹着;贫家老人带上孩子,也要去捡拾被遗落的麦穗了。这般丰收的景象,令诗人高兴地写道:“农家兹有获,卒岁可无馁。”农家人能有这样的收获,一年到头就不会挨饿了。 

这首诗写的是前一年夏天一场大水之后的丰年。因为丰收,农家的粮囤就有了储备,诗人说这是官员贤能、百姓勤劳、天公仁爱的结果,所以他感到无比喜悦。读之,不难体会出诗人浓浓的爱民恤民情怀。 

麦熟之际祈天晴 

范成大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农事诗,风格平易、清新妩媚,向来脍炙人口。其描写农村生活、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成就最高。诗歌中,他赞美田园风光,再现劳动场面,表达稼穑之艰,忧民所忧、乐民所乐,深深的爱农悯农情结十分感人。如他写初夏江南农村景色,“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这里的麦指荞麦);写西南蜀地庄稼长势良好,“麦穗黄剪剪,豆苗绿芊芊”,等等。 

范成大有一首题为《刈麦》的诗歌,但不是写收割小麦的劳动场面,而是写麦收之际向老天爷祈祷。祈祷什么?当然是晴天。农谚说得好,蚕老一时,麦熟一晌。在没有机械化收割的年代,麦收时节,如果雨下个不停,这一季的收成可就要泡汤了。所以诗人写道,麦子成熟了,麦粒如珍珠般珍贵。此时,如果问我担忧什么,那当然就是连阴雨了。想到此,诗人祈求晴天,并说这对老天爷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既然恩惠百姓,就要把好事做到十分,不要再算计打折了。可见为了百姓温饱,范成大对老天爷说话也不客气了。诗曰: 

“麦头熟颗已如珠,小厄惟忧积雨余。丐我一晴天易耳,十分终惠莫乘除。” 

他的另一首诗歌《刈麦行》,既写种麦,“菊花开时我种麦,桃李花飞麦丛碧”;也写收麦,“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沾泥”,同样表达了收麦时日对下雨的担心。 

范成大一生多次出任地方官员,每到一地,他都兴利除弊,改善百姓生活,促进农业生产。由此,笔者想到大宋另一位范公——范仲淹。两人的品格何其相似!读范成大这两首以割麦为题材的诗歌,他这种为农民、为农业操心的情怀,谁人不感动? 

紧张抢收忘餐饭 

北宋失国后,随着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小麦的种植也不断向南延伸。诗人戴栩的《刈麦行自灵岩归示赵丞》,可以说是一首写农家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于收麦的诗作。南方地区小麦成熟比北方早,加上雨季已经到来,所以收麦十分忙碌,也更加劳累。 

看吧:“大儿牵衣镰在手,小儿携篝并畦走。陌翁语妪切莫迟,梅风温云晴不久。”趁着天晴的有利时机,一户人家的大人小孩带上农具,相互照顾着赶往田里割麦。因为担心风雨到来,晴天不多,老人们也催促着不要迟缓。春争日、夏争时,收麦就是龙口夺粮,必须“抢”字当头,所以诗作一开始就呈现出紧张的气氛。 

然而更紧张劳累的还在后面:“两手便熟镰无声,黄云卷地苍坡平。一声长歌出台笠,麦蛾飞起缘其缨。”因为动作熟练、镰刀锋利,所以收割下来的小麦很快就铺满了地面。此时,一声高歌从蓑笠下喊出,惊得麦蛾子也从笠带上飞起来了。 

收麦很累,也饿得快,所以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当然要准备好饭食酒菜,及时送到田里。然而麦子还没有收完,哪里顾得上吃上一口喝上一口呢?劳作间隙抬起头来,才知道腰骨是如此酸痛。这是诗作最后的表达:“炊烟幕幕暗杨柳,大妇壶飧仍榼酒。酒沉飧冷未暇尝,腰骨酸辛一骧首。” 

读至此,笔者也站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割麦的劳动中,感觉腰也酸了一把。坐在斗室里写作,让笔者也装模作样,与古人共情一次吧。 

战争毁田心中苦 

诗人戴复古,出生于南方一个农村读书人家庭。当时的形势是金国还在疯狂地进攻南宋,淮河以北的领土尽属金人,山河破碎、剥削残酷,农民十分穷苦。一生游历江南多地、经历坎坷的他与底层劳动人民有着较多较深的接触,所以他非常关心民瘼,一些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具有明显的人民性。 

例如他在诗歌《刈麦行》中写道:“腰镰上垄刈黄云,东家西家麦满门。前村寡妇拾滞穟,饘粥有馀炊饼饵。”农家人腰上插着镰刀,到地里割麦了,家家户户,麦子都堆到了门口。小麦的丰收,对一位无田的寡妇来说也是好事,因为她能够来到收割后的麦田里拾麦穗了,今年不仅吃稀饭绰绰有余,连炊饼也能做了。诗歌写当时淮南一带麦收时节的繁忙景象,也表达着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此时淮河一带是宋金交战的前线。“我闻淮南麦最多,麦田今岁屯干戈。饱饭不知征虞苦,生长此方真乐土。”诗人听说淮河以南小麦种植最多,但今年的麦田里已有军队驻扎,成为了战场,自然也就无田可种、无麦可收了。生长在南方的诗人能吃饱饭,也不知道征战之苦,生活的地方真是一片乐土啊。 

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在这里通过“苦”与“乐”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淮南一带农民及将士的深切同情。这时的戴复古,心里何尝不苦?其实是苦之又苦啊。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