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林则徐治河与林公堤(下)
​林则徐不仅以抗英功绩闻名于世,同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水利专家,主持过多项重要水利工程,如江苏浏河、宝山海塘、福州小西湖以及长江的江汉堤坝等。
林则徐治河与林公堤(下)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书友 发布时间:2023-05-22 07:37:18

林则徐不仅以抗英功绩闻名于世,同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水利专家,主持过多项重要水利工程,如江苏浏河、宝山海塘、福州小西湖以及长江的江汉堤坝等。鸦片战争后,昏庸的清廷责怪林则徐,将他革职并充军新疆。王鼎是林则徐的座师,在其出任东河河道总督之时力荐林则徐可用。清廷在无可奈何之中采纳了王鼎的建议,重新起用了林则徐。

开封治黄修筑大堤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十六日,年近花甲的林则徐以流放戴罪之身,赶抵开封六堡决口现场。 

林则徐在河南素享盛名。《汴梁水灾纪略》中写道:“闻林制军则徐将来,绅民无不喜悦。林公前任河南布政使及河东河道总督,人皆服其略。后以两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英夷滋事,被谪发往伊犁,至是复奉旨发往东河效力赎罪。故闻知者共相庆也。”这段话表达了开封人民对林则徐充满敬意和同情,期待他重新到来。 

中秋节刚过,林则徐来到祥符,中原一片汪洋、满目疮痍。本来祥符决口是河吏们侵吞河帑、疏忽河务所致。如今,筹办堵河工程,河吏们为发横财而各怀鬼胎、不肯用力。林则徐对此深感棘手。但他决心不负众望,报答中原父老对他的爱戴之心。 

这时清廷已决定力保开封城,驳回了牛鉴迁省会的请求。河道总督文冲被革职,朱襄被委以河道总督,而实际治河任务则落在了林则徐肩上。林则徐在河堤上搭建了简易工棚,日夜驻守在河工上。他在堵口工程中不顾诽谤,接待来访、细心筹划,甚至疾病缠身时还在坝上,“风雪中且夜里与士卒同畚锸”。 

林则徐洞悉河工弊端,着手处理了几个贪污无能的河官,精心组织施工。治河民工看到他清廉刚直,又能身先士卒,个个心悦诚服、齐心协力。 

此时,宽1000多米的决口正倾泻如注、激流狂射,大河已全部夺溜。针对决口处的地势与特性,林则徐经过反复勘估现场,决定绕越决口口门,在河岸处筑起8000米长的围坝,并在合龙口上端修建三道挑水大坝,于原河道内开挖引河30余公里。力图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堵塞决口,挽大河回归正道。 

这套堵复方案得到了钦差大臣王鼎的允准。捆厢进占、双坝推合、赶修后戗、打桩进堵……随着一道道工序的展开,两端堵口工程向河心逐步推进。 

度过盛夏,送走晚秋,风雪严冬的凌汛威胁接踵而至。 

为了防止大河流冰冲毁埽体,林则徐提议,在堵口进占的埽工前挂起防凌排,口门处几十只破冰船昼夜加以防护。冰融开河的一天,大量漂流而下的巨型冰块将西坝头捆厢船只的缆绳撞断,堵口施工危险重重。面对严重险情,林则徐率领河防官兵对两端坝头迅速进行加固处理。一番紧急抢护之后,终于使工程化险为夷。 

工程合龙前夕,北风骤起、河势大变,东坝头突然塌陷,12丈长的正坝被急流冲走,数名河工伤亡。这是对林则徐的又一次考验。他详查两坝情况,一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稳扎稳打、组织修复,同时,用大量碎石进行抛护,稳定了坝埽。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初八,河南祥符堵口工程终于在58岁的林则徐与75岁的王鼎的密切配合下胜利竣工。大堤“层层压实,涓滴皆无,十分稳固,引河亦通畅东注,全黄悉归故道”,河工用费600万两,历时8个月。 

公而忘私 忧国忧民 

军机大臣王鼎深知林则徐为人正直,在祥符工地赤诚实干,有口皆碑。他奏疏道光称赞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希望能为他记功嘉奖,至少降旨免戍伊犁。 

在庆祝大堤合龙的酒宴上,王鼎和林则徐都很兴奋,两人开怀畅饮。忽有谕旨传曰:“于合龙日开读。”明日启旨曰:“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谕旨宣毕,河工文、武皆惊,唯林则徐镇定自若。他把一切苦衷都埋在心底。他没有“仰祈圣鉴”的心思,也没有阖家团聚欣享天伦的奢望,而是仍抱着“君恩难忘”的一片愚忠,遐想南方的战事。他想,要制服逆夷,必须“筹计船炮水军事宜,恐造船不及,则先雇船,恐铸炮不及,且不如法,则先购买夷炮”。如果只是禁货出洋,无异于因噎废食,如不改变军事技术落后的状态,是摆脱不了被动挨打的地位的。因此,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今燎原之势,向尔愈难,要之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即使夷逃归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划。” 

当王鼎送林则徐至河干,洒泪惜别时,林则徐呈诗两首相赠: 

幸瞻巨手挽银河,休为羁臣怅荷戈。精卫原知填海误,蚊虻早愧负山多。西行有梦随丹漆,东望何人问斧柯。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且莫涕滂沱。 

元老忧时鬓已霜,吾衰亦感发苍苍。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 

两首诗悲郁忧愤,充满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并劝勉王鼎不要为他的遭遇而伤感,要多加珍重。 

《汴梁水灾纪略》记下了当时开封人民闻此讯的情景:“前任两广总督林则徐仍发往伊犁。初林公之来也,汴梁百姓无不庆幸,咸知公有经济才。其在河上,昼夜操劳,一切事宜在资其筹划。至是已具奏定于初八日合龙矣,旋奉旨发往伊犁,于是日起行,百姓闻之,皆扼腕叹息,多有泣下者。” 

治河名臣  千古传颂 

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主和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之后,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王鼎怀揣“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林则徐)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园。 

噩耗传出,正在茫茫戈壁流放途中的林则徐悲愤难抑,挥泪吟诗《哭故相公王文恪公》:“才锡元圭告禹功,公归遵渚咏飞鸿……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然而,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此刻,只有那寄托哀思、感忧国难的诗句在戈壁沙漠中经久回荡。 

黄河似乎也在为这位林大人鸣不平。林则徐西行流放这年汛期,黄河在江苏桃源十五堡、萧家庄漫堤决口,洪水直穿运河,冲破遥堤,决口宽600多米。南河总督麟庆被革职。次年,即1843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水,“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当年黄河在河南中牟境内大决,上任不久的东河总督慧成被戴枷示众,受到严厉惩处。为堵复这次黄河决口,国库耗银1190余万两。 

这时,林则徐在遥远的新疆正在主持治屯田、兴水利、浚水源、辟沟渠的工作,使高山雪水穿越沙漠进入万顷农田,为边陲人民继续操劳奉献。 

王鼎死谏后81天,《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大清朝完败落幕。 

作为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则徐治理黄河断断续续共计23年,集中在河南布政使任上、河东河道总督时期和广州禁烟革职西戍留河襄工期间。林则徐在致友人的信中曾对自己的治河体会作了概括:“工次之事,总以勤、慎、廉、和四字处之。”然而正所谓“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大厦将倾,林则徐、王鼎虽殚精竭虑,然累代所积颓势实难挽回。回顾戴罪于河南襄办河工这段经历,林则徐不无痛心地说:“中州河事,旧腊本可合龙,所以迟回反复者,只由于在工文武,心力难齐,譬如外科之消疡疽,未必肯令一药而愈。迨局势屡变,几成大险之症,而向之明知易愈而不愿其遽愈者,至此亦坐视而莫知所措,言之可谓寒心。” 

1850年初冬,65岁的林则徐被朝廷重新起用为钦差大臣外任广西。当一行人路经广东普宁时,林则徐突然暴病身亡。 

林则徐去世后两年,魏源在其《筹河篇》中延展林氏的改革思想,疾呼黄河人工改道。结果,黄河于咸丰五年,即公元1855年在铜瓦厢如预言般地改道了。 

林则徐为堵御黄河决口而新筑的黄河大堤位于今日开封市西起水稻乡马头村,东至柳园口乡小马圈堤段,在柳园口附近合龙,全长8756米,较决口前旧堤向北推移了约2公里,离河道较近,故人称“前进大堤”。因这段大堤形似月牙,有人又称其为“月牙堤”。为纪念林则徐堵口筑堤之功,后人称这段堤防为“林公堤”。 

开封博物馆有一份《治水功臣表》,可以作为林则徐治河与“林公堤”来历的佐证。1992年4月,“林公堤”被公布为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 

至今,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市民和各地游客慕名来到“林公堤”,拜谒先贤、抚今追昔。 

林则徐堵复黄河决口率众修筑的“林公堤”像是大河岸边的一座丰碑,镌刻着这位名垂史册的民族英雄的治水事迹。 

如今,林则徐的铜像矗立在开封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深情注视着黄河安澜、百姓安宁。 

在黄河文化大合唱中,开封人民永远铭记林则徐治河的丰功伟绩,他的英名与“林公堤”同在。他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大义情怀,为千古所传颂。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