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康有为游开封
​1923年4月底至5月初,康有为曾来开封一游,他在开封游览了铁塔、龙亭、禹王台等名胜古迹,进行了学术演讲等文化活动,还挥毫创作了几篇诗文联语,为古城开封留下了几处值得纪念的文物遗迹。
康有为游开封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宋开罗 发布时间:2023-05-08 09:58:14

1923年4月底至5月初,康有为曾来开封一游,他在开封游览了铁塔、龙亭、禹王台等名胜古迹,进行了学术演讲等文化活动,还挥毫创作了几篇诗文联语,为古城开封留下了几处值得纪念的文物遗迹。

康有为其人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清乾隆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他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后来成了保皇派的头子,也是一位著名学者和书法家。 

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聪慧用功,在学问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兵弱民贫,而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企图瓜分中国,清王朝被迫割地赔款,广大人民群众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苦不堪言。面对这种局面,康有为有了革故鼎新,使中国富强、广大人民脱离贫困生活的想法。 

康有为不甘于学习应付科举考试的旧经典和八股文,而是阅读了大量介绍西方历史、经济、文化的书籍。这些学习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认为只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文化,进行维新变法,才能革除中国封建落后的积弊,走上富强的道路。为此,康有为办学授徒,培养变法维新骨干,积极宣传其资本主义改良派思想。康有为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陈述变法的主张。这些行动使康有为名声大震,成为全国改良派的领袖人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采纳了康有为等维新派人物的建议,重用维新派官员,实行新政。这一年是旧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王朝守旧派的利益,新政刚实行3个月,慈禧太后即宣告“归政”,软禁光绪,废除新法。慈禧举起屠刀,对维新派人物进行残酷镇压,杀害了谭嗣同等维新变法的骨干,变法终告失败。清朝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只得逃亡海外。 

这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兴起,开展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康有为却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他反对推翻清朝的革命,主张君主立宪制,成为保皇派的头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康有为回到国内,组织保皇党,支持张勋复辟,恢复帝制,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当然遭到失败。康有为四处碰壁,只好退出政治舞台,到上海、青岛作寓公。 

康有为的后半生在政治上是逆潮流而动者,但他仍不失为一位著作颇丰的学者和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主要著作有《大同书》《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等,他的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在书法界有很大的影响。 

康有为游开封的起因 

关于1923年康有为怎样来开封的,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从上海出发西行,先到开封,后到洛阳、西安;还有人说康有为先到保定,从保定坐飞机来开封。笔者查阅几种史料,去伪存真,确定康有为这次来开封与吴佩孚的一次祝寿活动有关。 

1923年4月22日(癸亥年三月初七),是军阀吴佩孚50岁生日,他在洛阳大办庆寿活动。坐镇洛阳的吴佩孚时任两湖巡阅使和直鲁豫巡阅副使,手握重兵,势力范围达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和湖南诸省,是势力最大的直系军阀。吴佩孚过生日,来了不少人为他祝寿,有直系军阀在各地的军政要员、文人墨客,还有一些落魄的政客、清朝遗老遗少等。康有为到洛阳,送上他亲手撰写的一副寿联:“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联语对吴佩孚吹捧得很到位,文词书法文雅大气,深得吴佩孚的欢心。吴佩孚把康有为的寿联挂在寿堂中心位置,还向康有为致谢。 

康有为表示想到开封一游,还要去河北省易县清西陵为光绪皇帝扫墓,吴佩孚当即答应下来,并委托他的高等顾问郑焯(字昆池)陪同。当时开封是河南省省会,河南省督军张福来(字子衡)是吴佩孚手下的亲信,河南省省长张凤台(字鸣岐)和康有为乃同年进士,他们接到吴佩孚授意,当即发出邀请,欢迎康有为来开封,“订平原十日之约”。 

康有为游开封 

吴佩孚生日过后的第五天,即1923年4月27日(癸亥年三月十二日),康有为和郑焯及梁用弧、徐良一行人来到开封,受到河南省督军张福来、省长张凤台及开封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接待。郑焯曾任河南省财政厅厅长,家就在开封,康有为到开封以后,就住在郑焯家,郑焯每天陪着他四处游览名胜古迹。 

康有为是全国著名学者,他来到开封,在开封各界产生很大的轰动。4月29日,康有为应邀在直奉会馆进行了一次演讲。康有为在汴期间,开封各界名流纷纷设宴招待他,在“又一村”饭店的一次宴会上,豫菜名厨黄润生烹制的名菜“煎扒鲭鱼头尾”使康有为赞叹不已,他在一把扇子上写下“海内存知己”,落款“小弟康有为”,送给黄润生。他亲笔为饭庄书写了“味烹侯鲭”的条幅,还题写了“又一村”三个大字的匾额。除了这些活动,康有为来开封主要是游览名胜古迹,郑焯带着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铁塔、龙亭、相国寺等处。 

康有为登上铁塔最上层,北望黄河,俯视古城。他观察了铁塔上的琉璃砖瓦,写下了《开封琉璃塔记》一文。铁塔即开宝寺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塔身用琉璃砖瓦筑成,因似铁铸颜色,故俗名铁塔。康有为在《开封琉璃塔记》中论述了铁塔的历史由来,并考证了琉璃砖瓦为我国最早发明,而后才传到西方的史实。康有为说开封铁塔建于10世纪,“为万国琉璃砖之先河,焜耀山川,照映日月,不止中妙之神物,实为大地之瑰宝”。他建议,开封铁塔应改名为开封琉璃塔。 

龙亭位于北宋皇宫和明周王府旧址,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明周王府遗址的煤山上建了一座万寿亭,亭内供奉皇帝牌位,供地方官员逢年过节到这里遥拜朝贺,开封人称之为龙亭。1922年,冯玉祥第一次主豫时将龙亭改为公园。康有为登上龙亭大殿,满城风光尽收眼底,当时的开封早已无北宋东京的繁华,在此发生的王朝兴替和眼前的破旧景象令他思绪万千,他挥毫书写一诗一联。诗曰: 

远观高寒俯汴州,繁台铁塔与云浮。万家无树无宫阙,但见黄河滚滚流。 

一副楹联是: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 

康有为的诗镌刻在龙亭大殿东山外的石阙上,楹联刻在石阙的石柱上,现在仍可见到。 

1952年10月30日下午,毛泽东主席来到开封视察,曾登上龙亭游览,在刊有康有为诗联的石阙前,他饶有兴趣地端详起来。毛主席赞扬康有为写得好,叮嘱秘书把诗、联抄下来。 

禹王台饯别宴 

康有为在开封游览了10天,1923年5月6日(癸亥年三月二十一日),河南省督军张福来和河南省省长张凤台邀请他游览禹王台,并在此设宴饯别。 

禹王台又名古吹台,是位于开封市东南郊的一个高台,据说春秋时晋国音乐家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为纪念师旷,就名为吹台。汉初梁孝王封于梁(开封),将此地修建成一片园林,在此游乐,名叫梁园。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和高适曾结伴到此登高饮酒赋诗,留下了一段佳话。明嘉靖二年(1523年)为纪念大禹治水,在台上建了一座禹王庙,吹台又改称禹王台。 

康有为游览了禹王台的园林,又参观了设在禹王台的河南农林试验总场里农工的耕作。饯别宴就设在古吹台的高台上,宴会的排场很大,河南省和开封市官员、社会知名人士等都来附庸风雅。饯别宴从各大饭庄请来了厨师,他们在古吹台高台的柳树下砌炉灶、支案板,经过一番紧张的操作,一盘盘美味佳肴就摆了上来。 

酒席上康有为和开封官绅及各界人士推杯换盏,说古论今、谈笑风生,气氛非常热烈。康有为乘兴挥毫写了一首七言古诗,诗名为《古吹台感别留题》,诗云:将军勒马出郊关,前驱百骑走材官。植幕都庐夹道滨,马蹄沓沓扬飞尘……将军先候立于门,登高万里来风云。芒砀云去不可闻,大野极目雁鹜群。桑柘欲雨阴霭纷,同游农圃览耕耘。短槐高柳绿皆新,长沼圆亭泽似春。碑前拓影留后因,鹦鹉解语花馥芬。松下行厨洗玉盘,花边班剑酌衢尊。酒酣挥毫感殷勤,归时山河日未曛。 

这首应景而作的饯别诗写得很有气势,其书法是康有为这位大书法家晚年的力作,“康体”行书笔画劲健,如龙飞凤舞,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作品。这首诗镌刻于十块石板上,装嵌在禹王台前殿内东墙壁上,供游人观赏。 

康有为结束在开封的游览之后,前往河北省易县清西陵为光绪扫墓。郑焯陪同康有为坐火车到丰台,从丰台到易县要转汽车,此时郑焯对康有为说:“你为光绪扫墓,是为报答当年的知遇之恩,我与他无甚情感,恕不奉陪了。”康有为即在火车上挥毫写了一首诗,以表惜别之情:“丰台垂柳万千丝,骊歌一唱感神思。送自洛阳三千里,情深孰若郑昆池。”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