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顾璜托人上折谢恩的故事
顾璜(1856年~1927年)出生于晚清开封顾氏科举家族,以光绪二年(1876年)二甲第三名进士的身份成为清代汴籍人士中成绩最好的翰林,而且为官后仕途通达,官至军机章京、户部员外郎、太仆寺少卿、顺天府府尹、通政使司通政使等要职。但是,极具政治眼光的顾璜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以父肝病加重为由辞官离开了军机处。
顾璜托人上折谢恩的故事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裴元秀 发布时间:2023-04-24 08:56:31

顾璜(1856年~1927年)出生于晚清开封顾氏科举家族,以光绪二年(1876年)二甲第三名进士的身份成为清代汴籍人士中成绩最好的翰林,而且为官后仕途通达,官至军机章京、户部员外郎、太仆寺少卿、顺天府府尹、通政使司通政使等要职。但是,极具政治眼光的顾璜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以父肝病加重为由辞官离开了军机处。

按照清代的奏折制度,辞去官职的顾璜便失去了上折的资格。 

据2004年出版的《开封市志》(第七册)载,顾璜祖籍江苏昆山,明中叶迁南京,“顾璜生于开封,少年即有文采”。自幼聪颖的顾璜由父亲顾大成亲自教导,读书有成,科举考试顺利。他仕途通达,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在官至二品之际,他知清朝腐败无能,有与其切割之意,便以父病为由,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请假返汴。次年,再托河南巡抚刘树堂上《为在籍京堂恳恩开缺养亲恭折代陈》折,得到批准。于是,顾璜辞官归里。时隔9年,顾璜因两子顺利入仕而对清廷感激不尽。但是,已经辞官的他再无资格上折谢恩,只好请人帮忙。于是,他请曾任河南巡抚的张人骏代他上折谢恩。张人骏受托之后,上折陈述代顾璜的谢恩之意,皇上朱批“知道了”。这说明,清廷知旧臣顾璜留恋往事,仍忠于清朝。为厘清此事,我们应弄明白清代的奏折制度以及张人骏的为官经历,进而探讨顾璜辞官及其再入政坛。 

清代的奏折与奏折制度 

奏,是“进”的意思。在中国古代,凡人臣言情于上,都可称为“奏”。奏折,是清代专有的一种官方文书。从字面意思上讲,奏折是臣下向皇帝报告事件的折叠形状的文书。在清代,臣下用奏折向皇帝报告的事情很多。按所报告的内容划分,奏折大致可分为四类:奏事折、谢恩折、贺折、请安折。其中,奏事折的内容繁多,是臣子向皇帝报告各类治国理政的奏折。用奏事折上报皇帝的事项,上至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下到各地民情舆论和百姓的日常生活状况等。因而,它涉及内政、军务、外交、民情等。清代皇帝通过批阅奏事折,能及时了解全国的政情民意,从而及时调整内外政策、掌控全局、巩固皇权。谢恩折,则是礼节性的奏折,内容十分简明。在清代,当官员得到提升或获得奖励时,应按规定写出感谢皇帝之折,以示皇恩浩荡。请安折和贺折,不言自明,是礼节性的折子。 

因清代的奏折是直达皇帝的文书,由皇帝亲自拆封、批阅,其保密程度极高。所以,奏折成为皇帝及时了解全国政治动向、考察各级官员施政能力及其人品、了解民间舆情和社会动向的有效工具,极其有利于清廷掌控全局,从而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 

清代奏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有一个过程。最初,仅限于皇帝指定的少数亲信官员用奏折言事。雍正继位后,进一步扩大了使用范围。除了早期有奏事权的地方将军、督抚、提督和中央的大学士、尚书等人之外,一些翰林、御史,甚至地方上的低微之员也被允许上折奏事。对御史,则允他们“闻风言事”。在雍正朝,对奏折的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凡涉及私事,关乎机密事件、不便公开又需要迅速上报处理的重要事件,应采用奏折,直接向皇帝禀报。所以,清代建立的奏折制度不仅有助于皇帝及时掌控政情民意,且对革除中央和地方积弊以及考察各级官员的施政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乾隆继位后,全面肯定了奏折制度,并一直贯彻执行到清亡。 

张人骏为顾璜谢恩而写折 

张人骏(1846年~1927年),字千里,号安圃,河北丰润县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清末著名政治家。他任两广总督时,坚决捍卫我国南海的领土主权。据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载,张人骏曾两次任河南巡抚。第一次,他由鲁抚调任豫抚,任期不足一年,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至次年正月。后来,他被调任广东巡抚。第二次,张人骏由晋抚调任豫抚,这次时间稍长,有一年多,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之后,张人骏又被调到广东,不是做粤抚,而是任广东总督。从其职务的频繁变动可知,他是慈禧和光绪十分信任的重臣。 

张人骏19岁时考中举人,23岁考中同治戊辰科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钦点翰林。他在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做官,先任广西桂平梧盐法道,后任广西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山东布政使,再由山东布政使升为各省疆吏,历任漕运总督、山东巡抚、河南巡抚、广东巡抚、山西巡抚,再升任两广总督,移两江总督。辛亥革命之后,张人骏弃职。1927年逝于天津。已经退位的溥仪仍赐张人骏谥号“文贞”。 

张人骏曾两任河南巡抚。他为顾璜谢恩而写的《为据情恭折代陈》折,署名是“调补广东巡抚、河南巡抚兼管河工事务张人骏”。这说明,张人骏受顾璜之托,写折陈述顾璜谢恩的时间,是在他第一次调离河南、初任广东巡抚之际。那时的张人骏,刚刚入粤主政,日理万机,各项政务千头万绪,却还抽出时间为辞官的顾璜上折。这既说明他俩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体现了张人骏有助人为乐的品格。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侵占我国的东沙群岛。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人骏为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便与日本驻粤领事交涉,收回了东沙群岛。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他派水师提督李准及副将吴敬荣、刘义宽等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等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并在永兴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诸岛为中国神圣领土。后来,在南海诸岛中有一块岛礁被命名为“人骏滩”,以纪念他的功劳。所以,在维护我国领土主权方面,张人骏不愧为政绩卓著的封疆大吏。 

探讨顾璜的辞官与复出 

顾璜19岁入仕,连连高升,官至二品。不久,顾璜却要求辞官。辞官之后,又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清末的宪政改革中复出。他的升官、辞官与复出体现了满腹经纶的顾璜智慧超人。他不仅仕途通达,且能急流勇退。同时又说明,始终不忘皇恩的顾璜一直对清廷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顾璜科举、仕途两顺利。他是开封翰林中成绩最优的。在清代开封的35位翰林中既无一甲进士,也无二甲第一名进士。顾璜在光绪二年(1876年)考中二甲第三名进士,因而,按科举考试的成绩排序,顾璜理应排在第一位。优异的科举考试成绩为顾璜升官打下了良好基础。晚清著名政治家翁同龢初见19岁的新科翰林顾璜,就在日记中称赞他是“美材”。顾璜先在户部供职,不久,兼任军机章京。他在军机处兼职的十年间,由级别较低的小官迅速升为二品衔高官。据《光绪朝上谕档》的准确记载,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初八日,开始兼任军机章京的顾璜级别较低,仅为户部后补主事。此时,他在军机章京“汉头班”中的位置排在末位。10年后的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初八日,顾璜就升为二品官,是花翎二品衔的通政使司副使。当年八月,他又由副职转正职,成为二品封典、花翎二品衔通政使司通政使。客观地说,出自清寒教师家庭的顾璜,虽没有祖上的荫庇,却能周旋于复杂的晚清官场,并获得迅速提升,其中的甜酸苦辣只有他自己明白。后来,已身处高位的他深知高处不胜寒,便急流勇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顾璜辞官。当年八月初二日,河南巡抚刘树堂上了一份奏折:《为在籍京堂恳恩开缺养亲恭折代陈》。从刘树堂的这份奏折可知,顾璜给刘树堂写去信函,要求辞官。刘树堂在折中说,请假回汴省亲的顾璜,“假期将满,即应回京供职”。但是,顾璜来信说,他的父亲患肝病,日益严重,以致左腿疼痛难忍,需人扶掖,夜间惊悸无寐,加之腹泻,精神大不如前。顾璜“谨念幼蒙怙恃以养以教,至于成立”。他不忍心远离年迈体衰的父母,“惟有吁恳天恩,俯准开缺养亲”。清廷批准了顾璜辞官。顾璜辞官的真正原因仅仅是父母年迈和父亲肝病加重吗?清亡16年之后的1927年,顾璜病逝后,其长子顾承曾将顾璜遗作整理为《顾渔溪先生遗集》,并请顾璜的同年挚友、曾任河南巡抚的陈夔龙作序。民国时期的陈夔龙根据他对顾璜升官和辞官的观察在此书的序中写有如下文字:“囊岁,服官京朝,与同年生顾君渔溪,论交最夙。君以乙亥孝廉联捷成进士,入词林。年甫弱冠,才名驰都下。旋改农曹,兼直枢垣。不十载,洊擢京卿,骎骎将大用。逮甲午中日和议成,君鉴于朝政日非,两亲年迈,毅然陈情终养,归去。都人士群羡之。”由此可知,陈夔龙在清亡之后,说出了顾璜辞官的政治原因是,顾璜看到了“朝政日非”,故要求脱离政坛。至于其他理由,如两亲年迈、父亲肝病加重等,不过是借口。另据《清代职官年表》的记载,辞官多年的顾璜在清末的宪政改革中又复出。他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担任资政院帮办。说明清廷仍十分信任他,继续重用了他。《光绪实录》卷五百九十载,同年四月“以裁缺通政使司通政使顾璜为镶白旗汉军副都统”。这表明,清廷一直信任顾璜,顾璜对清廷仍抱有幻想。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