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雅尔图开浚惠济河
雅尔图开浚惠济河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书友 发布时间:2023-04-03 08:51:41

雅尔图(?~1767年),蒙古镶黄旗人,清朝大臣。于雍正四年(1726年),自笔帖式入赀授主事,分工部,再迁郎中。雍正十三年(1735年),授镶蓝旗满洲副都统。乾隆八年(1743年),改授镶蓝旗满洲副都统,授刑部侍郎,调吏部。历任参赞大臣、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抚等,官至户部侍郎、步军统领。

上疏奏言关心民瘼 

据《清史稿·雅尔图传》记载,乾隆元年(1736年),雅尔图上疏言:“京员无养廉,请将户部馀平银给部院办事官。八旗参佐等员视步军营例,予空粮。”如所议。师征准噶尔,授参赞大臣。乾隆三年(1738年),命暂管定边副将军印。乾隆四年(1739年),召授左副都御史,迁兵部侍郎。河南新乡民及伊阳教匪为乱,命往按治,就授河南巡抚。疏言:“河南多盗,不逞之民阴为之主,俗谓‘窝家’。保甲、甲长等畏窝家甚于官法。大河以南,深山邃谷。民以防鸟兽为名,皆有刀械。惑于邪教,怀私角斗,何所不为。如梁朝凤、梁周、张位等辈,党类甚多,愚民易遭煽惑。与其发觉后尽置诸法,何如于未发觉前设法销散。文武会遣兵役搜查,仍令自首免罪。”又言:“各省提镇以下官皆有伴挡兵丁及各色工匠,一营有数名虚粮,即少数名额兵。请照官级核定数目,不得虚占兵额。”俱下部议行。 

乾隆五年(1740年),奏报捕得女教匪首一枝花,命议叙。寻谕河南止设河北、南阳二镇,与巡抚不相统属,视山西例兼提督衔。疏陈整饬营务:足兵额,勤差操,明赏罚,练技艺,整军械,重兵食,验马匹,谨守望,严约束;并请以州县民壮之半交驻防汛弁操练;并戒兵民和衷,不得偏袒,平时试习骑射,期于娴熟;俱如所请行。 

乾隆六年(1741年),又奏言:“河南界连五省,西南伏牛、嵩山、桐柏等山,支干交错,地多林木,易于藏盗。请每岁秋冬,与联界各省文武订期巡察。”上命如所请行。乾隆七年(1742年),奏言开、归等处积水,无妨田亩,上责其掩饰。巡又奏:“河南地平土松,水利诚不如东南之通达。开、归等处地当下游,夏秋大雨,涧水汇注。积水未消,多系邻近黄河州县。历来豁免钱粮,于民生并无妨碍。且土性咸卤,难以种植。未便一律疏泄,以损田庐。”上谕曰:“实难宣泄,朕不怪汝。若避而为饰辞则不可。”乾隆八年(1743年),自陈“戆直致被人言”。上谕曰:“汝必欲以丰年为政效,水旱漠不关心。此奏殊属客气。”命来京,改授镶蓝旗满洲副都统。授刑部侍郎,调吏部。 

乾隆十二年(1747年),命往山西按治安邑。万泉民乱,中途称病,上责其逗遛,命解任。寻起授内阁侍读学士,复擢兵部侍郎。乾隆十三年(1748年),调仓场侍郎兼正红旗满洲副都统。迭署户部侍郎、步军统领。乾隆十八年(1753年),因疾解任。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卒。 

治理水患  因地制宜 

乾隆五年(1740年)三月,雅尔图上疏说:“河南上年霪雨,省城多积水。臣令浅处浚深,窄处开宽。为合城受水之区通沟建闸,时其蓄泄,养鱼植木,以利民用。”又说:“河南上年被水,奉命浚省城乾河涯及淮、颍、汝、蔡各水,目前二麦成熟农务正殷,余请概停开浚。”皇上准了他的奏请。 

由于河南地平土松,开封、归德(今河南商丘)等处地当下游,每遇夏秋大雨,河流、涧水汇注其中,积水不易消除。乾隆五年(1740年),雅尔图因地制宜,奏报朝廷说,河南旱田可改水田者甚多,但担心因此会加重百姓负担。《清实录》记载,乾隆帝当即诏谕:“嗣后有情愿将旱田改作水田者,悉从其便,钱粮仍照原定科则征收,免其呈报有司,改则加赋。”这就等于朝廷明确表态,今后凡是自愿将旱地改为水田的,钱粮仍照原定的赋税额度征收,不需要额外增加。这一旱地改水田的政策极大调动了河南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和调整农产品结构的积极性,加快了全省旱改水的步伐。到乾隆七年(1742年),在开封府、南阳府等13州县及河南府的巩县、孟津和新安3县和汝阳县都纷纷导水灌田,共改水田18000余亩,既消除了水害,也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粮食产量的提高。 

浚惠济河  纾开封难 

惠济河是乾隆年间开浚的一条河流,源于河南中牟县北,汇入流往安徽境内的涡河。但是,虽曰新开,其并非一条全新的河道,而是对汴河故道的重新疏凿。史载,“惠济河,古汴水也”“惠济河本属汴河”。而汴河是历史上一条名闻遐迩的河道。到了北宋时期,汴水达到鼎盛期,为都城开封所倚重,“汴河之于京城,乃是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金元以降,因社会动乱与黄河泥沙的影响,汴水河道逐渐湮废,“不复专流南下矣”。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乾隆初期。 

据《(乾隆)续河南通志》所载《雅尔图惠济河碑记》:“元至元间,(黄)河决,夺汴故道,汴遂淹。”这次遭受黄河水淹后,开封境内及其下游的汴河部分河段遭到破坏。明代,汴河数次疏浚,时有通航,明初州桥处依然出现过“桥高水深,船过皆不去桅”的景象。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汴河因受特大黄泛危害而再次严重淤塞,几近平陆。进入清朝,汴河没有得到及时疏浚,开封境内仅存遗迹,附近的“浚仪渠、乾河涯皆其(汴河)迹”。 

乾隆四年(1739年),“夏秋大雨兼旬,开、归、陈、许六十余州县,漫为巨浸”。大水还导致开封城内严重积水。河南巡抚尹会一等奏请朝廷赈济灾民,并“请于中牟西贾鲁河北岸,别疏一河,导入祥符之浅儿河,接浚至高家楼,则乾河涯之水入焉。又东汇入沙河,循古汴、蔡河入涡故道,淹者沦之,浅者深之。又东过陈留、杞县,经睢州之挑河,柘城之永利沟,淮宁、鹿邑之老黄河,抵安家溜以入涡而归淮,则贾鲁河势得减,而濒河各州县潦水有归,均免旁溢,商船亦可直抵汴梁”。 

巡抚尹会一的奏请得到朝廷批准,乾隆“特降旨命巡抚尹会一、总河白钟山、布政使朱定元勘浚乾河涯,用泄开封积水”。 

尹会一未等疏浚河道工程开工就赴京任职,继任河南巡抚雅尔图奉命接受了这一任务。乾隆五年(1740年)春,雅尔图“先令为渠,导城中积水,从东南水门出,门小则添一门以畅之,使归于壕东,则浚乾河涯,穿护城堤,至高家楼,而城中之水顿泄”。乾隆六年(1741年)正月,疏浚古汴河工程开始,“吏不辞瘁,直无侵渔,丁夫踊跃”,是年六月竣工。“既成,开闸进水,畅流而下……士庶欢呼”。雅尔图主持开挖的河道宽约33米、深约3.3米、长217公里。 

次年正月十日工兴,六月四日工竣。豫民感念,请赐嘉名,乾隆皇帝亲赐名曰“惠济河”。 

由于开浚惠济河道挖占民地56顷95亩,乾隆八年(1743年),经巡抚雅尔图疏请,祥符、陈留、杞县、中牟、鹿邑、睢州、柘城等7个县的赋税得到豁免。 

为配合惠济河的治理,河南还设立了岁修专项经费,计银4000两。譬如,嘉庆十八年(1813年)七月,河南巡抚长龄奏称:“从前惠济河设有岁修银四千两,在于耗羡项下动支,自乾隆十年大挑后,未经动用,请复循旧制,于此项银两内每年支银四千两,作为岁修之用……如无须疏浚,即将银两存贮。”在嘉庆末年制定的河南额定耗羡章程中,惠济河闸夫工食银为72两,说明当时还设有专管惠济河的夫役。 

乾隆赋诗 礼遇有加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0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其文治武功颇为后世称誉。乾隆热衷诗词,据说一生作诗4万多首,其中3首与雅尔图有关,可见君臣关系之密切。特录如下,以飨读者。 

赐河南巡抚雅尔图回任 

鸣珂辞魏阙,回辔指中州。借尔丹诚罄,俾予恺泽流。农桑图治本,保障为民谋。敷政何居要,端惟不竞絿。 

河南巡抚雅尔图奏进新麦 

琴抚南薰日正长,封题新麦白如霜。 

倚吟不为供晨膳,遥喜千家饼饵香。 

河南巡抚雅尔图奏进谷穗盈尺 

民天伊古重,宵旰为祈年。豫省灾伤后,西成企望虔。喜看盈尺穗,俨历有秋田。稍解吾民愠,披薰一畅然。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