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嵇曾筠治河“视国事如家事”
​嵇曾筠(1670年~1739年),字松友,号礼斋,江南长洲人(今江苏省苏州市),清代官员,水利专家。
嵇曾筠治河“视国事如家事”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书友 发布时间:2023-03-06 08:50:56

嵇曾筠(1670年~1739年),字松友,号礼斋,江南长洲人(今江苏省苏州市),清代官员,水利专家。

嵇曾筠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进士,入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雍正元年(1723年),取直南书房兼上书房,擢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并署河南巡抚,即充乡试考官,迁兵部侍郎,历任河南巡抚、兵部侍郎、河南副总河、河道总督。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出为浙江总督。乾隆三年(1738年)为内阁学士,乾隆四年(1739年)卒于家,终年69岁,追赠少保,谥号文敏,入祀贤良祠。 

《清史稿》称赞嵇曾筠说:“曾筠在官,视国事如家事。知人善任,恭慎廉明,治河尤著绩。用引河杀险法,前后省库帑甚巨。”对其治河功绩给予颇高的评价。 

其第三子嵇璜,亦因治河有功,官至大学士,继其武。 

主理河南河务七年 

治理水患卓有成就 

雍正元年(1723年),嵇曾筠署任河南巡抚,迁兵部侍郎。黄河在中牟刘庄、十里店等处决口,皇上命嵇曾筠督修堵口,当年堵复。该年春,黄河在黄沁交汇处姚期营、秦家厂一带坐湾顶冲,曾多次于詹店、马营等处决口为患。武陟、中牟、郑州连续决口,河南河患严重,在原河道总督齐苏勒之外,雍正二年(1724年),又加任嵇曾筠为副总河,常驻武陟,以加强对河南黄河的防守。同时,就近调拨河南抚标守备1员、千总1员、把总1员、骑兵丁100名,听嵇曾筠差遣,按季调换。 

雍正二年(1724年),嵇曾筠到任后,先到工地视察,认为“下流受患,上流必有致患之由”,便亲自乘小船到上流审视水势。他观察到黄河河水自三门七津像从瓶中倾倒一般而下,沁河口以上北岸河滩伸出,全河之水直注南岸广武山根,土崖崩塌,至官庄峪则大溜,受山嘴所挑,直注东北,以致姚期营、秦家厂一带成为顶冲河势,若不改变这一形势,只就地抢护,则工艰费多,无济于事。于是他上奏朝廷:“官庄峪又有山嘴外伸,河流由西南直注东北,秦家厂诸地顶冲受险,请于仓头口对面横滩开引河,俾水势由西北而东南,毋令激射东北,并培钉船帮大坝,更于上下增筑减水坝,秦家厂诸地险势可减。”他提出在伸入河心的横滩上因势利导,开挖引河,导引大河由西北改向东南,并在秦家厂一带添修挑水坝数道,挑溜外移,从而改变秦家厂上下的不利河势,以减缓险情。 

嵇曾筠于雍正二年(1724年)与河督齐苏勒一起奏请培修黄河两岸堤防,北起荥泽至山东曹县,南亦起荥泽至江南砀山,两岸总计123万余丈。朝廷皆从之。 

雍正二年(1724年),嵇曾筠任副总河。当年开封附近黄河河心出现淤滩,河水从淤滩南边绕行,河道有南迁的危险,威胁开封黄河大堤。嵇曾筠提出在淤滩上开挖一条引河,以利河水畅流的方案。这一方案经雍正同意后迅即施工,引河开成后,这一带得以逐渐消除水患。 

在河南期间,嵇曾筠曾连年大修黄河两岸堤防。仅于雍正二年(1724年)就培修南北大堤22.3万余丈,使“豫省大堤长虹绵亘,屹若金汤”。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专门咨询了齐苏勒之后,决定采用嵇曾筠的计策,后又“加修南北两岸危险工程,增培两岸堤工,加筑土埽”。到雍正四年(1726年),嵇曾筠在河南治河初见成效,共修筑武陟堤工2453丈,原武(今原阳)等处堤工5801丈。 

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河南仪封县北岸黄河水势冲急,将雷家寺上首滩地刷开支河一道,“沿堤走溜”,经宋家营、徐家堂、曲家楼等处,直至三家庄出口,计50余里,堤工皆受其害,每遇水势泛涨,激流冲刷,“腾波涌浪,势同奔马,上下抢护,救应不遑,甚属险要”。嵇曾筠经过查勘形势,决定“于雷家寺上首废堤头乘机因势开挖引河一道,导水东行”。引河挖成之后,“河身顺直,水不迂回,大河之流既畅,支河之势自缓,不特坝工可以经久捍御而黄流全归正河,自当愈刷愈深,河滩亦能渐次淤高”,使雷家寺以东50余里堤埽工程得以避免黄河水冲刷的危险,较好地保护了堤防工程。 

雍正六年(1728年),仪封(今兰考境)青龙岗河势顶冲,上湾淘刷深兜,与同岸的下湾湾顶相对,嵇曾筠就相机在两湾之间的滩地上开挖引河,使大溜趋直,导水东行,旧河湾淤成平地,解除了险情。后又在仪封耿家寨、封丘荆隆宫坐湾生险之处,皆采用“引河杀险”之法,开引河以分水势,化险为夷,“前后省库帑甚巨”,节约了大量资金。不久,嵇曾筠擢升兵部尚书,调任吏部,仍兼任副总河。后又奏请培修兰阳(今河南兰考)耿家寨北堤,下埽签桩筑坝。又造水车,教导百姓用水车进行灌溉;疏浚开凿商州龙驹寨险滩,以通达汉江,给往来商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请修河南太行堤;还因为归德(今河南商丘)地势低洼,建议疏浚商丘丰乐河、古宋河、夏邑响河、永城巴沟河,考虑到百姓之力不堪重负,奏请朝廷拨款浚治。 

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朝廷升嵇曾筠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管河南、山东两省黄河的修防工作,简称河东河道总督或河东总督、东河。原河道总督改为江南河道总督,简称南河,管理江南砀山以下至安东一段的河务。南河、东河分设河道总督自雍正七年(1729年)成为定例。从此以后,直至乾隆中叶,黄河两岸堤防不断加强,决口随时加以堵塞,是康熙以后治河较有成就的一个时期。 

加强完善河工制度 

“嵇坝”之称流传后世 

嵇曾筠在主持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对两岸大堤进行全面加固,治理多处险工使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嵇曾筠对河工制度的建设也加以完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项:一是完善河员设置,二是实行物料储备和植柳,三是加强河工夫役及治河经费管理,四是增设河兵以完善堡夫制度,五是做好地方官与河务官的通融调补。 

嵇曾筠对河工制度的完善,改变了雍正年间河患严重的局面,巩固了黄河堤防,保持了漕运畅通。后人在评价嵇曾筠治河的贡献时曾这样写道:“河东自稽文敏建官司,设兵夫,制浚船以及筑堤、建坝、开河之用钱粮,出纳稽核之宜,靡不犁然具举,规制加备。”相对完善的河工制度为治河中各项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嵇曾筠治河善于因势利导,他发明了“引河杀险”法并多次运用且卓有成效,在治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嵇曾筠治河尤其善于筑坝制溜、建坝挑水,对修筑顺水坝和挑水坝都是根据河势缓急、河道深浅,以定坝基之长宽尺度,因势利导。在河势扫湾处修筑矶嘴厚坝(即小型挑水坝)作为藏头,并于坝下接修挑水坝,以接力外挑;当河势扫湾不能舒展,有回溜淘刷时,则修扇面坝,以顺溜外移;如河势坐湾特甚,不能修坝挑溜外移,则在对岸滩嘴挖引河,裁弯取直,以达分水杀险之效。故后世有“嵇坝”之称。 

嵇曾筠对黄河的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正如他在《防河奏议》中所写:“不复有漫滩旁溢之患……千里长堤,崇墉屹峙,万家妇子尽庆盈宁。”通过嵇曾筠不断努力,终于达到“厥后二十余年,豫省漫决罕闻”的效果。 

由于治河功劳巨大,嵇曾筠深得朝廷赏识和器重。雍正几乎年年给予其嘉奖、官职累升,但他始终在一线治河,不辞辛劳、为国排忧、为民解难。 

由于治河贡献突出,在其去世两年之后,乾隆帝下诏将嵇曾筠入祀浙省贤良祠,后来又下诏说:“前任河臣靳辅、齐苏勒俱建有专祠,嵇曾筠劳绩可与媲美,其一体祠祀,以奖贤劳。”其治河之功绩,流芳百世。 

乾隆三年(1738年),嵇曾筠病逝,生前著有《河防奏议》《师善堂集》传世。 

子承父业治理黄河 

“三代河官”传为佳话 

嵇璜(1711年~1794年),字尚佐,为嵇曾筠之子。雍正七年(1729年)举人、八年(1730年)成进士。嵇璜曾随其父习河工,帮办河务。后授大理寺卿,累进户部侍郎、工部尚书。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河、淮河并涨。嵇璜对铜山(今徐州市)以下至清口间五百里河道,仿明代刘天和制平底方船,用铁耙进行疏浚;整修高家堰改砖工为石工,修复江南境内减水闸坝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授副江南河道总督时,因治河有成绩,皇帝曾称他治河能因势利导,使河道“改纡为直”“浚浅为深,具有条理”。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时,一次巡河,嵇璜在夜间听闻虞城堤段发生险情,就连夜奔往抢护,天刚一亮,雨雹交加,下堤岌岌欲崩,跟随者无不大惊失色,都劝嵇璜暂时后退。他却岿然立于堤上大呼:“堤去,则我与俱去耳。”于是,治河员工精神振奋,拼力抢修,使大堤转危为安。 

嵇璜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病逝,后他的同族侄子嵇承志于嘉庆七年(1802年)署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可谓“三代河官”,被世人传为佳话。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