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岳飞的中原情结
岳飞的中原情结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凌寒 发布时间:2023-02-27 08:24:06

自古道,中原逐鹿,得中原者得天下。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中国)地区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宋以来,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达到鼎盛,所以,面对北宋失国、中原沦陷、华夏文明惨遭重创的奇耻大辱,从仁人志士到南渡词人、逃难百姓,无不期待收复中原,他们的内心深处怀有浓烈的中原情结。朱敦儒词句“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张元干词句“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陈与义诗句“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陆游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都是这种情结的表达。“尽忠报国”的岳飞,其中原情结同样坚定执着、浓郁深沉、感人肺腑。

黄鹤楼上望中原

岳飞冤死多年后,曾被南宋朝廷追封为鄂王。这是因为岳飞一生中,有7年曾屯兵鄂州(今属武汉),移设帅府于此,以此为大本营进行北伐。 

这一天,岳飞登上了黄鹤楼。他北望中原,抒情感怀,一阕爱国豪放词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喷涌而出。词曰: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登楼北望,只见荒烟笼罩之下,仿佛有很多城郭。读者可以想象,荒烟笼罩下的中原该是怎样一番惨象:河山惨遭蹂躏,百万生灵涂炭。接着,作者由此联想到昔日东京开封的繁华:花团锦簇,绿柳成荫,皇都的楼阁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到处是一派祥和的歌舞升平景象。而今回到现实中来,都城沦陷,金兵铁骑遍布京城四郊,连弥漫的沙尘里都充满着险恶。此刻词人自问自答:士兵在哪里?他们已经血染沙场;百姓在哪里?他们的尸体已经填满了沟壑。面对江山依旧、千村寥落的悲惨景象,作者以凌厉之势、逼人豪气高呼:我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之师踏马挥鞭、收复中原呢?词作结拍,作者虚写光复中原后的快意:归来重游故地,再登黄鹤楼,以续今日的登临之兴。 

岳飞的这阕词作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豪情干云,抒发了作者立誓挥师北伐、收复中原、解救百姓于水火的强烈愿望,是一阕表达作者中原情结的经典之作。它与作者的另一阕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起,堪称这一词调下的双璧。 

上书收复中原策 

为收复失地、光复中原,岳飞一生上书朝廷无数。靖康之变,北宋亡国,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偷安忍耻,匿怨忘亲”的高宗器重投降派,准备避战南迁。得知这个消息的岳飞不顾自己官职卑微,上书高宗表达己见。在《南京上皇帝书略》中,岳飞分析当时的形势:政治上,高宗即位,“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军事上,“御营之师日集,兵势渐盛”,所以他严厉斥责投降派的逃跑主张和苟且偷安的荒谬,指出他们“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虽使将帅之臣勠力于外,终亡成功”,明确指出南迁的严重后果。因此他建言高宗“请车驾还京”“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率六军,迤逦北渡”。这样,“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望可复”。 

遗憾的是,岳飞的建议不但未被采纳,反而落得个被革职查办的下场,令人扼腕,但他饱含良苦用心的中原情结却令人十分感动。 

金灭北宋后,金太宗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建立傀儡政权。绍兴四年 (1134年)春,岳飞上书高宗《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被伪齐政权控制的襄阳六郡的主张。得到朝廷许可后,岳家军又重返收复中原的战场,由江州向鄂州挺进。在这篇札子中,岳飞明确指出襄阳六郡的重要性:“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所以他建议“今日之事,正当进兵襄阳,先取六郡”。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在上书高宗的《乞出师札子》中又提出收复中原的宏图,计划周密,极有远见。此前,岳飞曾奉诏入朝,觐见高宗,高宗向岳飞授命“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并调五万余兵马隶属岳飞。岳飞见部队行将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便亲手写成这道札子,向高宗陈述恢复中原的打算。 

在这道札子中,岳飞首先表达自己“致身报国、复仇雪耻”以报答陛下的志向,接着分析敌情,认为金国在河南扶持刘豫,使他统领山东、陕西等地,是打算“荼毒中原,以中国而攻中国”,建议高宗“睿算妙略,以伐其谋”。他提出收复开封周围和陕西失地、破灭金兵、平定四方异族的设想,认为军事计划实现之日,高宗就能够回归故都开封,或迁都其他地方。到那时,“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万年,无北顾之忧”,岳飞说这样臣的愿望就完全实现了,然后便解甲退职、返回故里。 

岳飞的这道札子,字字渗透着爱国之心,忠肝义胆溢于言表,其收复中原之情跃然纸上。 

除上书外,岳飞在其他文体中也多有表达其收复中原的志向和决心。岳飞早期军行所至,喜欢即兴写一些题记或赋诗作词,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建炎四年(1130年),驻军宜兴的岳飞作《广德军金沙寺壁题记》,文中抒发了他“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的志向。 

同年,岳飞率军大败金兵,收复建康(今南京)。在重返宜兴的行军途中,岳飞在五岳祠壁间题写了《五岳祠盟记》一文。文章简略回顾了自己在故乡相州(今安阳)起兵和大小200余次战斗的经历,接着简述这次一举收复建康的战果,最后表达了“养兵休卒,蓄锐待敌”“激励士卒,功期再战”,从而实现完全消灭敌人、收复中原的目标。这是岳飞中原情结的又一铿锵表达,其爱国激情和忠愤之气感人至深。 

传记传达中原情 

《宋史·岳飞传》有11000多字,以丰富而生动的史料记述了岳飞及其子岳云等人戎马倥偬、率军抗金的英勇事迹,并给予岳飞以极高的评价,堪为正史中岳飞的长篇人物传记。其中关于岳飞建言献策、率军征战、立志收复中原的事迹,读之十分感人。 

传文除引用上述《南京上皇帝书略》《乞复襄阳札子》等外,还有多处写到岳飞的中原情结。例如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移驾建康,东京留守杜充趁机借“勤王”之名,准备离开开封,前往建康。刚刚回军开封的岳飞接到南撤命令后苦劝杜充,对此《宋史·岳飞传》载:“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然而有志无才、骄蹇自用的杜充不听劝言,岳飞于无奈中率军随之南下,开封陷落,成为金国和伪齐的地盘。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率军收复襄阳后,奉诏移屯鄂州,鄂州从此成为岳家军的大本营。此时岳飞想乘胜进军,于是上奏朝廷。《宋史·岳飞传》载,岳飞奏曰:“如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诚易为力。” 

绍兴六年(1136年),时任都督诸路军马的张浚部署军队北伐刘豫傀儡政权,进取中原。《宋史·岳飞传》载,张浚在长江上会见各位将领时,唯独称赞岳飞和另一位抗金名将韩世忠可倚大事,并命令岳飞屯兵襄阳,以窥中原。张浚说“此君素志也”。是的,收复中原就是岳飞等抗金将领们毕生追求的事业,正如岳飞在《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张浚世称紫岩先生)一诗中所言:“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当傀儡刘豫被金兀术废弃后,得知消息的岳飞上奏:“宜乘废豫之际,捣其不备,长驱以取中原。”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攻打拱州、亳州,岳飞驰援。部署好各路兵马后,岳飞“自以其军长驱以阚中原”,势不可当,连战连捷,南宋政权迎来了中兴之机。岳飞进军到朱仙镇并大破金兀术后,准备渡过黄河,乘胜进军。他上奏朝廷说:“金人锐气沮丧,尽弃辎重,疾走渡河,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然而秦桧却以孤军不可久留的借口乞令岳飞班师。对此《宋史·岳飞传》载,愤惋泣下的岳飞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并评价岳飞“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 

岳飞出生于河南汤阴,他文武双全、治军严明、英勇善战。为收复中原失地,他反对屈膝和议,极力抗争,4次请缨北伐,给金兵和伪齐军队以沉重的打击。正如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所言,岳飞“对于他的复仇雪耻、恢复中原的主张,他更加坚定地执持着,也更加踏实地践履着”“他始终一贯地坚持收复失地、一雪国耻,虽遭受到反对派的忌恨而不稍改变,且终至以身殉之,成为我们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所以,对于岳飞冤屈而死、壮志难酬的悲剧,就连《宋史·岳飞传》也痛曰:“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岳飞的中原情结,是当时真正的爱国志士在那个时代的必然回应,蕴含着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历史证明,岳飞的这种情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皇天后土,可表此心。”武穆岳飞,千秋大义,万古精忠,高山仰止,永昭后人。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