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网络中国节·春节 | 哪些“春节规矩”渐行渐远
“正月不理发”“初一不扫地”“初三不串门”“初五之前不能倒垃圾”……早些年,我市一些地方不乏这样的“春节规矩”。尤其在农村地区,人们更加重视这些由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
网络中国节·春节 | 哪些“春节规矩”渐行渐远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3-01-30 09:40:59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实习生 李雪瑶

“正月不理发”“初一不扫地”“初三不串门”“初五之前不能倒垃圾”……早些年,我市一些地方不乏这样的“春节规矩”。尤其在农村地区,人们更加重视这些由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这些规矩。今年春节假期期间,记者在我市走访时发现,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都用平常心对待这些旧年俗,逐步摒弃一些影响正常生活的规矩。


01
年轻人大多不在意“春节规矩”

“小时候,我妈经常把‘出嫁闺女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这句话挂在嘴边,我结婚后,她却天天盼着我回家。”1月22日上午,记者在德福苑小区见到了正准备回娘家的胡晓宇。她告诉记者,她21日晚和母亲通话时还开玩笑,说一定要守规矩,初二才能去看他们。“我妈当时就急了,连说好几句‘什么规矩不规矩’,让我们早点去,她和爸爸早就准备好我们爱吃的东西了。”胡晓宇笑着说。

在郑州一家企业工作的张玉敏,每年正月初一都会带着丈夫回通许县娘家。她说,自从结婚后,他们除夕在婆婆家过,正月初一一大早回娘家。“在我老家,老一辈的人认为,出嫁女儿不能在娘家过正月初一,否则会给娘家带来坏运气。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这种规矩早就该改改了。我父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不在意这个。”张玉敏表示,她身边的年轻人和父母都摒弃了这一规矩。 

“正月不理发”“初一不扫地”“初三不串门”“初五之前不能倒垃圾”……在我市,一些地方不乏这样的规矩。记者在春节假期期间走访时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待这些由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同时逐步摒弃一些影响正常生活的规矩。 

1月22日下午,送走亲戚后,家住通许县行政路的张云丽和丈夫赶忙把客厅打扫干净。由于张云丽与公婆同住,过年期间来家里做客的较多。正月初一这天,经过众人的一番“折腾”,客厅里到处是鞋印和水果皮、瓜子皮等,餐桌上摆满了剩饭剩菜。尽管他们知道有“初五之前不能倒垃圾”的说法,但是一向喜欢干净的张云丽实在不能忍受家里这么乱。“这不是我家第一年正月初一打扫屋子了。春节期间,我们每天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人对此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不愿意,逐渐变成默许和包容。”张云丽说。

02
“正月不理发”渐成过去式

与其他规矩相比,“正月不理发”可谓深入人心。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认为,“正月不理发”毫无道理。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家理发店发现,不少理发店过了正月初五就开门营业了,许多市民趁着春节假期“改头换面”,以崭新的形象迎接新的一年。 

1月29日上午,记者在晋安路、西环城路等路段看到,多家理发店已开门营业。一家理发店的老板李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店是正月初五开的门,当天就接待了七八位顾客。“这两天,顾客虽然没有年前那么多,但也跟平时非周末时间差不多。”李先生说,这段时间的顾客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不讲究“正月不理发”的老习俗。在我市一家机关单位工作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修整一下头发,一个月不理发,他根本受不了。 

“我在美发这一行干了17年了。10年前,咱开封的理发店一般是正月十五后才开门营业。”在龙翔·香格里拉小区东门附近,一家理发店的负责人陈先生说,“这几年,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尤其是年轻人。”陈先生一边给顾客修剪刘海,一边和记者聊起来。他告诉记者,正月里的顾客的确不如春节前多,但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忌讳在正月里理发,而是不少人习惯在春节前理发,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所以年后理发的人才会变少。“现在的人上班都挺忙的,春节假期也成为上班族改变发型的好时机。”正在烫头发的市民黄女士告诉记者,她年前就想烫头发,但一直忙于工作,没时间过来。这几天,趁着工作不忙给自己换个发型,也换个心情,让自己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一年的工作。 

除了不理发,我市部分地区以前还有“春节期间不能动剪刀和针线”的习俗。今年73岁的张四营是通许县厉庄乡人,他告诉记者:“按老一辈的说法,过年是不能动剪刀和针线的。”张四营说,以前,讲究点的人家还会在除夕夜用红纸或者红布将剪刀封起来,针线也都放置好,要等到元宵节后才拿出来用。 

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不动剪刀和针线,一种说法是讨个吉利,避免在春节期间动刀。而另一种说法是,在旧社会,妇女做针线活辛苦了一整年,春节期间,大家就把针线收好,让勤劳的妇女休息一下。“这些老习俗,现在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有印象。”张四营说。

03
不要让旧规矩影响正常生活

“小时候,过年是穿新衣、放鞭炮,是那一桌家人一起准备的年夜饭,还有长辈口中的规矩。长大后,感觉那些规矩是一把把枷锁。如果都按老规矩来,就没法正常生活了。”1月25日,正在陪父母逛街的程斌道出了时下年轻人的心声。 

春节假期期间,记者在我市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余位年轻人,他们普遍认为,对于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和年俗,要辩证地去看待。祭祖、拜年、贴春联、逛花灯等年俗,非常受欢迎,也很有意义,应该予以传承和保护。但对于一些影响正常生活的年俗,要通过文明倡导逐步摒弃。 

对此,我市一些民俗专家表示,这些规矩和年俗形成的初衷是趋吉避凶、祈求好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淡化这些规矩和年俗。比如,“正月不买鞋”,这是因为在迎年的腊月,全家人的鞋帽服装皆已置齐,正月再买鞋纯属多此一举。另外,“鞋”和“邪”谐音,春节主题是驱邪迎吉,因而“不买鞋”就更顺理成章了。按照老年俗,正月初一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正月初五之前不能倒垃圾,为的是不把财运倒出门。以前,做父母的总会在除夕叮嘱孩子不要乱说话,因为传说这天是众神下界的日子,人们要慎言,避免说不吉利的话。事做过,不能说“完了”;物用尽,不能说“少了”“没了”之类,都犯忌。如果不小心打碎了瓷器,要赶紧念叨“碎碎(岁岁)平安”。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人们对年俗的传承应有所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去的一些规矩和年俗,有很多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与科学相违背,应通过文明倡导逐步摒弃,不要因为过分重视这些“春节规矩”,而影响了正常生活。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