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开郑会馆的故事
​会馆是在明、清时期产生的。随着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兴盛和人口流动的频繁,会馆诞生并兴盛起来。会馆,顾名思义,“会”是聚会的意思,“馆”是宾客聚居的房舍,就是聚会和聚居的场所。会馆是明清时异籍人在客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开郑会馆的故事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顾铠 发布时间:2023-01-09 10:37:54

会馆是在明、清时期产生的。随着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兴盛和人口流动的频繁,会馆诞生并兴盛起来。会馆,顾名思义,“会”是聚会的意思,“馆”是宾客聚居的房舍,就是聚会和聚居的场所。会馆是明清时异籍人在客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在北京市西城区(原宣武区)南横街14号有一所院落,系一处河南籍会馆,名为开郑会馆。院落北屋正房东墙上嵌有石碑一通,记述此院来历及出资人姓名。因笔者祖上曾于兹居住有年,心向往之,故曾于2003年前往寻古,有幸发现此碑,并拍照留念。

对故乡开封而言,此照乃百余年前汴梁士子进京赶考驻足之地的见证;对开封科举史研究者而论,更是史料难得、弥足珍贵;而对顾氏家族来说,实为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

依图誊录文字如下(因年久碑石风化原因,致多字无法辨认): 

“京师之有开郑会馆,由来久矣。光绪三十三年,汜水魏星五左丞方值馆事,因旧居狭隘,议建新馆,以为扩充之计。于是年十一月间,购买赵子衡房屋一所,价银二千八百两,共五十余间,坐落在宣武门外南横街贾家胡同南口外迤东。内分三院,中院南北长十二丈八尺,东西宽五丈;东院南北长十丈一尺,东西宽四丈五尺;西院南北长九丈一尺六寸,东西宽五丈。嗣经估工改造,由三义和木场承修。计中院房屋三十五间,东院房屋十八间,西院房屋二十四间,总共七十七间。所需款项,除购买赵姓房产价二千八百两,系在开封旧馆公项提用外,余由馆中同人顾渔溪京卿、裴韵珊京尹、杨少泉学士、赵跻堂、魏星五左丞。” 

以下为其他出资者列名: 

顾准曾、李泰玉、李随阳、汪延年、郑其藻、顾瑗、顾绍曾、宋宝仁、顾仪曾、刘瑞林、李自居、顾承曾、顾显曾、朱庚荫等多人(另有一些人名无法辨认)。 

现仅就所知,将碑文内容补释如下: 

一、魏星五左丞,即魏联奎(1849—1925),字星五,河南荥阳人。幼年家贫,常在私塾旁听。因受塾师王调元赏识,免费入学,后考入大梁书院。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左丞,判案精密审慎。1913年,魏联奎首倡集资创办“郑州贾鲁河水利公司”,虽年逾花甲,为勘测渠道、疏通水源、征购土地,终日奔波在田野。有人劝他坐车,他说:“若乘车骑马,百姓以我为官,敬而远之,岂不影响修河?”百姓迷信风水,害怕地块剖开,征地异常困难。魏联奎千方百计动员,因人而异,爱财者给高价,慕名者给以水利委员或股东称号。历时3年,水渠终于修成。水渠占地约8亩,坝高4丈,能蓄水10万立方米,能拦洪灌溉,可浇地10余万亩,亩产由以前的60公斤增至200公斤,沿河植树种藕、养鱼、喂鸭、养蒲、种苇,百姓衣食渐丰,将渠命名为“魏公渠”。1918年,魏联奎联络省内外五十四县人士,积极进行减漕活动。魏联奎奔走于京、汴两地,3年后,减漕终于成功,计为河南省每年减漕24万余两。 

二、裴韵珊京尹,即裴维侒,时任顺天府尹。裴维侒(1856—1925),字韵珊,号君复,又号香草亭主,祥符(河南开封)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广东主考官、光禄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学政、鸿胪寺卿等。工词,著有《韵珊词选》。 

三、杨少泉学士,即杨捷三(1862—1941),字少泉,河南开封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改庶吉士,留馆历任编修、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史馆总纂修、日讲起居注总办(正二品御前大臣)等。后因痛恨清朝腐败,于宣统三年(1911)挂冠归里,集资先后创办、联办洛阳照临、开封普临、郑州明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即燃煤火力发电厂)。曾受聘出任河南省通志局总纂修、河南省政府顾问等。抗日战争时期,赞成联合抗日。1938年春,他携家西上抗日,到密县时因病重而未能再西去。1941年病逝。 

四、顾渔溪京卿,即顾璜公(1856—1927),祥符(河南开封)人氏,笔者曾祖也。公高中光绪二年(1876)二甲第三名进士,改庶吉士,留馆任编修,后入直户部。光绪十年(1884)入军机处任军机章京,光绪十九年(1893)任广东乡试正主考。该年康有为中举,因此康有为尊顾渔溪为座师。光绪二十年(1894)任通政使司通政使。翌岁,因父母罹病而辞职,归里养亲。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顾渔溪名列二十四人名单。光绪三十二年(1906)应召,二次由开封进京并携眷定居。旋授镶白旗汉军副都统衔,资政院帮办直,直至宣统退位。民国初年返汴梁隐居,曾受邀担任省政府顾问。捐款名单中有顾氏家族多人。其余姓名,或字迹不清,或无从查考,颇令人憾。虽碑小文短,然记录下一段珍贵历史。 

按照此线索,笔者专门查阅了有关史料,进一步证实了前述史实,使历史之全貌呈现出来。 

据《北京会馆资料集成》(该书存于国家图书馆)一书载:开郑会馆,属同乡试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系旧开封府属18县同乡所建置,故原名开封会馆。系由旧开封府属之祥符、陈留、杞县、通许、尉氏、洧川、鄢陵、中牟、兰仪、仪封、郑州、荥阳、荥泽、河阴、汜水、禹州、密县、新郑18个县旅京同乡所建置。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开封府属之郑州升为直隶州,而分割府属18县中之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属之。此郑州、荥阳、荥泽、河阴、汜水旅京同乡,佥以郑州既升为直隶州,原名开封二字已不足以包括郑州及所属各县,遂开会一致决议废除原名,改为开郑会馆。并将门首所悬之开封会馆四字匾额撤去,改悬开郑会馆四字匾额。会馆除贾家胡同29号本馆房产一所外,另置有房产一所,坐落在南横街14号,分东、西两部分。其西院通东院之小门,此门常年扃闭,另由贾家胡同南头路东辟门出入,即贾家胡同32号。 

开郑会馆前清时馆事由旅京同乡公举值年数人管理,魏联奎当时在法部当差,曾值馆事,民国初年改为董事制。后复改为委员制,同乡开会选宋庚荫(字筱牧,民国词人,曾任袁世凯的秘书,嵩云中学董事长,1949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郑彝久、胡石青(应系胡汝麟,河南省通许县后城耳岗村人,字石青,清末秀才,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顾善先为执行委员。谷喻晨、刘春明、陈筱珊、顾南屏、张问明为监察委员,曾呈送前北平市公安局备案在案。嗣以胡石青、郑彝久、谷喻晨先后病故,刘春明、张问明先后离平,后由宋庚荫、顾善先、傅佩青(疑系傅铜,字佩青,河南兰考人)、陈筱珊四人管理馆事。开郑会馆设有《开郑会馆组织简章》。简章第一条说明会馆系由何人建置;第二条说明会馆位置门牌;第三条为凡旧开郑属旅平人士有同乡二人以上之介绍或有足资证明之文件,并经理事会通过登记者,均得为本馆同乡;第四条为本馆一切事物均依照北平市政府公布会馆管理办法之规定管理;第五条为本馆理事会由全体同乡大会票选理事十九人组织;第六条为本馆理事均为义务职,任期均为二年,但得连选连任;第七条为理事资格以在北平有固定住所及曾任或现有正当职业者为限;第八条为本馆契据由理事会公推常务理事一人保管,其会计、文牍、庶务由其他理事管理;第九条为大会每年三月间各召集一次,由理事会召集;第十条临时大会由理事会议过半数之议决或由同乡十人以上建议召集;第十一条为大会及临时大会由书面及登报召集;第十二条为理事会每三个月召集一次,由理事长召集,于必要时得召集临时会;第十三条为本简章有未尽事宜得由大会修改,并呈报社警两局备案;第十四条为本简章自大会通过呈请社警两局核准后施行。《开郑会馆组织简章》让我们看到了百年前会馆管理的概貌。 

北京原有河南籍会馆18所,它们是:河南、陈州、光州、归德、河洛、怀庆、潢光、开郑、孟县、嵩阳、嵩云草堂、覃怀、宛南十三县、祥符、彰德、郑阳、中州、中州南馆会馆。其中省属会馆7所、府属会馆9所、县属会馆2所。如今这些会馆绝大部分已无存。 

会馆,会四方人士、聚百行技艺、融同乡情谊,其发祥地在明前期的北京,而后逐渐遍及全国。会馆的建立最初与进京赶考密切相关。就此而言,只有北京和开封具有此意义的会馆。 

如今,北京曾经的500多所会馆仅存十分之一。历经岁月变迁,会馆逐渐衰落,现存会馆建筑尚有57座,被列入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仅11座。 

本文所述的开郑会馆也已荡然无存,碑石亦不知所终,根据碑文尚可追忆百余年前之一则故事也。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