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让宋茶文化从开封走向世界
茶在我国历史悠久,宋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史上的巅峰。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斗茶之风极盛。
让宋茶文化从开封走向世界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马燕 发布时间:2022-12-03 08:07:38

全媒体记者 马燕

【核心提示】茶在我国历史悠久,宋茶文化是我国茶文化史上的巅峰。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斗茶之风极盛。所谓“斗茶先斗盏”,茶盏的选择成了斗茶胜负的关键。“斗盏”作为斗茶文化里重要的一环,也成为宋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让我们一起回望千年宋茶文化,体味宋茶文化由“品”到“玩”的浪漫。

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在电视剧《梦华录》中,只见在女主角赵盼儿的一举一动中,平平无奇的茶汤开始冒出细腻的茶沫。此时,再拿起茶匙勾勒几笔,本是纯色的茶汤开始幻变出多样的图案,一幅妙趣横生的山水图竟诞生在了茶汤之上……

今年大火的古装剧《梦华录》中,演员刘亦菲饰演的赵盼儿作为一家茶坊的老板,大量展示了宋茶文化的内容,尤其是赵盼儿与茶铺掌柜“斗茶”情节对“茶百戏”的细致展现,让观众在叹为观止的同时,再次将目光聚集到宋代的茶文化上。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 

斗茶,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文人志士的一种雅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七言长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寥寥数语道出了斗茶的过程。这一宋朝盛行的社会习尚虽然在今日不再风靡,但它的风采依稀存留在了这些传世的名作之中。文人墨客竞相为茶沉沦,与制茶饮茶有关的诗篇画作不胜枚举。由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的斗茶之风上传宫廷,下至百姓,影响颇为广泛。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从这些作品中,人们可以窥见千年前的宋代,茶文化之盛。 

宋代斗茶,先用瓶煎水,接着调膏。所谓“调膏”,是根据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里,再注入瓶中的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黏稠为佳。调膏之前,还须“温盏”。蔡襄《茶录》:“盏气热,冷则茶不浮。”接着,再注入沸水。 

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二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汤花要求色泽鲜白,“淳淳光泽”,民间称其为“冷粥面”,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为“粥面粟纹”,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斗茶开始后,要先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汤痕”,这种汤痕能保持较长时间紧贴盏内沿而不退,此现象被称为“咬盏”。盏内沿先出现汤痕者为输家,而咬盏时间越长,则此人得胜。 

苏轼有词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范仲淹也有诗词写道:“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诗中描述了当时斗茶的情景,就是一个个地域的人聚在一起斗茶,胜利的人将会得到极大的荣誉,输掉的人则感觉没有面子。 

事实上,千百年来,茶在我国从药用、食用演变到后来的饮用,不仅使用价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围绕茶的饮用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由“品”上升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称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宋代茶盏首推建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代斗茶兴盛,其标准除了看茶的品质外,对茶盏的讲究也是很重视的,茶盏的选择成了斗茶胜负的关键,也就是所谓的“斗茶先斗盏”。 

宋代改唐代的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作为斗茶载体的茶盏亦随之变化,茶盏必须造型美观、制作精良,更要注重其实用性,要求大小适当,厚薄适度,茶盏颜色能衬托出茶汤的颜色。由于斗茶以茶汤经过搅打形成的白沫挂杯痕迹定输赢,为衬托茶汤之白,对黑盏的追求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宋代蔡襄在《茶录》一书中说:“茶色白,宜黑盏。” 

建盏的得名源于其产地,建窑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因宋时属建州建安县,故名建盏。南宋时期,日本有来中国取经的留学僧,将建盏带到日本,日本将建盏称为“天目”。后来在日本,凡黑釉盏都叫天目盏。 

建盏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器型饱满、釉汁肥润,尤其是釉色变幻莫测、绚丽多彩。因其黑白分明,要想看清翻涌的茶浪与水线,用建盏再合适不过。此外,建阳黑盏比其他地区的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建盏在烧制过程中,盏体上会形成一种美丽异常的花纹,有的细密如兔毛,被称为“兔毫斑”;有的花纹如鹧鸪颈项上的云状、块状花斑,被称作“鹧鸪斑”。“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兔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鹧鸪斑中吸春露”……这些都是宋代文人墨客对建盏的称颂。 

曜变,是宋代第一茶器建盏中至高无上的釉色。它流光溢彩、宝气蒸腾,在茶碗的黑釉里自然浮现着大大小小的斑点,围绕着这些斑点四周,还有红、绿、天蓝等彩色光晕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闪耀。曜变的烧成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有“一碗烧成万碗残”之说,古人认为太阳给予的斑纹超过了窑变,故起名为曜变。据史料记载,一只顶级的天目盏在当时的日本可以换一座城池。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和战乱,曜变建盏在国内失传,目前仅在日本存有4只宋代天目茶碗。 

2013年,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曜变建盏烧制技艺由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陆金喜成功复原。

传承弘扬宋茶文化

近千年前,东京汴梁繁华的都市、活跃的市场、熙攘的街市、热闹的茶肆酒楼被《清明上河图》永远记录。如今,开封人追求生活乐趣的精神并没有丢掉。漫步在古城开封的街头,大小茶楼遍布其中,工作之余,邀三五好友泡一壶清茶品饮共话,已成为开封很多市民日常生活的爱好。 

开封虽然不产茶,但开封的宋茶文化历史积淀深厚,宋茶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茶文化的传播来看,开封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宋朝开封万国咸通,茶叶在这里贸易,文化在这里交融,许多国家的人在开封认识了茶、熟悉了茶、喜爱上了茶。今天的开封人仍然热爱茶文化,茶和菊花一样,成为开封人传承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市大力弘扬宋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推动了开封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国际茶界最高规格的国际性学术会议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开封举办,是国际茶文化盛会首次移师中原。这既是对开封在茶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肯定,也为开封弘扬宋茶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此外,我市连续多年在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中开展“仿宋斗茶展演”“建盏文化周”等活动,让更多人走进开封,了解宋茶文化。 

为了传承弘扬宋茶文化,很多开封人都付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宋代茶艺非遗传承人王东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在他看来,“中国第一茶文化在开封”。从2008年开始,王东就开始醉心于探寻宋茶文化。他以宋徽宗撰写的《大观茶论》等历史文献为依据,潜心研究,终使“点茶”重现开封。“宋茶里面处处是讲究,从茶艺到茶叶本身、茶盏的选择,样样都是值得探寻的文化。我们是遵循古籍来进行操作,尽可能还原宋茶。” 

经过多年对宋茶文化的探索,王东深刻认识到,“要传承宋茶文化不是一人之力就可以完成的”。目前,跟随王东学习茶艺的有3000多人,最小的“茶宝”3岁,最大的60多岁,其中不乏来自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学生。不论年龄大小、专业与否,他们为了深入学习宋茶文化而走到了一起。此外,自2015年开始,王东不仅在我市中小学开展茶艺进校园活动,还远赴福建省建瓯市,走进建瓯市的中小学开展茶艺进校园活动,并与上海财经大学、开封技师学院等多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将宋茶文化的内涵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文化研究和具体实践上,王东发表了大量关于宋茶文化著作,还联合作家李开周共同创作《宋茶》一书;利用宋茶文化知识,首先仿造出宋代蒸青研膏茶“龙团凤饼”,填补了茶史的空白。此外,因为对北苑贡茶文化的发掘和推广,王东还被建瓯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和很多人一样,我还在不停探索着中国制茶技艺,寻求更加科学的制茶方法,试图从历史与当下的缝隙中,开辟出一条可以再次走出去的道路,让中国茶艺与日本、韩国茶艺斗一斗,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绽放出新的光彩,让宋茶文化再次从开封走向世界。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王东说。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