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电商翅膀”助力农产品“飞”向大市场
农业是开封的基础产业,农产品资源丰富,大蒜、红薯、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但是,农产品销售难曾经制约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电商翅膀”助力农产品“飞”向大市场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2-11-29 09:09:46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核心提示

农业是开封的基础产业,农产品资源丰富,大蒜、红薯、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但是,农产品销售难曾经制约着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农产品销售找到了新的出路。互联网所带来的销售渠道及效应,让原本担忧销路的农民化忧为喜,轻松营销。近年来,我市借力“互联网+”,依托城乡流通网络,打好“电商牌”,拓宽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渠道,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能,实现富农惠民,助力乡村振兴。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催生了众多网络业态。

一个平台、一根网线、一块屏幕、一部手机……近年来,从“快递下乡”到通过直播带货把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给农产品插上“电商翅膀”,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在鼠标点击或手指触屏的一刹那,互联网发挥了其不可估量的作用,“互联网+农产品”的发展趋势,不仅让广大农民省时省事得实惠,也为繁荣农村经济找到了新路子。

一声声卖力吆喝、一次次点击下单、一件件快递包裹……我市打好“电商牌”,通过互联网为农产品赋能,不仅带动了开封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也扩大了开封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

开封特色农产品凭借“电商翅膀”飞向四方。开封的农村大地,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

01
“互联网+”开启农产品营销新路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长期以来,一些农产品由于缺乏宣传,销路不畅,导致很多颇具特色的农产品有价无市,无法从产品变为商品,农民无法借此获得更多收益;而从需求侧看,消费者采购优质农产品的渠道过于单一,无法享受到这些物美价廉的优质特色产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横空出世的电商,融合了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与生产者信息,打通了优质农产品的上行之路。对农民来说,他们辛苦劳作生产出的农产品,过去是沿街叫卖,或者在田间地头等着客商上门收购。现在是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可以让自己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带来了更大的市场,让农产品走出深巷子。对消费者来说,很多超市可能买不到的土特产,现在网上都能买到,既便宜又能送货到家,实现了双赢。

特别是近年,“直播+电商”等网购新方式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观看网络直播下单购物。如今,这种新业态也在向农村地区延伸,在一些地方,手机已成为新农具,直播已成为新农活。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同年6月,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鼓励各地优先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结合先建后补、购买服务、直接补助等支持方式,合理加快融资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工作。 

电商在助农方面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受疫情影响,很多农村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遭遇“卖难”。然而,电商、直播带货等为村民们解了燃眉之急。不少地方的官员通过直播为本地土特产代言,起到了积极成效。 

一方面,以网络为载体的电商,打破了空间障碍,可以让优质农副产品直接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为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拓展了新可能。另一方面,电商作为新兴业态,在提供自由灵活就业岗位、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也有巨大的优势。电商往往与农业产业结合,有助于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用这种新业态激活农村自身的发展潜力,比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更长远。 

在开封,这片广袤的黄土地更是渴求与互联网的“触电”。农业是开封的基础产业,农产品资源丰富,红薯、土豆、大蒜、大米、西瓜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近年来,各级政府组织建立了针对农民、农业的信息网络。但是,一些农民因自身文化素质原因和对互联网的抵触,缺乏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因而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越来越便捷的互联网为农民解决了多个问题。它让农民把以往非标准化的、分散的、少量的、多样性的农产品打造成标准化、品牌化、大规模的工业品。把农产品变成了工业品,也就把工业化的流通体系打通了。

02
特色农产品“云端”走俏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和培育孵化,打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推进农产品、特色产品网上销售,促进农村电商物流联动发展,强力推进农产品上行工作。2021年,我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84亿元。当年,我市举办产销对接活动20场,线上线下签约近1500万元。 

祥符区袁坊乡一直是优质红薯的主产区,近年的红薯收获季,这里的农民无不喜上眉梢。原来,田间长成的红薯在网上都被 “秒杀”了。不再依靠传统的销售渠道,当地农民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秒杀”已成为他们口中的热词。优质红薯在网上热销的成功实践,使农民对“互联网+农产品”信心倍增。除了红薯外,该乡还通过电子商务的形式不断拓展胡萝卜、土豆、粉条、山药、苹果等生鲜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通许县冯庄乡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机遇,将电子商务不断下沉到各村,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活力。该乡小城村的村民王玉香建了一座高端瓜果种植基地。通过摸索和学习,王玉香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依托电商平台把瓜果销往全国各地;通过土地流转先后承包了120亩地,形成草莓、甜瓜、水果番茄、葡萄、桃轮作种植模式,一年四季不间断生产,保证线上线下全年销售不断档。王玉香的基地吸纳带动小城村及周边80余户困难家庭到果园务工,并学习种植技术,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如今在种植基地务工的脱贫户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为做好“云上买卖”,该乡今年5月健全网络销售平台,同时与京东电商平台签订了绿色蔬菜采购协议。该乡每日可通过京东电商销售蔬菜3万余斤,各村的蔬菜销路得到了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有了有力保证,村民丰盈的“菜篮子”变成了鼓鼓的“钱袋子”。 

农产品要想搭上互联网快车,离不开头脑灵活、眼光敏锐的“电商达人”和“带货能人”。 互联网广阔的市场也让更多的农产品行业人士看到商机,纷纷想要分一杯羹。在我市,就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凭借自己的头脑和努力,将开封土地上产出的农产品在互联网上卖得风生水起。 

在祥符区西姜寨乡,李永乐就是周边群众眼中的“大能人”。谈起他,西姜寨乡的群众都会称赞不已。2017年,“80后”青年李永乐放弃城市生活,在西姜寨乡党委、乡政府支持下成立青创基地,致力于让西姜寨乡农产品、土货走出去,搭建起青年参与建设家乡的平台。 

李永乐充分利用自己在媒体行业积攒的经验,为自家售卖的开封炒花生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创意文案。“仁者爱‘仁’,开封好‘仁’”“没有另一半,我的世界不再完整”“我的油是挤出来的,你的时间呢?”……这些富有创意的文案很快吸引了消费者。优质的产品加上优秀的推广,李永乐的炒花生火了,在网络上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多时一天发货1000多箱。 

2019年,李永乐团队通过直播等形式推广西姜寨乡的大蒜、花生、红薯等农产品,帮助群众增收30余万元。2020年,在大蒜价格低迷时,他们举办了一场由郑州市相关企业参与的“补贴一元购大蒜”大型网络直播活动,共收购群众大蒜8000公斤。为提高当地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李永乐团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通过直播带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纯红薯粉条、泥腌茶香烤鸭蛋、五香炒花生……如今,在李永乐青年创业团队的努力下,西姜寨乡的农产品插上“电商翅膀”,“飞”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在兰考县,也有这样一位“80后”的姑娘潘春婷。她带领着乡亲们脱贫致富,并将父亲的名字注册为产品的商标。乡亲们亲切地称呼她“山药姑娘”。 

销售一直是潘春婷担心和关注的问题,没有销路就没有出路。作为曾经的“金牌销售”,潘春婷深知,要想把家乡的山药做好,扩大规模、打造好品牌十分重要。与父母走街串巷式的售卖不同,她借助电商扩大自己的销售渠道。潘春婷在各大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上都开设了自己的店铺。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大家逐渐认识并认可了她的山药品牌,受到了新老客户的喜爱。潘春婷的网店,甚至创下一天销售10000元的纪录。 

如今,潘春婷将直播镜头架设在田间地头,通过直播这种最潮的方式推销农产品。她的山药种植基地,规模已达150亩,山药亩产量可达2000公斤。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脱贫户种起山药,也吃上了山药。兰考的绿色山药甚至进入了北京的大型商超,兰考的山药品牌越来越亮。 

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收益显著,在切实助农增收的同时也叫响了开封农产品的品牌。

03
练好“内功”收获更多惊喜

农产品“触网”,是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如何让我市农产品搭上互联网这列快车,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部门要进行政策扶持,健全电商管理体制,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进行管理。此外,要引导从业者加强品牌意识,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和储备。 

近年,我市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工作,尤其是为聚集和培育电子商务企业,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及应用,加快我市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培育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新业态。 

我市搭建 “蔬菜供应群”、“电商企业群”等线上供销平台,及时发布农产品相关供求信息,畅通农产品购销渠道。同时,积极组织涉农电商企业参加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以及“互联网+ 战疫情 促销售 助脱贫”“出彩河南 黄河好物”等各类促消费助脱贫活动。 

我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各县区抢占直播风口,先后培育直播基地20余个,培育了“泥土的清香”“80后村支书”等200多名本土网红主播,通过“首届红薯节”“兰考蜜瓜节”“惠民优选”促消费直播大赛等直播活动,不断展示、推销杞县大蒜、兰考蜜瓜、龙亭血桃、祥符区花生、尉氏鸭蛋等几十种本地农特优产品。在2020年河南省首届网络直播大赛中,尉氏县田誉利、祥符区薯你美、兰考县淘宝大厦分别获得“金牌直播基地”荣誉称号。 

此外,我市各县区大力挖掘领导干部和道德模范示范引领效应,全国道德模范郭建华等纷纷走进西瓜视频、淘宝、拼多多等直播间,为本地农特优产品代言推介。今年1月10日,我市举办的开封市“惠民优选”促消费直播大赛,50多名主播累计开播场次达255次、带货订单量达3.4万件、直播带货金额达258万元。 

我市着重加强品牌建设,拓展产销对接渠道,并按照不同情况合理指导,形成了形式多样化、内容多样化、高质量的消费帮扶新模式。我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三品一标”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与申报为重点,狠抓农业品牌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全省2020年农业品牌建设排名中,我市以绿色食品258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0个的成绩,以获证总数第一、年度增长第一、县区均值第一,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截至今年6月,全市共有绿色食品28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1个,总数和县区均值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我市充分发掘优质农产品,利用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等知名展示展销活动,引导鼓励企业走出去、市场扩起来。利用好电商直播等平台,转变农产品营销模式,促进线上线下两步走,重点宣传推介具有开封特色的帮扶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帮扶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市鼓励农村电商从业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积极参加“电商培训”,提升自身电商运营能力,真正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当然也要看到,电商在农村地区属于社会新生事物,在农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梗阻。比如,一些地方农产品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难以融入电商链条;缺乏相关人才,存在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当面交易,对电商缺乏足够认识。在电商发展火热的今天,很多农民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是电商。目前,我市大部分涉农电商企业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且经营模式单一,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要让电商为乡村振兴赋能,就必须解决好这些现实问题。 

农产品电商不是简单把农产品搬到网上,如何让农副产品走得更远、卖得更多,就必须精准畅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访中,不少业界人士表示,要促进电商新业态在农村地区健康成长,各级部门还应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际,制定配套政策、细化落实举措,向产业薄弱的地区倾斜,加快补齐农村流通设施短板,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销对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将农户纳入农村电商发展链条。加强信息人才储备、培育,消除发展瓶颈。电商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民信息化知识整体水平对于我市农产品的应用推广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培训、管理和引进,建立人才培育体系,调整人才结构。 

电商助农,不只是带货,更是带“路”。当数字经济的种子播撒在田野上,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希望与惊喜。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