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水德祠治水名人录 | 工部尚书宋礼:治理运河政绩赫赫
​最近,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运河风流》中有一个内容讲述了宋礼治理运河的故事。其梗概是: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与民间水利专家白英共同协作,设计建造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修筑戴村坝,遏汶水至南旺入运河南北分流,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运河通航的水源补给问题,确保了运河数百年畅通。直到今天,戴村坝还在发挥着作用。
水德祠治水名人录 | 工部尚书宋礼:治理运河政绩赫赫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书友 发布时间:2022-10-24 08:58:50

最近,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运河风流》中有一个内容讲述了宋礼治理运河的故事。其梗概是: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与民间水利专家白英共同协作,设计建造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修筑戴村坝,遏汶水至南旺入运河南北分流,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运河通航的水源补给问题,确保了运河数百年畅通。直到今天,戴村坝还在发挥着作用。

明代治河名臣宋礼的名字,开封人并不陌生,就写在禹王台水德祠内。连续剧中的宋礼恰与笔者正在撰写的水德祠治水名人吻合。于是,笔者对宋礼的研究兴趣愈发浓厚。 

宋礼(1361年~1422年),字大本,明河南永宁(今河南洛宁)马村保人。洪武年间,被举荐至京师,补国子监监主。因其学业优异、才能出众,被选拔录用为山西按察司佥事,赴任后以除奸剔弊为己任,治绩显著,后改任陕西按察司佥事。未几,调入京师任户部主事,负责本署的总务,再升户部员外郎。永乐二年(1404年),由礼部侍郎(礼部行政副长官)升为工部尚书(工部行政长官)。在此期间,正值运河、卫河治理及北京的营建。他是这些重大建筑项目的组织者,其功勋卓著、厥功至伟。 

重开山东会通河 

恢复南北漕运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国都迁往北京。随着国力日渐强盛,朝廷加强了黄河灾害防御与大运河漕运治理。当时,黄河在河南、山东和南直隶境内多次发生决溢。永乐八年(1410年)黄河决口,冲坏开封城墙200余丈,淹没良田7500余顷,14000户民众受灾。此后数年,黄河又在河南开封、祥符等地接连发生多次决溢,灾情十分严重。 

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下决心治理黄河,首先批准工部侍郎张信的计划,下诏征发河南民丁10万,命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刑部侍郎金纯共同统筹浚通事宜。当年七月,黄河恢复故道,自封丘金龙口至济宁鱼台汇合汶水,经徐、吕二洪南入淮河,基本恢复了明初的局面。 

同期开展的另一项治河工程是疏浚漕运北段的会通河。会通河是运河北段的主要干线。自洪武二十四年(1381年)黄河在河南原武决口后,会通河淤塞长150余里,无法通航。成祖即位后决定营建北京,其物资运输靠海、河兼运。而海运风险很大,经常出现船没人亡的情形。河运到达河南之后,要调用山西、河南民夫陆路转运170余里,再入卫河。不仅山西、河南百姓深受其害,同时也使京师的物资供应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了保证京师的物资供应,明政府决定修浚会通河。 

这项工程由工部尚书宋礼、刑部侍郎金纯督工进行,工程包括会通河疏浚、局部改道和节制闸整修。其中,引汶济运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程。由于汶上县南旺地段高出济宁地段3米多,爬坡上行、水源不足、时常干涸,加之河岸狭窄,难以通行重载船只,成为恢复漕运的一道难题。 

为此,宋礼布衣微服,沿运河察看水系地形,走访当地群众,寻访济运良策。在汶上县白家店,宋礼遇见一位名叫白英的乡贤。白英见宋礼风尘仆仆,深入民间调查治运良策,态度虔诚,便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借水行舟、引汶济运、聚引山泉、修建“水柜”等治水经验和盘托出。宋礼听后大喜,诚邀白英参加治理运河工程。 

宋礼采纳白英的建议,把南旺镇作为汶河济运的制高点。在距南旺38公里处的戴村两山之间筑起一座拦河坝,拦截汶水南流,使水集中到济宁以北地势最高的南旺,中间分为两道,四成向南流,接徐州、沛县,六成北流至临清。对于戴村坝这座分水工程,当地也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 

节制汶水和泗水的水量。汶水和泗水是会通河的水源。这两条河受季节变化影响很大,春冬水流很小,夏秋则水流量甚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节制,则严重影响运河的正常运行。为此,宋礼采纳白英的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几个天然湖泊面积,修成“水柜”,设置斗门,以便调蓄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各个“水柜”,以人工调节水量。夏秋水大时,半岛湖水储入湖中;春冬水小时,开闸放湖水入运河。 

这项著名的水利工程完成后,会通河有了充足水源,蓄水深度满足了通航要求。 

为了克服由于季节性水流量升降过大对运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宋礼又选择在南旺的南北方向上分别建造水闸,共计38处,水少时闭闸以蓄水,水多时开闸放水以利行舟,使从南旺到徐州间七十二浅滩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一工程前后共征调山东和徐州、应天(今河南商丘)、镇江民夫30万人,免除租税110多万石。从二月开工,到八月完工,历时半年。 

疏浚黄河故道 

接济运河水量 

永乐八年(1410年),河决开封,水患严重。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朝廷派工部侍郎张信前往巡视。张信建议自开封鱼王口至封丘中滦店20多里尚存旧黄河岸,高低与河面相平,可以疏浚通水。如果河水能够因循故道,则水势可杀减。 

当时,工部尚书宋礼正在开浚会通河。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成祖按照张信的提议,于永乐九年六月,敕尚书宋礼曰:“向命卿等浚黄河故道,及筑塞河港,以纾民患。今久未见成绩,而河水泛溢日加,民为患苦。卿等其协心并力,无懈夙夜,脱民垫溺,用副朕委任之意。”成祖又命宋礼“役使民丁十一万四百有奇”修治河患,并让宋礼亲自主持实施这项工程。 

当时,黄河主道是由开封北向东南,经陈州、太和,于寿州正阳镇流入淮河。而有一支主要支流经由东平入海,会通河穿这条支流而过。河水大时,就倒灌运河,淤塞河道,对运河的运输是一个严重威胁。宋礼调集10万民夫,以保漕运为主,疏通了河南封丘至山东鱼台间的黄河故道,使黄河水安稳地流入运河中段,这样既减少了黄河的水患,又保证了运河的顺利通行。 

七月,浚河工程告竣。“自是河循故道,与会通河合,而河南之水患息矣。”八月,宋礼施工完毕回到京师,论功被评为第一,受到成祖的奖赏。 

治理卫河 

建议停止海运 

永乐十年(1412年),因御史许堪说卫河有水患,成祖又命宋礼前往治理。宋礼奏请从魏家湾开挖两条支河,将水排入土河;再从德州西北开一条支河,将水排入旧黄河,使其到大沽河入海。 

之后,宋礼又向朝廷建议说:海运经常遭遇风浪的艰难险阻,每年漕运船都被损坏,还有漂流沉没的。有关部门的修补,迫于时间限定多摊派,致使百姓受害,而船也不坚固。据统计,海船一艘用100人运1000石粮,这笔费用可以办理河船装载200石粮的20艘,每船用10人,可以运载4000石粮。按这个来计算分析,其利害是比较明显的,希望朝廷调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兖州的粮食,通过河道运至北京。至于海道可以三年两运。不久,平江伯陈瑄治理江、淮间各条水道的工作也相继告竣。于是河运的便利渐渐显现,漕粮越来越多。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终于停止了海运。 

经过宋礼整治后的会通河,从徐州到临清的河道上,船只往来如穿梭,运河的运载能力提高到400万石,有力保证了京师的物资供应。 

克己奉公 

鞠躬尽瘁 

元朝营建北京是为迁都所作的必要准备。明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明成祖正式宣布“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并且派遣大臣到各地督促采伐木材和烧制砖瓦。然而,由于对安南用兵、修建长陵以及对蒙古用兵,使得朝廷无法集中力量进行北京的营建,以致营建工作进展迟缓。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明政府决定加快北京营建的进度,启动西宫兴建工程,从而揭开了大规模建造北京的序幕。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六月起,建造紫禁城和城中宫殿工程启动。这是牵动全国的一项大工程。明政府调集了数十万能工巧匠、上百万民工,还令在京的驻军参与其事。担任工部尚书的宋礼亲自到四川,带领官民,深入溪谷险峻之地,采集木材,并且组织调运。他“出三峡,道江汉,涉淮泗,以输于北者,先后相属也”。宋礼在此一干就是6年,任满回京,曾奉命至江西处理刑狱案件。后因修建北京工程的需要,再次受命到四川负责督运木材。几次的往返奔波使其身体受到严重损害,永乐二十年(1422年)七月,宋礼卒于任上,年仅61岁。 

宋礼性格刚烈,对下属约束很严,因此不被人所亲近。他为官克己奉公,身为工部尚书,主管运河疏浚及北京的营建,这是当时投资巨大的工程,经由他手的财物难以计数。但他从不收受贿赂,侵拿夺占一钱一物。在他去世的时候,其家中竟然没有什么积存,甚至连丧葬都难以办理。 

明仁宗即位后,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依制给予其葬祭。明孝宗弘治年间,主事王宠请求为他立祠,皇上诏令把他祭在南旺湖上。隆庆六年,宋礼被追赠为太子太保。 

宋礼是明代有作为的名臣。他在疏通南北大运河及营建北京这两大工程中,全力运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明朝状元曾綮在为宋礼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公以才识超诣,遇知有时,历官中外,显名终始,其英声伟绩,震于今垂于后者,又可以泯乎!”山东汶上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他建造了祠堂。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