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温情守护 筑牢抗疫“心”防线
新冠肺炎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不论是医务人员坚守抗疫前线,还是党员干部值守疫情防控健康服务点,又或是部分社区居民居家生活,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承受着压力。因此,要保持情绪的稳定乐观非常重要。
温情守护 筑牢抗疫“心”防线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2-09-06 08:37:34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疫情防控不放松(4052484)-20220905145557.JPG

核心提示

新冠肺炎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不论是医务人员坚守抗疫前线,还是党员干部值守疫情防控健康服务点,又或是部分社区居民居家生活,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承受着压力。因此,要保持情绪的稳定乐观非常重要。

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一场与新冠病毒斗争的“病毒防御战”,也是一场与不良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也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责任和担当筑起了疫情防控堤坝,以最短时间圈住封死捞干扑灭疫情,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已经为夺取本轮疫情防控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抗击疫情,除了有力的医疗防护,“柔性”的心理防护同样必不可少。这是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困扰,一些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

无论是普通群众、临床医护人员还是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要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守住历尽千辛万苦得来的战“疫”成果,也要打赢与不良心理和情绪斗争的“心理战”。


疫情防控不放松(4052483)-20220905145553.JPG

心理疏导是不可缺少的“降压阀”

过去的一段时间,很多人最关注的事,就是疫情防控的相关信息。面对突发事件,一些人会出现紧张、焦虑、烦躁、担忧等情绪。 

“看到确诊人数增加,很害怕!”“吃不香,睡不好。”“在家不停地刷短视频,全是关于疫情的。”……疫情防控之下,无论是在抗疫一线坚守,还是居家生活,对人的心理都是一种考验。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就有多位心理学专家提醒“情绪过载”问题。面对疫情的压力以及喷涌而来的信息,且信息来源众多、可信度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容易让一些人深陷焦虑情绪。 

其实,面对疫情,人们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过度恐慌和焦虑不仅会导致个人自身免疫力下降,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妨碍正常社会秩序。谈“疫”色变、不理智抢购、自我怀疑,这些都是过度恐慌的表现。焦虑、恐惧情绪会在人群间蔓延,对此必须给予足够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精准实施心理疏导与干预是不可缺少的“降压阀”。有太多的历史经验证明,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时,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当不良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损伤。通过及时的心理疏导、有针对性的人文关怀,构筑防疫抗疫的心理防线,不仅有助于帮助人们消除不良情绪,还能减缓疫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维护社会稳定。 

早在2020年年初,为加强疫情防控中的公众心理疏导工作,中央文明办请国家卫健委疾控局推荐了10个应对疫情心理疏导的视频短片。每个短视频时长2分钟左右,分别针对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孕产妇、返岗工作人员、一线防疫人员、居家隔离人员、确诊(疑似)患者及家属、因疫情去世人员家属等人群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众化、具象化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抚慰。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印发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指导原则,为各地科学、规范、有序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提供有力指导。国家卫健委于2020年2月下发了《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需应对疫情开设专门的心理援助热线,结合本地公众需要提供24小时心理服务。一时间,各地区在原有心理热线基础上,统筹协调多部门、多方面的心理热线服务,努力为公众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此外,全国众多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也行动起来,开通了疫情心理援助服务。 

健康中国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心理健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此,我国开展了“健康中国行动”之心理健康促进行动。该行动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 

记者查询相关信息了解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曾对我国18岁至70岁的中国居民,进行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社会心态”“疫情防控与社会心态的变化”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显示,在积极情绪方面,民众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强烈的乐观、平静体验居多,分别为42.8%和53.9%。在消极情绪方面,“有较强烈的担忧”的占比达到79.3%,表明担忧是民众目前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较占主流的情绪。第二轮调查显示,民众对于疫情风险认识趋于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措施的升级增强了民众的安全感。乐观和平静情绪的平均分有所增加,消极情绪有了明显下降。此外,民众对主流媒体信息可信程度的评价大幅提高,私人信息可信程度明显下降。 

在近两年的抗疫历程中,各地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级各部门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快,工作效率越来越高,精准防控越来越有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也更加充分地运用到了抗疫工作中。在开封,当疫情出现苗头后,党委、政府第一时间统筹调配检测、流调、转运、隔离、收治等力量,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以最短时间圈住封死捞干扑灭疫情,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积蔓延,有力扭转了病毒传播的危险势头。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开封人民的信心更足、意志更坚定。 

在抗疫过程中,一些虚假信息扩散,极易干扰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大局,也容易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因此,要加强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防控知识的精准推送,帮助公众及时了解事实真相,树立科学理性的信念,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党报党媒必须挺身而出,以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大无畏精神,坚守在疫情防控的舆论阵地。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工作者,在集团党委的领导下,形成一个覆盖全市、功能强大、倍受关注的疫情防控工作综合报道平台,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传播权威声音,开展科普防疫宣传,精心解读政策措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激发强大精神力量。

疫情防控不放松(4052486)-20220905145600.JPG

暖心服务助力我市疫情防控

“这段时期,一个接一个的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接踵而至,能感受到电话那头的人正处于焦虑与不安中。新冠肺炎疫情的确给一些人造成了心理压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刘建平说。疫情除了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让一些人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疫情的恐慌、居家生活的焦虑,还有对生活节奏被打乱的无奈。 

研究表明,人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个体总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某种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因此,要及时将心理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干预工作重点。 

我市高度重视疫情下的大众心理健康问题,依托市五院开通了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热线,帮助公众在心理上有效应对这场疫情。热线开通以来,一些市民通过热线扫除了心头的阴霾。对每一位市民的求助,心理专家们都力争周到细致地帮助解决。接线专家及时帮助来电者平复因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紧张情绪,并提供疫情防护相关知识,得到来电者一致好评。 

在市文明办、市科协的指导下,开封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组建了心理干预志愿服务团队,为疫情防控提供心理支援。这支由4位资深心理专家、45位专业老师组成的队伍,采用聊天倾诉、播放舒缓轻音乐等方式,为有需求的人员提供免费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同时,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及时制作了宣传资料,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启动线上与线下同步公益心理援助,帮助大家消除焦虑恐慌心理,给人们戴上防疫“心灵口罩”,助力市民树立科学的态度和战胜疫情的信心。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按照统一部署,我市主城区中小学生暂缓返校,开始线上教学。为呵护广大师生家长心理健康,8月31日和9月3日,市教体局组织开展了“‘疫’路同行 心有所依”公益讲座直播,以实际行动加强心理健康关怀,做到“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在两场直播讲座中,多位心理专家以丰富真实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为身处疫情和网课两大焦虑漩涡中的家长答疑解惑,向家长们传授“法宝妙计”。这两场面向全市师生、家长的大型网络直播讲座,受到师生、家长的关注和好评。 

疫情防控期间,市教体系统统一安排在网课内容中加入了心理健康、情绪疏导等内容。此外,从今年年初起,市教体局就开通了首批未成年人心理热线,向未成年人免费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服务,鼓励有心理困惑的中小学生拨打热线,向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帮助。 

全市社工组织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在居民小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丰富疫情防控期间居民“宅”生活,帮助群众化解烦闷情绪,以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应对疫情,提升广大群众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我市大梁社工、菊城文明、兰考桐心绘社工等社工机构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居家隔离注意事项,开通心理热线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开展心理抗疫援助活动,为抗疫一线人员和广大群众提供心理支援,打好抗疫“心理战”。 

此外,为帮助广大妇女群众筑牢心理防线,市妇联联合开封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卢雪志愿服务团队,开通了“心有所依,汴地有情”公益心理援助热线服务,为我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巾帼力量。为积极维护疫情防控期间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市儿童医院即刻开通疫情防控期间免费心理援助热线,旨在为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提供心理援助和情绪支持,帮助其度过特殊时期。 

坚持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人文关怀,我市统筹各类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确保电话打得通、问题说得清、答复讲得透,做到了便捷高效,帮助不同群体消除后顾之忧。

疫情防控不放松(4052480)-20220905145549.JPG

科学应对迈过心里的“坎”

新冠肺炎疫情有其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大家难免会出现一些紧张、焦虑、恐惧、无助的情绪反应。虽然轻度反应可以通过充分的休息和自我调整而自行恢复;但是对中度和难以代偿的重度反应,应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及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这几天一直喉咙痒,是不是得病了?”“最近经常感觉浑身不舒服,很害怕!”……这段时间,一些市民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是否异样。刘建平介绍说,疫情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多方面的,疑病心理是主要反应之一。此外,居家期间,人们容易出现烦躁、发怒、郁闷、生气等情绪不稳定问题,同时缺乏户外活动,生活节奏被打破,乏力、疲倦等身体不适的症状也会多发。此外,新冠肺炎是一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传染病,也容易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担忧的心理。 

刘建平告诉记者,疫情当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现负面情绪。要理解和接纳自己这样的状态,告诉自己这是面对不正常情境的正常反应,要允许它们存在,不自责,也不指责和抱怨他人。其实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我们的警觉水平,提高人们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居家期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锻炼习惯,多去关注一些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正能量的事情,可以做一些平时很想做但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比如多陪伴自己的家人,和许久未联系的朋友联系等。此外,信息过载会加重我们的心理负担,不要长时间被动刷手机接受负面信息,一定要选择权威信息源,不要轻信非官方信息渠道,以免信息混杂加重焦虑感。 

在先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记者提问的“全国多地延迟开工开学,许多人待在家中时间也被延长,有的人可能会出现烦躁恐慌情绪,如何缓解”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建议,广大民众可以试试“五个一”,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的攻击很有帮助。陈雪峰表示,要制订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要钻研一件事请。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要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要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可以做一遍八段锦或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要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前段时间,开封市民积极支持、配合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尽可能避免外出,过起了“宅”生活。即便“宅”在家里,大家也在变着法子充实每天的生活,尽可能让居家生活多一分丰富和趣味。记者采访了解到,市民除了居家办公、按时参加核酸检测,在居家防疫的同时,还用阅读、学习、运动、做家务、制作美食等方式,营造了积极、健康、文明、乐观的居家生活方式。 

家住省府西街北侧一小区的张世辉从事餐饮业多年。本轮疫情发生后,他决定利用居家抗疫的时间,深入盘点、学习餐饮业经营知识,给心灵放个“假”、给自己充个“电”,为餐厅未来的发展规划蓝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虽然给餐饮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但也带来了一些机遇。预制菜的火爆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在家的这几天,我通过聆听专家讲座、查阅相关资料、与业内人士线上交流,了解了预制菜的制作、销售方式,菜品宣传、网络直播等知识,感觉挺充实。虽然疫情造成了餐饮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我对未来充满信心。”9月2日,张世辉和记者通话时,语气中充满了乐观的情绪。 

家住集英花园小区的周良河是乐观开朗的人,居家生活期间,他始终保持正常的作息时间。除了时刻关注主流媒体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信息,他还积极锻炼身体。听到社区通知居民做核酸检测,周良河总是立马做好防护出门,看到附近有人员靠得较近,他也会上前善意提醒。周良河告诉记者,规律作息和适当的室内运动,不仅可以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能纾解内心的焦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人心强大起来,抗疫更有力量。疫情虽然凶猛,但只要我们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去应对、去战斗,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