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河南贡院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立于隋大业元年(605年),至唐代逐步完善,为宋元明清各朝所继和发展。
河南贡院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吴朋飞 发布时间:2022-08-15 09:48:39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立于隋大业元年(605年),至唐代逐步完善,为宋元明清各朝所继和发展。贡院是科举考试中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又称贡闱、棘闱、贡场,始置于唐代。唐人李肇《唐国史补》中说:“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当时,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等均在贡院举行。贡院的具体位置是在礼部南院,是礼部管辖的一个单独的建筑单元。北宋定都开封,“宋仁宗以前,解试、省试无固定考试场所,临时以佛寺、学校或官舍为试院。宋哲宗之后,礼部、各州皆建贡院,作为考场”(杨学为《中国考试大辞典》)。显然,在哲宗之后首都开封才建有礼部管辖的贡院。

明清时期,除京师北京外,各省省城均建有贡院。清末,除北京的顺天贡院外,还有16座贡院建在各省省城。河南贡院就设在省会开封城内。明初,河南贡院位于开封城内浚仪街,即元朝平章竺贞故宅。宣德九年(1434年)徙城之西南隅。天顺六年(1462年),黄河决溢,贡院遂为水所潴,当年秋试,当道者乃选择大梁街布政司巨盈库故地建立。由于时间紧迫,“事出草创,惟文衡、至公。二堂,因库之旧屋为之,粗备其制,余俱未备。监临提调等官至,寓于至公堂之耳房内,帘门之侧室而受卷等所。及士子号舍,皆以席为之”(明《刘健碑记》)。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乡试前又大加修葺,除拓展周围地土外,主要建筑全部完备,号舍也以板代替席,特别是“贡院总门前为三坊,扁(匾)其中曰‘贡院’,左曰‘沧海腾蛟’,右曰‘丹山起凤’”,使河南贡院面目一新。嘉靖癸未京师贡院发生回禄之灾。“嘉靖甲子(四十三年,1564年)监临颜公鲸,恻然念之”(明《曹金碑记》),令有司对号舍进行改筑,开始以砖易板。到明末时,河南贡院规模已十分壮观。

《如梦录·试院纪第九》载:周府西角楼西,路北牌坊一座,上书“贡院”二字,东西有过街坊,东坊书“虞门四辟”,西坊书“周俊同登”。大门三间三开,匾曰“开科取士”。门内有搜检房,二门东西两角门,三门三开。北有木坊,上书“龙门”二字。东西文场号房三千六百间,后不敷用,每号头增添板号二间。院中有明远楼,四角有瞭望楼。北是致公堂,东有皂隶各役房及内供给房,西是厨房,锅炉不可计数,水池俱是锡镶。致公堂后,东是监临察院,西是提调官衙,后是受卷所、弥封所、誊录所、对读所。正北是文衡门,联语云:“场列东西两道文光直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大学士杨士奇书。门内俱是经房,后正副主考住房,是五星聚处。

天顺六年(1462年)之后新建和屡修的贡院在嘉靖《河南通志》之“河南省城之图”中有显示。另据《明代开封城复原研究》,位于周王府西角楼之西,今大兴街以西的街块,因未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具体布局不得而知。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口,致使全城沦没,贡院被毁。 

清初,因开封城惨遭崇祯年间黄河洪水的淤灌,开封城及近郊生存环境极差,人烟稀少,三年一次的乡试被迫改在辉县苏门山下的百泉书院举行。后因该地偏僻,来往不便,顺治十六年(1659年),巡按李粹然会同巡抚贾汉复题改故周王府为贡院,守梁道王来用、知府钱纶、知县刘朝宗董其役。不久,在明周王府的遗址上新建了河南贡院。当时知府钱纶有《汴城改藩府作贡院》,知县刘朝宗有《创建贡院纪事诗》留存。 

巡按李粹然在《创建中州贡院记》中对贡院的选址及形势载云:“……遂遍览古梁苑中求一形势最胜地,继而得旧周藩基址一区,实居汴之会城中央,轩豁鸿敞,较旧时贡院不啻壮胜十倍许矣。且面前午地正南,为旧南薰门,离火文明畅达阳气,而东西仁和、大梁两门,左右夹翼。稍前为钟鼓二楼台,分向拱峙,俨如龙盘虎踞,盖中原揽海内之秀,兹地又揽中州之秀,允矣。文章之府而威凤祥麟腾跃之地也。”文中还记载了贡院的主要建筑布局为:“耸建明远楼。四丈之高,广置各号舍,五千有奇。复于后山屏上,鼎建文昌祠一座。藜光辉映,以启佑我后人。缭垣则周以棘茨,且碑勒雉堞,屹若金汤。”当时贡院有号舍5000多间,明远楼高4丈余,并于后山屏上鼎建文昌阁一座,其规模与宏伟程度在全国直省贡院中也在前列。 

不过到了雍正四年(1726 年),贡院周围的环境已大为不同。由田文镜《改建河南贡院记碑》中“其东、西、北三面皆水塘,埒起如环墙,而以闱中为釜底,凡雨水之汇归于塘者,复自塘渗入于院,宣泄无由,垫高不易,是此水永无涸期矣”可知,贡院东、西、北三面已出现水塘,贡院地势渐低,周围有护水堤墙防止水大进入,贡院周围的水塘湖泊实际上已成为开封城内西北部雨水的汇聚场所。于是,雍正九年(1731年)贡院又重新选址,河南河东道总督田文镜将贡院迁至开封城东北隅的上方寺内(今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建的贡院,地势高亢。当时,在省城东北隅上方寺南,购得隙地197亩,经皇帝应允,于雍正九年(1731年)七月二十七日开工,十年五月十二日竣工。除建号舍90间,规模比之前扩大外,田文镜在《改建河南贡院记碑》中还记载“得余地数十丈,非若前日之环以洼地深泽也。新添屋七十有五,以为各执事栖止之所,非若前日之缀以芦棚苇舍也。门之前左、右两坊之间,势复宽衍,非若前日之逼临阛阓湫溢嚣尘也”。道光九年(1829年),河南巡抚杨国桢增建房舍至11866间,颇具规模,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建河南贡院碑记》有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在张家湾决口,洪水围困开封城长达8个月之久,贡院被拆毁用于堵水护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原址上重建河南贡院。该工程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兴工,次年四月葳事,“惟至公堂、誊录所完固仍其旧,余率重建……计修建公所七百八十二间,重建号舍万有九,葺复者千八百五十七,凿井五,凡糜制钱十一万有奇”(鄂顺安《重修河南贡院记碑》)。重修后的河南贡院,规模居全国贡院前列,与当时的北京顺天贡院、南京江南贡院和广州两广贡院并称中国四大贡院。清末北京顺天贡院被毁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十九年(1903年)的顺天乡试、河南乡试以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十年(1904年)的两次会试均改于河南贡院举行。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月的会试是清政府举行的最后一场会试,次年清政府宣布自丙午科(1906年)始,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河南贡院是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的完结之地,它见证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在中国科举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如实反映清代河南贡院变迁过程的是矗立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内的三块贡院碑刻:雍正十年《改建河南贡院碑记》、道光十一年《重建河南贡院碑记》、道光二十四年《重修河南贡院记》。它们成为河南贡院的见证。在这三块贡院碑中,道光十一年《重建河南贡院碑记》不为人熟知,它是2012年河南大学洛阳校友会根据赵君平先生访得的《重修河南贡院记》并重刻新碑矗立于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贡院碑亭的。新刻立石的《重修河南贡院记》位于雍正十年碑、道光二十四年碑两通清碑连线中间点的正东方,与两通清碑大致呈三角形分布,三碑聚立,浑然一体,碑体硕大,碑刻清晰,碑的外形与两通古碑一致,高2.56米、宽1.07米(笔者实测)。碑底座为单龙头,碑额同样为龙首图案。碑文记述内容广泛,详述了清代河南贡院的位置变迁、新址选择、重修事由、贡院形制、新建成贡院房屋间数、开工竣工时间、参加督建与施工人员、耗费银两、贡院教化作用等,其中许多内容为文献资料所未载。这通碑的新立弥补了两通清碑的不足与空缺,也弥补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遗憾。在贡院基址上建立和发展壮大的河南大学已迈入全国“双一流”高校建设行列,古色古香的明伦校区拥有近代建筑群、明清城墙、贡院碑亭以及千年铁塔等,是数十万莘莘学子求学和打卡之地。这是河南大学之幸,也是开封这座城市之幸。 

【作者简介】  吴朋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