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在疫情防控中彰显文明力量
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其中之一。比如,使用公筷公勺、规范有序排队、勤洗手、戴口罩等。
在疫情防控中彰显文明力量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2-08-02 08:50:32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核心提示

当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全球大流行,国内多地疫情散发,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其中之一。比如,使用公筷公勺、规范有序排队、勤洗手、戴口罩等。 

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一环。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特殊的战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健康的重要,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养成文明习惯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广大市民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坚持做好个人防护,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连日来,记者在我市走访时发现,广大市民已然将疫情防控变成了行动自觉,做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使用公筷公勺、规范有序排队、勤洗手、戴口罩等文明习惯,已渐渐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共克时艰同心抗疫

8月1日凌晨,在社区工作的刘芳准备出门前,从家里的医药箱中拿出一只新口罩。这两年,出门戴口罩已成为她和她的家人生活习惯。“出门时佩戴口罩既是保护自己,也让别人多一分安心。尤其是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的当下,更要正确佩戴口罩。”刘芳说,新冠病毒来势汹汹,个人防护工作必须要做到位,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和刘芳一样,大多数开封人在出门时都会随身携带一只医用口罩。在我市的超市、商场、医院、银行等公共场所的入口处都设置了服务台,为往来人员提供口罩、手部消毒液等。 

连日来,我市广大市民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工作,除了购买必要的生活物资、按时参加核酸检测,尽可能避免外出,过起了“宅”生活。即便“宅”在家里,大家也在变着法子充实每天的生活,践行健康、文明、乐观的居家生活方式。 

254354

开封网资料图

“有那么多可敬的人为这座城市坚守着,我很感动。作为普通市民,我们也要力所能及地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少出门、不扎堆,按时做核酸检测,一起努力,共克时艰。”家住西环路北段一小区的陈淑珍说。陈淑珍从事艺术设计工作,这几天,她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先看看公司的工作安排。“虽然居家,但是我们要保持工作不停摆。”每天清晨,只要社区工作人员用喇叭通知居民做核酸检测,陈淑珍总是立马做好防护出门。看到小区有人员聚集,她也会上前善意提醒。 

由于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为最大限度减小集中交叉感染的风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一直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细节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在全社会形成群防共治的浓厚氛围。 

“疫情当下,做好自我防护是普通人最有效的抗疫方式。相信我们的城市会好起来,大家的生活会重新步入正轨。”8月1日上午,31岁的张莎买回了一些蔬菜和水果。她进家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消毒用品洗手。“通过这次疫情,我深刻认识到了保持个人卫生很重要,今后的生活中要多多注意。”张莎说,她经常将抖音上讲卫生的视频放给孩子看,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病毒可怕,根深蒂固的陋习同样可怕。”这两年,很多市民都有着这样的认知,并经常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的确,在我们身边,以前存在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文明养犬等陋习。面对疫情的考验,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改掉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在整个社会吹起阵阵文明新风。勤洗手、戴口罩、多通风、不聚集……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市政协委员席子明告诉记者,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在与各类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意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因为,这不仅是在为抗击疫情作贡献,也是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公筷公勺越用越习惯

热热闹闹的围桌就餐方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就餐方式,但其存在的健康风险也不容小觑,比如传染疾病。卫生专家指出,相当数量的食源性疾病传播,与餐桌上餐具触碰时导致的交叉感染脱不了干系。可见,合餐虽可让大家一起分享佳肴,但其弊端不得不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分餐”与“公筷公勺”的话题逐渐热了起来。其实,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社会就曾兴起分餐热。伴随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用公筷公勺再度进入社会视野。 

“现在家里的饭菜准备好后,会用公筷给家里的成员逐一分开,再用公勺给每人盛一小碗汤。”家住集英街南段一小区的张秋雨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家人积极响应使用公筷公勺的号召,在家自觉践行健康卫生的饮食新时尚。 

微信图片_202011111305231(2113331)-20220802083327

开封网资料图

近年来,社会各界关于合餐吃饭弊端的讨论越来越多。2020年年初的疫情出现后,我市大力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号召市民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最近的疫情防控形势让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进一步受到重视,市民使用公筷公勺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从病菌通过餐具、唾液传播角度看,分餐比合餐更为合适。”家住郑开大道北侧一小区的孙雅洁告诉记者,之前家里都是合餐,在媒体上看到专家倡议后改为分餐。考虑到家人的接受程度,她决定从使用公筷公勺开始,逐步实施分餐。“我在网上购买了不同颜色的筷子和勺子,家人各用各的。从颜色上区分开,家人也不会弄错。”孙雅洁说。 

这两年,随着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一项新的服务——备公筷出现在我市一些酒店和餐馆。7月24日中午,市民侯其明到金明大道附近的一家酒店就餐,只见桌上摆放着公筷公勺,服务员在上菜时,盘子上也会附带一双筷子。“现在外出就餐使用公筷公勺已成习惯了。”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大部分市民对这种就餐形式表示认可。“虽然使用公筷公勺有点麻烦,但是吃得健康比什么都重要。”侯其明说。 

使用公筷公勺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就餐时没有公筷公勺,长辈还喜欢给晚辈夹菜。其实,这大大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为健康埋下隐患。这种方式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流感病毒等都可能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 

对于家庭有没有必要分餐、具体分到什么程度、分餐后怎么办等话题,一些人也说出了他们的顾虑和担忧。 

“大家一起吃饭就是图个热闹,喊服务员上公筷,既会让大家感觉别扭,也显得自己很矫情。”33岁的市民刘思岩告诉记者,他在一家农资企业做销售,由于工作关系需要经常参加饭局,一些与工作相关的饭局往往坐满一桌客户,如果使用公筷,会伤害和客户之间的感情。 

和家人吃饭,推行公筷的难度更大。“我跟公婆一起住,老人爱用自己的筷子给小辈夹菜,我提议用公筷,没想到老人强烈反对,差点引发家庭矛盾。”市民刘佩佩向记者吐苦水,一些长辈觉得用公筷既麻烦又显生疏,短时间很难转变传统观念。 

刘佩佩的苦恼是个例,却不是孤例。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部分家庭中的老年人由于长年累月习惯于合餐,一时半会儿不想改、不愿改,一起生活的子女也不好意思硬要他们改。“分餐显得没有人情味”是记者经常听到的话。而对于部分年轻的“一家三口”来说,孩子通常有专属碗筷,小两口再分餐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然而,每当有流行性传染病暴发,分餐制都会被大力倡导。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中国饭店协会专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但随着非典疫情的结束,分餐制也逐渐被抛在脑后。 

“其实‘分’与‘合’之间并不是绝对矛盾的,我们也可以通过摆放公筷公勺等形式就餐,既不影响其乐融融的餐桌氛围,也能避免疾病通过餐具传播,营造更文明健康的餐桌风尚。”市民王玉生认为,分餐并不难,贵在坚持,重在做通家人工作,尤其要让孩子从小培养分餐习惯。目前推行公筷公勺制,就是低成本高效率保证餐饮卫生健康的有效之举。不少专家指出,实行分餐制还是要从转变观念开始,从每一个人做起,建议能分餐的尽量分餐,确实不能分餐的做到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

有序排队守好“文明线”

这几天,在我市全员核酸检测采样现场,广大居民排起了长队。在各个采样点,医护人员、工作人员均提前到达指定岗位,在核酸检测中各司其职,引导等待核酸检测采样的居民积极配合、有序排队,确保核酸检测采样工作高效开展。很多市民惊奇地发现,这一次核酸检测采样的队伍变长了,这是咋回事? 

这是因为以前排队的“一米线”变成了“两米线”。新冠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两米线”是安全线,也是规避传染源的安全距离。当前,全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快、传播力强,疫情防控风险增大。保持“两米线”安全距离,可实现物理阻断,飞沫传播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从‘一米线’变成‘两米线’,可以让现场采样的居民更安心。今天大家很配合,都是为了安全着想。”禹王台区医院街社区党委书记杨艺林说。 

“两米线”体现了一种文明之美,折射出开封人在非常时期的高度自律和文明素养。走在开封的大街小巷以及公共场所,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人们习惯于有秩序排队,并通过拉开距离守住健康。 

254357

开封网资料图

“请大家出示场所码和健康码,并自觉保持间距排队。”7月31日上午,在夷山大街附近一家超市,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不停地提醒前来购物的市民注意保持距离。超市门前的空地上,工作人员用隔离栏杆设置了一条进入通道。超市里,一些等待称重的市民聚集在了一起。负责称重的工作人员看到后马上提醒:“请大家排好队,自觉保持距离。”超市收银处,地面上贴有注意间隔距离的提示,工作人员不时提醒大家注意保持距离,分散结账。 “排队时保持一定距离很有必要,尤其是在医院、超市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如果没有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外出购物、看病、就餐时不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或是在封闭的空间内人与人密切接触,很容易埋下交叉感染的风险隐患。”正在这家超市购物的市民王女士说。 

在我市各大医院,以前的“一米线”也纷纷进行了“延伸”。市民有序排队后,通过查验场所码和健康码、测温等程序后进入医院大楼。很多医院还安排医护人员不时提醒大家保持距离。在西门大街一家医院,值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往门诊的排队间距一米更多的是保护患者的隐私,疫情期间的“两米线”更多的是为了防止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发生交叉感染。 

“两米线”是个人隐私保护线、公共秩序维系线,也是一条文明线,更是一条疫情之下的健康线。文明养成见诸点滴小事,也依赖对规则的共同呵护。 

两米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记者测量了一下,两米的距离大约是成年人正常走路时向前走三步的距离。虽然大部分市民均能在排队时拉开距离,做到有序排队,但是少数市民仍然漠视“两米线”的存在。 

8月1日5时,在黄河大街北段一小区的核酸检测采样现场,等待采样的居民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记者在现场看到,排在队伍前面的居民均有序间隔两米,但是排在队伍后面的居民却没有拉开一定的防护距离。“为啥前后不能离远点?”记者询问一位排队的女士。“这里就那么点地方。再说,光我站远点没用啊,后来的肯定插队站我前面,你信不信?谁都想快点采样完回家。”这位女士显得理直气壮。 

货源充足  秩序井然(3964602)-20220802083434

开封网资料图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一些小的百货店或蔬果店,因排队结账存在人员聚集的情况。 

“由于缺乏规则意识,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人不愿意规规矩矩排队。就算是必须排队的场合,也是恨不得人和人紧贴在一起。”8月1日,市民陈致远说。他认为,“一米线”和“两米线”就像尺子,测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这既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引导,更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努力践行。疫情期间,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希望疫情过后,大家也要保持有序排队的习惯,并内化为行动自觉。 

“一些公共服务场所在安全距离的失守上,没有主动承担起足够的责任。以‘没必要’和‘忙不过来’为借口忽视排队距离的公共服务场所并不鲜见。”市民高先生表示,事实上,如此不作为是对公共秩序的不负责任。维护排队文明,需要公共服务场所在加强引导上下功夫。比如健全硬件设置,完善人性化管理。不能仅仅在地上画出排队距离,还可以使用伸缩隔离带、移动护栏杆,对插队者予以拦截。 

采访中,多数市民认为,排队时保持一定距离不仅是疫情期间的防护措施,也应该成为疫情之后的社会文明习惯。希望大家能够用实际行动守护这一文明成果,尊重他人、遵守秩序,让文明和秩序成为城市的最美风景。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文明之光春风化雨汇聚成众志成城的澎湃力量,一定会驱散疫情阴霾,迎来更加美好灿烂的春天。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