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贾鲁治河与贾鲁河(下)
“贾鲁治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后人写的这首咏贾鲁治河诗,对贾鲁领导这次堵口治河作出了比较恰当的评价。
贾鲁治河与贾鲁河(下)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书友 发布时间:2022-07-18 09:01:47

“贾鲁治黄河,恩多怨亦多。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后人写的这首咏贾鲁治河诗,对贾鲁领导这次堵口治河作出了比较恰当的评价。

贾鲁治河功过是非

贾鲁治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何会“怨也多”呢?原来,在贾鲁治河之前,元朝统治的暴政已与黄河连年洪水泛滥、瘟疫流行一起使黄淮平原一带民不聊生,一场对于异族统治的激烈反抗正在悄悄酝酿。

元末官僚骄奢淫逸,大肆挥霍浪费,弄得国库虚竭,财政极度困难,民众的徭役负担过重,导致民怨沸腾。 

今天的河南兰考东北处,古代叫作黄陵岗,是黄河大冲积扇的第二个顶点,历来险工遍布,黄河经常在此决口。就在贾鲁治河刚开始不久,人们突然在工地上挖出一个石雕像,雕像背部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史·河渠志》)。这是广泛流传于河南、安徽等地的一句童谣。看到石人应验,工地上的民夫顿时惊恐起来,感到天下要变了。 

这个石雕像当然不是“天生”的,而是白莲教颍州教主刘福通派人预埋在黄河河床里的。这刘福通可不是一般人物,他出生于巨富之家,性格豪爽,是当地一位可以呼风唤雨的人物。可是这位巨富之子为什么要“挑动黄河天下反”呢? 

原来当地河官在颍州假公济私,以治河名义要征收刘公子家的花园,并趁机勒索,对元朝统治一向不满的刘福通誓死不从。此事被通报上去,贾鲁大怒,下令“拆刘宅,改河道”。这一拆一改,逼刘福通彻底走上了反元之路,于是出现了治河民工在黄河里挖出刻字石雕像的惊魂一幕。 

宰相脱脱和工部尚书贾鲁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治河工程的启动正式拉开了元朝灭亡的大幕。 

自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大决口至元朝灭亡,仅22年。 

对于贾鲁治河,历史上褒贬不一。持否定态度的人,借“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将贾鲁治河与元末农民起义联系在一起,把贾鲁治河比作用闷死孩儿的办法来止其啼哭,“止之即止,然啼止即毙”。 

清初胡渭虽然赞赏贾鲁“巧慧绝伦,奏功神速前所未有”,但又责备贾鲁一味地保护惠通河而放任黄河乱淮。他痛惜贾鲁生逢乱世,认为贾鲁若生于汉武帝或汉明帝时代,必然能复禹河故迹,并大大超过王景的功业。他认为贾鲁治河实为“功成而乱作”。 

清朝康熙年间河道总督靳辅认为贾鲁治河犯有三忌:治河无日无夜地劳役丁,民不堪其扰,是为一忌;正值秋水暴涨之时堵口合龙“不审天时”,是为二忌;春夏农耕时节,集十数万军民兴役,“不念国家隐忧”,是为三忌。所以他认为:“犯三忌以成功,盖以治河则有余,以之体国则不足。” 

持肯定论者以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为代表,他在《河防一览》中说:“鲁之治河,亦是修复故道,黄河自此不复北徙。天假此人,为我国家开创运道,完固风洒二陵风气,岂偶然哉!” 

从当时的情况看,贾鲁治河兴师动众,既不考虑汛期,又不顾民工死活,一心急于求成,确实招致了不少民怨。但是,作为这次工程的主持者,《元史》评价他:“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瘁,不畏讥评,以报君相知人之明。”又云:“议者往往以谓天下之乱,皆由贾鲁治河之役,劳民动众之所致。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实基于上下因循,狃于宴安之习,纪纲废弛,风俗偷薄,其致乱之阶,非一朝一夕之故。”这个评论大抵是客观的。 

清人徐乾学在《治河说》中指出:“古人善治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 

在风雨飘摇的元末,贾鲁未能功成身退,甚至落了个病死军中的下场,但他治理黄河给后世带来的福祉却一直为后代百姓念念不忘。 

贾鲁河的兴衰与变迁 

翻开历史看贾鲁河,它原是河南省一条重要的河流,说它重要,不仅因为它是水资源的因素,还因为它是一条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河流。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五指山北麓,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濒开封,过尉氏,后至周口市汇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的支流也是一条比一条有名,有金水河、索须河、熊耳河、七里河、东风渠等。它与黄河有很深的渊源,却并不连接,最终汇入沙颍河,成为淮河的二级支流。 

贾鲁河的“身世”很复杂、曲折多变。汉代它曾与蒗荡渠、汴渠合流,唐、宋时名为蔡河。贾鲁河上游索河、须河源流原属济水流域。唐代以后,济水消失,淮河流域面积自然扩大。到了金、元时期因黄河南泛,四大漕渠相继淤塞,开封变成了不通漕运的城市,东南漕运断绝,京城粮食供应告急。元代为了沟通东南漕运,在汴河、蔡河河道上开通了一条新的运河,明代修整完善,就是贾鲁河了。 

贾鲁河开通后曾经是连接黄河与淮河的水运通道,多次充当了黄河改道南流的黄河水道。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口也是选择了这条河道而入淮入海的。所以,贾鲁河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小黄河”。 

历史上刘邦与项羽楚汉争霸的故事家喻户晓,“楚河汉界”的那条鸿沟也是耳熟能详。那条鸿沟,源头在黄河,流出黄河后不到10公里就与贾鲁河合流了,所以古代的鸿沟与贾鲁河是同一条河流。 

贾鲁河基本为西北—东南流向,整个流域位居中原腹地。北宋时期的开封一带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朝廷为解决粮食供应和开封城生活用水问题,先后开凿、疏浚了汴河、惠民河、金水河和广济四渠,这就是历史上的四大漕渠。当时的惠民河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运河,它主要运输江淮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其航道进入淮河后,向南可直达长江下游地区。 

贾鲁河在北宋时期统称惠民河。后因黄河决口必流经此河,故又称“小黄河”,又因运输江淮之粮,也称“运粮河”。 

贾鲁在治理黄河水泛滥的同时,还疏通了惠民河故道,并开凿了部分新河道,这其中就包括他从今天的新密凿渠引水,流经郑州城区,过中牟,折而向南至开封,后入古运河,直达周家口入淮河的贾鲁河的流向。贾鲁此举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复兴了开封一带的漕运。 

获得新生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尤其是明清两代,贾鲁河水运畅通、舟楫相继,商贾毕至,周家口和朱仙镇就是借助这条河道迅速繁荣起来的。为纪念这位水利专家、治黄专家,百姓把重新疏通的河道改称贾鲁河,把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定名为贾鲁河村。 

贾鲁河水运与朱仙镇的繁荣具有密切关系。朱仙镇位于贾鲁河航运要冲,下达周家口,由淮河通安徽、江浙;北与黄河联系,故西北山产由此南输,东南杂货由此北运;更因接近省城开封,势如省城外涉:陆运由驿道南下经尉氏、许州以达武汉,北上经开封、卫辉、彰德以达北京,所以为商旅必经、水陆交通会集之所。 

明朝弘治年间,黄河再次决口,贾鲁河被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也对贾鲁河进行了疏浚,并对河道两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至此,贾鲁河迎来了自北宋以来的第二个漕运黄金季,其繁盛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 

贾鲁河的疏浚不仅使该河两岸的水涝灾害大幅度减少、漕运能力大幅度提升,也使北自朱仙镇、南到周家口沿河两岸的城市、集镇快速繁荣发展起来。据说当时贾鲁河上的朱仙镇码头日泊船200艘以上。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尉氏县十八里镇贾鲁河古河道中挖掘出相当重量的船锚,证明了当时贾鲁河上曾行驶过载重量相当大的货船。2001年,在开封县(今祥符区)西姜寨乡贾鲁河古河道中,又发现了运送大量铜钱的沉船,进一步验证了当年这里发达的漕运。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再一次泛滥决口,汴南淤沙无垠,贾鲁河道大受填塞。虽经光绪十五年(1889年)、1915年修浚,终因两岸淤沙太多导致水流逐渐缩小,乃至无法通航。 

贾鲁河究竟是不是贾鲁所开,河南大学教授李长傅经过考证认为: 

朱仙镇发展与贾鲁河开通有密切的关系,必须说明两点:1.贾鲁河非元臣贾鲁所开的贾鲁河。2.今贾鲁河原名孙家渡河,不是元末开通,而是明末开通的。详见他发表于《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的论文《朱仙镇历史地理》,收入《汴梁识小》(李长傅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摘要如下,以飨读者。 

河是黄河专名,贾鲁河系指贾鲁所开之黄河而言。此河大约自河南之仪封、睢县、考城、商丘、虞城、夏邑,山东之曹县、单县,至江苏徐州而止(见传泽洪《行水金鉴卷十七》),非今贾鲁河。 

今贾鲁河,源出荥阳东南诸山,上源有索、金、须、郑诸水合流于郑州附近,东流经中牟县北,又东南流经开封朱仙镇,折南流经尉氏张市白潭,扶沟吕潭,又南与双泊河合,又东南流至周家口合汝、颍二水为沙河,下达淮河。相当于古汴河、蔡河故道。其在郑州、中牟境内的或名贾鲁河,或名小黄河,在中牟而下的或名贾鲁河,或名运粮河。 

说今贾鲁河为贾鲁所开,是后人附会。清《一统志》说得很明白:“贾鲁所开河在仪封县黄陵岗,故道堙没。今所云贾鲁河,即宋时之蔡河故道。” 

今贾鲁河非元贾鲁所开之黄河,本名孙家渡河,为明刘大夏所开。初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决荥泽孙家渡口,漫流祥符、尉氏、扶沟、通许、洧川、临颍、郾城、商水、太康、项城诸县,至寿州入淮。弘治七年(1494年)刘大夏浚孙家渡口,别凿新河七十余里,导水南行,经中牟、朱仙镇下至项城、南顿入颍,以杀黄河水势,并资通运,这就是今贾鲁河。因为和贾鲁河同是黄河故道,因此相混。 

可以推定,迟至明末,贾鲁河已完全开通,经常通航,促进了朱仙镇的发展。(下)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