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鸟鸣城市中
如今的开封,是闻名遐迩的“北方水城”,更是充满生机的“宜居之城”。
鸟鸣城市中
来源:开封网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2-07-05 08:41:04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核心提示

“听!市区处处闻鸟鸣!”这两年,漫步古城开封,一抬头总能见到鸟儿飞翔。放眼望去,绿化树上多了许多鸟巢,一声声清脆的鸟鸣点缀着市民的生活。

“鸟鸣城市中”,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全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开封生态宜居魅力古都,让绿色成为城市最美底色。

如今的开封,是闻名遐迩的“北方水城”,更是充满生机的“宜居之城”。


DJI_0202(3873337)-20220701084050.JPG

你会通过哪种声音去识别并记住一座城市?清晨醒来,听到窗外啁啾鸟鸣;夜晚入眠,枕着湖畔波浪声声。住在开封,你的耳朵就能享受到这样的幸福。

“布谷、布谷……”这段时间,西北湖湿地经常传来悦耳的布谷鸟叫声。

“妈妈,你听,这里的鸟叫声真好听!”6月28日早晨,4岁的宁宁上学时,在龙亭西路听到了布谷鸟叫声,惊喜地对妈妈说。

33岁的钟秀琳住在龙亭西路附近。她已经忘记,有多少个清晨被阳台窗户上“小客人”的“百啭千声”唤醒。“在闹市生活,能近距离欣赏鸟儿优雅的体态,听到清脆的啼鸣,真是心情舒畅。”钟秀琳说,“我对住在农村的亲戚说‘我经常被鸟叫声唤醒’,他们都不相信。”

的确,在人们印象中,钟秀琳描述的场景只在农村出现。而她却住在一栋距天波杨府景区约400米的居民楼里。

小鸟、鸟鸣越来越频繁地点缀着居民日常生活,“鸟鸣城市中”,是开封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有力证明。

枝头的池鹭(3884341)-20220705081452

满城皆绿好景致


鸟类对环境要求很高:有窝、有食、有安全感,至少满足这三点,鸟类才愿意留下来。正是由于对生态环境变化反应的敏感性,鸟类成为城市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的理想选择。上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就采用鸟类指数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 

在开封市区,无论是居民小区还是公园绿地,处处可见鸟类的身影。即便是钢筋水泥、高楼林立的喧闹城区,也有“鸟类高质量栖息地”。这些美丽的精灵在城市中轻盈飞翔、快乐栖息,给历史悠久的古城注入勃勃生机。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鸟类出现在开封? 

因为开封变绿了。 

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绿树葱茏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许多市民惊喜地发现,这些年,绿色在开封城乡大地不断蔓延。市区的公园多了、绿地多了,树木繁茂、布局均衡、错落有致、功能完善,宽敞整洁的街道、遍布全城的绿化带、姹紫嫣红的花卉,把开封装扮得格外靓丽清新。 

我市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目标,推进城、乡、路、河全面增绿,2019~2021年,连续3年完成国土绿化20万亩以上。深入开展市区城市绿化、县城和城市居住区绿化、乡村绿化、生态廊道绿化、河湖渠绿化、林业生态建设、单位庭院绿化、全民义务植树八大国土绿化工程,推进城、乡、路、河全面增绿。 

去冬今春,我市绿化工作以“一带、两区、三网、四园、五推进、一完善”为工作重点,全面加强沿黄生态屏障带建设,着重提升城市居住区和乡村居住区绿化水平,完善市域路网、河网、农田林网生态林体系,推进乡镇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生态科普园建设,持续提升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补齐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短板,超额完成既定任务。 

目前,我市点、线、面相结合的市域森林体系和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乡生态绿地系统基本成形,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城市亲和力和吸引力、总体生态水平显著提升。据初步测算,目前我市林木绿化覆盖率达到30.3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05平方米,重要道路和河流的绿化率在90%以上,乡村居住区绿化率在30%以上。我市还建成了兰考县徐场、何寨,杞县高阳、尚庄,通许县陈庄,尉氏县牛家村,祥符区西姜寨,鼓楼区余店等绿化效果突出的森林特色小镇。 

呼唤(3884338)-20220705081511

高速公路、开港大道、黄河生态廊道……极目远眺,处处林木丰茂、满眼碧绿。树木葱茏、鸟儿欢鸣,绿色外化于形,铺就开封生态底色;亲水近水,爱绿护绿,绿色内化于心,铸就宜居开封灵魂。 

“走出家门仿佛进了公园,走着走着就是一块绿地,在开封能时时享受到大自然的清新。”6月30日清晨,在迎宾路北段一个街头游园锻炼身体的张玉波深有感触地说。 

我市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新跨越”的目标,持续扩大城市绿量,以“环城墙、环水系、主干道、大环境”4个方面为重点,以“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退硬还绿、拆违建绿”为抓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对城市出入口、市区主次干道、公园景区、停车场、河湖和城墙周边等重要区域进行绿化提升改造、增绿补绿,按照“高品位、有特色、上规模、出精品”的原则,努力构建城市绿化总量适宜、分布合理、功能显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去冬今春是我市城区绿化三年行动的攻坚决胜期。市城管部门坚持“项目为王”鲜明导向,紧紧围绕“绿化、彩化、美化、文化”任务,以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引领,对标对表,持续深入开展“绿满汴梁”行动,至今已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交出了一份人民群众满意的生态答卷。 

推开窗户,青翠的树木郁郁葱葱;走出家门,芬芳的鲜花娇艳绽放。和家人徜徉在公园般的城市中,对开封人来说,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

碧水蓝天包公湖(2730107)-20210528082402

蓝天白云常相伴


每年冬天,我国北方地区群众常谈的一个话题就是“雾霾”。冬季扩散条件差、静稳天气增加,导致重污染天气频发。重污染天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伤害不言而喻,各级政府部门为消除这一危害广大群众健康的“杀手”,屡屡使出重拳。

湛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在开封,许多市民一出门就感到心情格外愉悦。开封的蓝天,也是经常登上社交平台的动人美景。许多市民感慨道:这两年,开封的天蓝了,空气清新了,整个城市比以前更美了。 

“空气不好,是留不住鸟的。”6月30日早晨,记者在黑岗口调蓄水库附近遇到了正举着带长焦镜头相机的摄影爱好者陈华洲。陈华洲今年53岁,是位“拍鸟达人”。“开封的生态环境好了,我‘打鸟’也不用跑到乡下了。你看这里,湖水碧绿、空气清新,还有灿烂的阳光。” 

“打鸟”是摄影圈的一句行话,就是用相机拍摄鸟类的意思。“出去拍鸟时人不宜多,会对鸟类生活造成影响。我更喜欢单独行动。”陈华洲说,早晨和傍晚光线柔和,鸟类也比较活跃,是最好的拍摄时段。为了“打鸟”,他经常天没亮就出去。以前要到黄河湿地或农村地区,现在在市区就能拍到各种各样的鸟。 

“开封的鸟儿越来越多,说明开封人民很友好,它们才愿意来。”市民李晓颖告诉记者。随着创文工作深入推进,开封人的文明素质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投入爱护鸟类的行列,接纳并呵护它们,文明观鸟,和它们和谐相处。 

“你看这蓝天,随手一拍就能当手机壁纸,一张比一张漂亮!”市民陈利明也是摄影爱好者,这段时间他拍了很多蓝天白云的照片,并发到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陈利明写道:“厉害了,我的大开封!喜欢你,我的蓝天!开封的天空如洗过般蔚蓝,白云飘得那么低,真是养眼。” 

DSC01814(3884332)-20220705081515

市民的感性认识背后有职能部门的理性数字支撑。去年以来,面对疫情防控和防汛抗灾双重压力,我市始终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定力,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坚决做到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PM10累计浓度80微克/立方米,优于省定目标,同比下降7.0%;PM2.5累计浓度47微克/立方米,优于省定目标,同比下降14.5%;优良天数240天,超过省定目标12天,同比增加3天,优良天数比率在省内7个通道城市中位居第一,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六降一增”。 

去年,我市实行污染防治攻坚领导小组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市委常委会明确5名常委负责环境攻坚力量配置及督导检查、人员保障、追责问责、宣传等工作,并设7个专项指挥部,明确市政府各副市长任指挥长。同时,建立了市委、市政府每周一重点工作交办机制,向各县区交办生态环境问题,建立日常督查、夜查暗访、专业督查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聘请国家级专家团队开展基础性监测分析,进行空气质量每日、每周预测预报,完善精细化指挥调度,现场发现问题立即交办;完善精准有效的智慧环保体系,全市9个工业园区及砖瓦窑、砂石骨料、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企业实现视频监管全覆盖,完成1871家涉气排污单位用电监管设施安装并联网工作,安装门禁监控系统527套;持续完善环境攻坚运行体系,每月召开的市四大班子联席会议对10个县区的环境攻坚工作进行排名、奖惩,并建立日调度、周通报工作机制,实行“一次提醒、两次通报、三次约谈”;建立市级领导分包县区开展生态环保督察制度,督促县区全力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等。此外,我市还制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等工作。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生态环境部门守土尽责,落实落细污染防治措施,积极做好用车排放监管、油气回收监督性抽测等工作。尤其是以“企业服务日”“环保服务下基层”“万人助万企”“能力作风建设年”等活动为抓手,联合相关部门做好环境执法监管,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DSC01795(3884330)-20220705081506

碧水清流漾古城


开封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誉,无论是龙亭湖、包公湖还是西北湖,都是古城开封耀眼的明珠。夏日,湖畔的树木上一只只可爱的小精灵,或摩肩擦喙,或悄悄细语,或上下翻飞,或追逐嬉闹。湖里荷叶茂盛,荷花盛开,鱼儿时隐时现。

一条美丽的河就是一幅流动的风景画,也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开封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守住一城清水,就守住了这座城市的美丽与活力。

河道淤积、污染严重、断面狭窄、水系连接不畅……曾经,众多水问题成为制约开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市大力开展水生态建设,成功申报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力治理并消除黑臭水体,开展古城水系复建、新老城区水系贯通等项目,水生态治理成效明显。通过一系列涉水工程的实施和水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我市形成了“一河为源、两环相拥、四横五纵、十湖联通、水林田湖草湿地为共同体”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取得良好效果,赢得民众称赞,提升城市品位,奠定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 

曾经,开封城市建成区有10条黑臭水体,总长度46.5公里。2018年,开封入选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经过3年治理,10条河流全部消除黑臭,达到长治久清。昔日的“臭水河”华丽蜕变,宛如一条条丝带环绕古城,水韵十足。 

DJI_0203(3873349)-20220701084054.JPG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东护城河畔的健身道路上,鸟儿在树木间穿梭,不少市民在这里慢跑健身。市民魏路刚最大的爱好就是伴着鸟鸣沿着河畔跑5公里。在花繁叶绿、飞鸟成群、碧水徜徉的地方跑步,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 

2020年5月,开封“一渠六河”连通综合治理工程投入使用。这是自2018年起,我国组织实施第一批黑臭水体整治城市项目以来,首个全面投入使用的工程。工程通过截污控污、河道清淤、桥梁建设、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构建连接新老城区水系、保障水利安全、维持生态平衡、服务周边百姓、串联经济发展、展现古城风貌的河湖水系连通体系。该工程真正把护城河死水变活、污水变清,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为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提供了丰富经验。 

2021年,我市建设了全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监控系统,在44条主要河道安装108套视频监控;在城区内外河道及湖泊建设36个水质监测站,对重点水体进行实时监测并上传数据;建立水质指纹预警溯源系统,对采集水样进行定性分析,快速锁定超标排放嫌疑污染源,实现预警、溯源、留证功能,目前水质指纹数据库已采集25家重点涉水企业水质指纹数据;开发开封环保通App,通过手机可随时查看各类环境信息等。 

开封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城中流碧水,闹市闻鸟鸣。一幅绿色发展的画卷正在开封徐徐展开!

以上图片为全媒体记者李俊生 石斐 袁洋 姜菡 摄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