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陈尧佐治水留名“陈公堤”
​读者大都熟悉林则徐与林公堤的故事,对陈尧佐与陈公堤的故事却知之甚少,而对北宋初年陈省华陈家一门三进士,父子三人“权知开封府”知道的就更少了。欲知详情,请看本文。
陈尧佐治水留名“陈公堤”
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李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07:47:43

读者大都熟悉林则徐与林公堤的故事,对陈尧佐与陈公堤的故事却知之甚少,而对北宋初年陈省华陈家一门三进士,父子三人“权知开封府”知道的就更少了。欲知详情,请看本文。

出身名门权知开封府

陈尧佐(963年~1044年),北宋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字希元,号知余子,世称颍川先生。他的先辈是河朔人。他的高祖叫陈翔,是蜀州新井县令,因安家在那里,于是为阆州阆中人。他的父亲陈省华曾在后蜀政权中任职,北宋平定后蜀,他又先后在太祖、太宗二朝做官,仕至左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母亲冯氏教子有方,所生三子尧叟、尧佐、尧咨均考中进士,跃登龙门。陈尧叟作为陈家长子,自幼在父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苦学不辍。太宗端拱二年(989年),29岁的陈尧叟携同小他两岁的弟弟陈尧佐一起来到京城参加礼部省试。这一年的省试安排在农历正月廿一举行,共录取进士368人,兄弟俩都名列其中。陈尧叟更是勇夺省试第一名,荣获省元称号。殿试只录取186人,另有一半人惨遭淘汰。在录取的进士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陈尧叟以优异的成绩拔得头筹,荣登榜首,陈尧佐也榜上有名。据《开封人物志·宋朝开封府职官任职情况》记载,陈省华,景德元年(1004年)六月权知开封府;陈尧咨,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天圣四年(1026年)七月权知开封府;陈尧佐,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天圣五年(1027年)八月权知开封府。开封博物馆镇馆之宝《开封府题名记》碑上镌刻着陈家父子三人的名字。《中国历史大辞典》“陈尧佐”条这样介绍陈尧佐:陈尧叟弟。端拱进士。历仕州县,留意民政。稍迁两浙转运副使,后纠察在京刑狱,坐事贬监鄂州茶场。天禧中,起知滑州,移京西转运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同修《真宗实录》。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知通进银台司。出知河南府,徙并州。召同修三朝国史,同知开封府,累迁翰林学士。天圣七年(1029)年,除枢密副使,数月除参知政事。明道中,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平章事。次年,罢相致仕。《陈尧佐传》见《宋史》列传第四十三,禹王台公园水德祠奉祀的宋代治水名人中,陈尧佐名列第二。

护佑苍生 宽厚有德

陈尧佐从小爱好学习,父亲陈省华教授几个儿子经书,他的兄长没有完成学业时,他通过偷听就已经会背诵了。他开始在锦屏山修习学业,后来在终南山师从种放。等到显贵时,读书也没有中断过。 

陈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人们对他的志向表示惊奇。他曾任开封府司录参军事,后升为开封府推官。因评论政事忤逆圣旨,被降为潮州通判。在潮州,他修建孔子庙,建造韩吏部祠,以奉劝潮州人民。后皇上召陈尧佐回朝廷,任直史馆、寿州知府。当年大饥荒,陈尧佐拿出俸米,熬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吏人都献出大米,赈济了几万人。 

祥符知县陈诂治政严厉苛刻,手下官吏打算加罪陈诂,纷纷逃离使县衙为之一空。太后闻知,果然发怒。但陈诂与吕夷简连亲,执政大臣怕有嫌疑不敢为他辩诬。事情传至枢密院,只有陈尧佐一个人说:“惩处陈诂会使奸吏计谋得逞,以后谁还敢再约束胥吏呢?”陈诂因此得以免罪。陈尧佐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廷政事,升任尚书吏部侍郎。 

当初,太后派宦官在京兆城中起造佛塔,前任长官姜遵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瓦用。陈尧佐上奏说:“唐代贤臣墓碑,现在已损失十分之七八了。子孙深深地镌刻大字,是想让它们传承千年,没想到有一天竟会与瓦砾等同,实在是可惜。那些没有被毁坏的,希望敕令州县完整保护。”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陈尧佐勤俭节约,看见动物,一定告诫左右随从不要杀害;器物衣服破损了,就随时修补。他说:“不要使这些东西因为不完整而被丢弃。” 

晚年,陈尧佐以太子太师的身份退休。去世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 

《宋史·陈尧佐传》记载,陈尧佐自己写的墓志铭曰:“寿八十二不为天,官一品不为贱,使相纳禄不为辱,三者粗可归息于父母棲神之域矣。” 陈抟尝谓其父曰:“君三子皆当将相,惟中子贵且寿。”后来果然如陈抟所言。 

论赞中说:陈尧佐做宰相时的业绩虽不多见,世人却称赞他是宽厚有德的长者。

科学治水 留名“陈公堤”

陈尧佐的父亲陈省华早年担任京东路转运使时就治理过黄河,并受到宋太宗的赞扬。陈尧佐出身水利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治水之术,并且多次表现出高超的治水才能。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黄河堤岸岌岌可危,河南滑州一带最为严重。陈尧佐时任京西路转运使,上奏朝廷,建议“开滑州(今河南滑县)小河分水势,遣使视利害以闻”。朝廷遣使勘察后,同意并实施了“自迎阳村(今滑县老城东北10公里)北治之,复开汊河于上游,以泄其壅溢”。 

此建议虽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但地方官员却执行不力。到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 

滑州黄河决堤后,宋真宗钦点陈尧佐担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治理黄河水患。不巧的是,陈尧佐正在新郑为母亲守孝。为使陈尧佐忠孝两全,宋真宗在新郑为陈尧佐敕建一座寺庙,赐名“崇孝寺”,以示朝廷体恤大臣的孝道。 

如今,在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宰相陈村,有一处名为“崇孝”的寺庙。现存寺院规模不大,除大殿和几间西厢房外,仅剩一座阁楼。正殿三间,殿门内神位两侧上方分别写着“忠”“孝”二字。该寺2008年6月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陈尧佐治水,据《宋史·陈尧佐传》记载:“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之‘陈公堤’。”《宋史·河渠志》也记载,当时,滑州城“西北水坏,城无外御,筑大堤,又叠埽(旧时治水,用柳枝、秫秸、草扎成,并填以土石的防汛工具)于城北,护州中居民”。 

陈尧佐到滑州后,马上探查堤防查勘水情、询问水工和当地百姓,由此制定出科学的治水方略。 

陈尧佐抵达决口现场时,黄河堤岸因水位过高,已是“浸如堆泥”,不能直接夯实加固,必须首先减轻洪水的冲击才可筑堤。于是,陈尧佐亲手绘图,监督“造木龙以杀水势”。“木龙”是一种形状和“木梳”相似的防汛拦水工具。据《宋史·河渠志》记载:“(木龙)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陈尧佐采用木龙以消减水势,而后以“埽”填充土石的固堤方法,修筑河堤。这样节节推进、县县相连,筑成一条长堤。 

这条大堤起自滑州,经东昌(今聊城)、临清、夏津、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德州等州县,逶迤千余里,远望势若长虹,尤为壮观。 

在修筑这条大堤时,陈尧佐进行了科学规划:滑州一带因黄河水大涨,堤岸危如累卵,因此堤防采取以“牢固”为主的策略,加宽加高加厚,以防溃决。但在东昌以东的临清、夏津、恩县、德州等地,筑堤则充分考虑黄河的流向和引导,使之能重回故道,流入大海,不至于再泛滥北徙,因此堤防的走向很重要,而大堤的厚度和高度能起到预防和拦水作用即可。 

这条大堤筑成后,黄河重回故道,滑州以下诸多州县的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为防止黄河泛滥起到了重要作用。陈尧佐的这一功绩为滑州下游百姓所传颂,因此这条大堤在当时被称为“陈公堤”。 

之后,他的治水事迹闻名于朝廷,朝廷下诏对他进行了嘉奖。 

清雍正年间,恩县知县陈学海写诗《贝野长堤》赞曰:“望人修堤一带迷,造堤人去柳成蹊。烟连秀野千家麦,势障黄河万顷泥。草长平湖春浪阔,渔归小艇夕阳低。沧桑奠得民安业,处处丰登乐岁畦。”此诗描绘和赞颂的即“陈公堤”。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