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劳动教育,人生的“必修课”核心提示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劳动课程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劳动教育重新回归中小学课堂。
劳动教育,人生的“必修课”核心提示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2-05-12 08:22:25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实习生 杨悦璐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劳动课程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劳动教育重新回归中小学课堂。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存在被社会淡化、被家庭软化、被学校弱化的问题。比如,有的人从德智体美劳的排序上理解,把“劳”的重要性排在最后;有的家长,为保证孩子学习时间,宠溺孩子到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地步。这种忽视或不屑劳动教育的行为,是对教育的短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让劳动教育回归课堂,体现了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而且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给他们的精神补“钙”。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很多人从孩提时就会摇头晃脑地吟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有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经历的人并不多。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依然存在被社会淡化、被家庭软化、被学校弱化的问题。这让一些人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而且,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这些人更不会珍惜劳动成果。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今天,还是能看见餐桌上有吃剩的饭菜、垃圾桶里有未吃完的外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今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询问孩子们学习生活情况,叮嘱他们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忽视“劳”的作用。

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造就栋梁之材的必需方式。

劳动教育为何备受重视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回顾往昔,我们国家的每一寸进步都离不开无数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劳动者,每一个年代都出现了无数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劳动模范。从珍馐美味到清洁环境,从平安家园到健康保障,都凝结着大量“看得见”的劳动成果和“看不见”的劳动价值。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1960年在试验田里意外发现特殊性状的水稻开始,日复一日埋首在稻田里,先后培育出不同种类的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一次产量的突破,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教育部指出,新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和高度赞同:“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劳动教育,锻炼了青少年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多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成果和意义”“太好了!孩子们在一系列劳作中出汗出力,在磨炼意志中涵养踏实奋斗的精神”…… 

早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意见》,切中时弊、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凸显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把劳动教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必将开启新时代劳动教育新篇章。 

此前,教育部2020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劳动教育途径要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要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小学1~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 

教育部还曾印发《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要求学校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场所,广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制度,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农村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养殖体验,支持大学在食堂建立育人实践基地。 

该方案提到,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师生吃完所购食物、不留剩饭剩菜的光盘行为。结合实际制定节约用餐规范,建立泔水量等食品浪费信息定期发布机制。要通过社会实践、劳动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和爱惜食物的意识。

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的民族

为什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这是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态,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劳动发展史。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此前,我国中小学就有劳动教育,不过一直存在被边缘化、弱化等问题。2015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就直指这一问题,提出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劳动教育源远流长,历来有着“耕读传家”“晴耕雨读”的优良传统,“耕”即从事农业劳动;“读”是指读书、学习。“耕读传家”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简单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劳动不仅发展着世界,还创造了人类,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市委党校教授李永成告诉记者,《中国共产党章程》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在党的性质和宗旨、路线和纲领、指导思想和行动目标等内容中,突出了劳动的地位和作用。 

党和国家长期重视劳动教育,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它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贯彻落实,从苏区到抗日根据地,从解放区到新中国,始终坚持。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爱劳动”与“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一并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实现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领导,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基本原则写入党的教育方针。 

我国于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后,我国的新时期教育方针不断发展完善,更加注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并在阐释教育目标时首次完整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凸显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让青少年在劳动中“出彩”

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这些年,关于学生们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上大学不会洗袜子而带上百双袜子去报到的“百袜哥”,也有因患小小感冒而不知所措的“感冒姐”。这些新闻在被当做社会笑话来看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唯分论英雄”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旧占主导;另一方面,现代孩子特别是城市孩子,缺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劳动和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市政协委员席子明告诉记者,如果把德智体美劳作为描绘孩子成长的绚丽画卷,那么劳动就是这幅画卷最基础而不可或缺的底色。有了这个底色,孩子教育的画卷一定更加绚烂、美丽,孩子成长的天空也一定更宽广。 

对于劳动教育,我市一直十分重视。在我市各中小学校,始终注重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 

我市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开封实际情况,制定颁布了《关于加强开封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年~2022年)》,并成立了开封市中小学劳动教育领导小组。为更好地保障全市劳动教育顺利开展,该领导小组积极采取措施,将劳动教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到部分学校进行现场调研,将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 

以前,我市的劳动教育课程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为此,我市一方面做好教师队伍的稳定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专项业务培训活动。每年定期组织包含劳动与技术教师在内的全员教师培训,近两年还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尤其是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从政策解读、学科指导、综合能力提升等系列专题培训,增强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我市组织全市劳动技术学科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大教研”活动,将分散的教学力量凝聚在一起,发挥集体教研优势,共同研讨学科课程,实际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打造劳动教育高品质课堂。 

市二十七中有一个名为“蔬香园”的劳动实践基地,每个班级都有责任田,负责栽种、管理和收获。该校校长杨凯告诉记者,该校的劳动实践基地以“种—赏—收—品”为主线。其中,“品”贯穿整个建设过程:品“种”的辛苦,品“赏”的乐趣,品“收”的喜悦。通过劳动,不但使学生能了解蔬菜和农作物的名称、生长特点等,初步掌握一些种植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体会劳动人民的辛劳。 

目前,我市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课以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为依托,每周保证1课时,要求真正落实在学校课程计划中。同时以校外开展家务劳动为依托,打造劳动教育家校共育;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则不少于32学时。 

同时,我市努力打造劳动教育示范校、特色校,强化学生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开发具有开封特色劳动实践课程,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家长为青少年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建设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拓宽校外劳动实践途径。构建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支持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组织专家团队编写劳动教育指导用书,确保劳动教育课时每周不少于1课时,组织建立我市劳动教育微课资源。市、县两级财政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校、基地和个人进行奖励。 

“我在家经常帮爸爸妈妈干活,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6岁的洋洋是新街口幼儿园大班的学生。近年来,新街口幼儿园携手家庭共同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力所能及的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愉悦感,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当然,让劳动成为孩子教育的底色,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把崇尚劳动作为培育孩子的潮流,让亲子劳动场所多起来、劳动实践旺起来、劳动创作潮起来;教育部门建立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其作为考试、毕业、综合素质检测的重要内容,形成鲜明导向;学校保证劳动教育的时间,精心组织,让孩子动手、入心;家庭让孩子多参加家务劳动和学工、学农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劳动融入孩子的生活、学习。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