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二月二,龙抬头 (下)
​上回说到,唐朝已经把二月初一定为节日,宋朝人干吗不在二月初一挖野菜、赶毒虫,干吗非要选择二月初二呢?这又跟宋朝的历法和星相学有关。
二月二,龙抬头 (下)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李开周 发布时间:2022-03-14 07:49:47

上回说到,唐朝已经把二月初一定为节日,宋朝人干吗不在二月初一挖野菜、赶毒虫,干吗非要选择二月初二呢?这又跟宋朝的历法和星相学有关。

宋朝不仅有阴历(也就是今天说的农历),而且有阳历(类似于通用的公历),前者根据月亮圆缺周期推算,后者根据太阳运行周期推算。在阴历中,宋朝人特别讨厌“朔日”和“晦日”,也就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为啥?因为这两天不可能看见月亮。用《宋史·天文志》的说法:“是为阴胜阳,其变重,自古圣人畏之。”阴气最重,胜过阳气,对人不利,自古圣人都畏惧。二月初一是什么日子?朔日。朔日阴气重,不宜过节,所以改到二月初二再庆祝。 

那么问题又来了,正月初一也是朔日,为啥可以在这天庆祝新年呢?因为这是早在西汉就已经有的传统,历朝历代都这么庆祝,宋朝不可能再改。但在庆祝新年的时候,为了祛除所谓的阴气,宋朝人不得不放鞭炮、贴门神、贴春联、钉桃符。 

现在我们可以作个小结:二月里本来没有节日,唐德宗将二月初一定为节日;宋朝人觉得二月初一不吉利,所以把节日改到了二月初二。这就是二月二的来历。 

二月二,龙抬头,这“龙抬头”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龙抬头原本只是古人对惊蛰的俗称,跟二月二没关系。 

二十四节气,惊蛰排第三,属于春天的节气。用公历推算的话,惊蛰非常规矩,每年不是在3月5日,就是在3月6日。如果用农历推算,惊蛰就会跑来跑去,有时候在正月,有时候在二月,有时候在三月。但不管在哪个月,古人都认为惊蛰这天非常重要,认为它是阴气衰落、阳气上升、春雷乍动、万物复苏的日子。惊蛰一到,那些在地下冬眠的动物就会苏醒,传说中的龙也会苏醒。所以,惊蛰就等于龙抬头。 

苏东坡的好朋友刘敞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是“池上龙蛇惊蛰起”,意思是龙和蛇在冬天沉睡,直到惊蛰才会抬头。南宋前期,诗人张元干也写过一首诗,专门说惊蛰: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意思是那一年惊蛰在正月中旬,元宵节的花灯刚挂出来,恰好惊蛰,春雷一声,万物复苏,龙、蛇、蚯蚓、青蛙就都跑出来了。 

苏东坡晚年有一个死对头,名叫刘挚,在二月二挑菜节写了一首诗: 

江乡春值闰,二月似深冬。雪湿妨挑菜,雷寒未起龙。 

那一年是农历闰年,闰正月,春天特别晚,到了二月还像冬天,野菜没有露头,惊蛰没有来到,二月二无法挑菜,沉睡的龙尚未抬头。您瞧,当时二月二并没有龙抬头,惊蛰才是龙抬头的日子。 

二月二到什么时候才跟龙抬头画等号呢?得等到元朝。元朝文献《南村辍耕录》有记载,至元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294年,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一半都碰巧赶上了“本命日”:正月初一立春,二月初二惊蛰,三月初三清明,四月初四立夏,五月初五芒种,六月初六小暑,七月初七立秋,八月初八白露,九月初九寒露,十月初十立冬,十一月十一大雪,十二月十二大寒。正因为这年二月二碰巧惊蛰,所以元朝人碰巧在二月二这天庆祝了龙抬头,这就是二月二跟龙抬头画等号的开始。对历法半懂不懂、甚至一窍不通的绝大多数元朝人就误会了。这样一来,用不着推算节气,用不着去查每年的惊蛰到底是在哪一天,只要到了二月二,就说龙抬头,简单粗暴,相当省事。 

坦白讲,用简单粗暴的固定日期来代替繁琐的历法推算,并不是元朝人的专利。举例言之,汉魏隋唐时期都重视上巳节,上巳本来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可是老百姓不懂什么天干地支,很难算出三月上旬的哪一天才是巳日,所以从魏晋开始,官方干脆直接将三月初三定为上巳。再比如说,宋朝官方将立春过后第五个戊日定为春社日,让老百姓在这天祭祀土地神,这就更加难以推算了,怎么办?北宋后期,北方百姓干脆自己规定三月初三就是春社日,而南方百姓则将二月十五定为春社日。 

我们继续说元朝。前面不是说正因为公元1294年惊蛰碰巧撞上二月二,所以元朝人就将二月二与龙抬头捆绑起来,从此一直都在二月二庆祝龙抬头。关键是他们怎么庆祝呢?元朝北京风俗宝典《析津志》有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二月二那天早起,各家各户来到公共水井旁边,用石灰画白道,一直画到自己家里。 

明朝开封也有一本风俗宝典,名叫《如梦录》。据该书记载,明朝开封人到了二月初一要祭拜太阳,到了二月初二要庆祝龙抬头。庆祝方式是这样的:“延客,吃龙须面,节礼送面及果品肉菜之类。”家家请客,以龙须面为主食,互相馈送龙须面、干果、肉和蔬菜。 

关于明朝二月二的习俗,另一本文献《五杂俎》记载得更详细,北方人除了吃龙须面,还要“以灰围室,云辟虫蚁,又以灰围仓,云辟鼠也”,在房子外面撒一圈草木灰,据说可以对付蚊虫和蚂蚁,在粮仓外面也撒一圈草木灰,据说可以对付老鼠。 

再看清朝。清朝末年,满洲亲贵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描写北京风俗,对二月二的论述如下: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富察敦崇当过大官,但学问不精,错把二月二当成了中和节。实际上,中和节是二月初一,并非二月初二。但他后面几句比较靠谱:清代北京人过二月二,要吃春饼和细面,将春饼叫做“龙鳞饼”,将细面叫做“龙须面”;女生在这天也不做针线活儿,以免不小心扎到刚刚睁开的龙眼睛。 

中国很大,历史很长,在不同的时空里会衍生出不同的习俗。都是过二月二,节令食品天差地别,有的地方吃春饼,有的地方吃卤肉,有的地方吃龙须面,有的地方吃荞麦面,有的地方吃龙蛋(红皮鸡蛋),有的地方吃龙糕,有的地方吃芥菜米饭,有的地方吃火煨粽……在我们开封则流行吃凉粉儿,或者将红薯凉粉切成小块儿,配蒜苗和豆瓣酱同炒,或者凉拌凉粉,用米醋和香油拌着吃。 

如今开封有一句民谚:“二月二,吃凉粉儿。”用北方儿化音去读,挺押韵的。但是细究起来,这句民谚的产生时间恐怕很晚。红薯并非中国原产,它是明朝后期传入中国,直到清朝后期才传入河南,而要到最近几十年,炒凉粉儿才成为开封街头的常见小吃。英国史学家Eric Hobsbawm写过一部史学名著《被发明的传统》,此书考证发现,许多看似悠久的传统,都是在不久以前被少数人发明出来的。所以我一直怀疑,二月二吃凉粉儿的开封传统也是不久以前被发明出来的,发明者可能就是卖炒凉粉儿的小贩。 

传统是被发明的,这话听起来很不政治正确。但是回头再想想,已经消失的中和节不就是在唐朝发明的吗?仍然兴旺的二月二不就是在宋朝发明的吗?“二月二,龙抬头”不就是700多年前因为元朝人的一场误会而产生的节日吗? 

前人发明,后人享用。即使我们知道二月二原本和龙抬头没啥关系,也不影响我们继续在二月二庆祝龙抬头。没别的,图个热闹而已。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