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追寻年味儿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更是一个鲜明的符号和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追寻年味儿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2-01-18 08:36:32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DSC00358(3405255)-20220117164058

核心提示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更是一个鲜明的符号和重要的载体,同时也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年,对于中国人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贴门旗儿……这些是我们过年时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抱怨:年味儿淡了,过年没劲儿了。 

也许,年味儿只是换了一种“味道”。为了欢度春节,人们尽可能地团聚在一起,共叙亲情并表达对新春的美好祝福,这都饱含着浓浓的年味儿。

DSC00374(3405257)-20220117164100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腊月的到来,预示着春节临近。在民间,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这是因为,腊八节一过,年味儿就越来越浓了。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 多年的历史。 

一般认为,春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上古时期,人们认为神灵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者,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于是,在自然节气出现变化、有农事活动等一些重要日子里,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敬重和敬畏之情。特别是在年末岁尾,要举行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俗称腊祭。在这一天,要给祖先和各路神灵献祭品,以吹打奏乐、吟诵祝词等方式感谢神灵保佑取得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吉祥。现今的腊八节、祭灶节就是来源于此。 

“春节真正成为普天同庆、家人团聚、迎新纳福的节日应该是在隋唐以后。”民俗学博士、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彭恒礼说,隋唐至两宋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思想日渐开放,过年的风俗渐渐从祈福、迷信、禳除鬼神的气氛中解放出来,逐渐转变成具有强烈娱乐和礼仪色彩的节日。 

当被问起春节是哪一天?每个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其实,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了。而在古代,这天则被称为“元旦”或“元日”。直到民国时期,公历被引入中国,传统农历正月初一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而传统的“元旦”“新年”的名称则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节假日。 

其实,春节不是一个单独的节日,它是一组节日的集合。春节包括年前年后两个部分,年前着重除旧布新,年后着重迎春纳福、祈求丰年,这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春节的主题。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持续到农历正月十六收灯,其中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是重头戏。 

现在,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年味十足(3388334)-20220113090920

年味儿从办年货开始

腊八过后,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了。“旧时,开封流传有这样一首过节民谣:腊八、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儿要衣裳,老头儿打饥荒。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贴门旗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开封文化奖章获得者、民俗专家孙润田告诉记者。 

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灶神。在“小年”这天祭灶,摆祭灶糖,其实源自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开封民间习惯称灶神为“灶老爷”,俨然是一家人的主宰。开封人在置办年货时,买门神画和敬神用的香烛必须言“请”,说“买”是对神明的不尊敬。特别是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请”一张灶王神像贴于灶台后壁,早晚一炷香,一年一祭祀。 

祭灶后的灶糖,则分发给家人吃。“祭灶糖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麻糖,大人小孩都爱吃。”说起祭灶糖的甜蜜,45岁的市民崔玉芳坦言“口水直流”。用麦芽糖熬制的麻糖呈空心棒状,酥脆香甜,入口即化。她小的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仪式结束,盘子里的祭灶糖是她最喜欢吃的零食。嚼着香甜的祭灶糖,她的心里也跟灌了蜜一样甜。 

崔玉芳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可是一件大事,不管家里多穷,也会买上几根祭灶糖,希望灶王爷保佑自家生活能好起来。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到城里上了班,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裕,祭灶的意义与影响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从祭灶第二天开始,妇女在家忙着打扫房子、蒸馒头,而男人则忙着上街采购各种年货。”孙润田介绍说,“‘二十四,扫房子’,意在除旧迎新,祛除不祥。”这一天,家庭主妇通常用竹竿绑牢鸡毛掸子,将屋子打扫得焕然一新。“二十五,磨豆腐。”这天,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过箩去渣,煮沸点浆后,捞入筛子积压成豆腐。做好的豆腐切小块儿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供春节期间食用。 

“二十六,蒸馒头。”这天,开封人开始为过年蒸馒头和包子。“老开封”还有一种讲究,就是不互相走访串门,说是怕带来“生气”,馒头蒸不熟,沾上一年霉气,还怕带跑了“福气”,主人一年会诸事不顺。 

开封人过年时蒸馍是很讲究的。有实心馒头,有包多种馅料的馒头,也有形状奇特的馒头,包括“枣花”“花山”。大户人家多至二十余种,小户人家也有好几种。 

“年三十,贴门旗儿。”至此,过年进入高潮。颇有意思的是,以前的开封沿街店铺的对联,多按照自己的行业和字号编成联语而成。其实,开封普通百姓贴门画的日子要在年三十之前。家家户户总会倒着贴四方“福”字,表示福到。

146178

记忆中的年味儿最难忘

“这时年货市场被称为‘乱市’。开封的‘乱市’之说始于北宋,在20世纪前半叶,开封的徐府坑街、鱼市口街、南北土街、东西大街等都是年货中心大市场。”孙润田说,每日约五更时分,城区许多背街小巷杀猪之声不绝于耳。天色微明,各市场的肉架上都挂满了整扇猪肉,供人们选购。年货市场上最多的莫过于各类干鲜、水产等年菜和年画、鞭炮等。“兜揽生意的叫卖声,你来我往的砍价声,丢失财物的怒骂声……如此种种,汇成一部杂乱无章的交响乐。这种‘乱市’,直至除夕。” 

那么,年货究竟应该怎样办?十里不同俗,人们的答案很难统一。不过,尽管年货没有固定的种类,但办年货是中国人过年的一种重要仪式,让人在忙碌的喜悦中感受新春的到来,在琐碎却温暖的仪式里,传递着浓浓的温情。 

1月13日,说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置办年货的情景,77岁的“老开封”陈桂祥印象深刻。“那时候,过年能够吃到平常难得吃到的丰盛饭菜,这是让全家人最为高兴的事情。”陈桂祥说,那时,由于物资匮乏,百货商店以供应生活必需品为主,很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粮、油、肉等生活必需品都要凭票供应,过年买东西人多,有时候去买已经没有了。因此,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你想要的年货。即便如此,那时候的人最盼望的还是过年。 

陈桂祥的思绪回到了那个在供应点门口排队抢购年货的时代:“我们姊妹几个那时候经常被父母派去排队买年货。当时置办的年货中绝大部分是吃的,年夜饭是我们家这一年当中吃得最好的一顿饭。”那个时候,虽然大部分家庭都比较拮据,大人过年都舍不得做新衣服,但总是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孩子扯上几尺布,找有手艺的邻居帮忙做新衣。 

开封人的除夕夜,桌上少不了一顿饺子。开封人提前将买来的肉剁成饺子馅,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有的人家还将一个有小孔的铜钱放在饺子里,谁要吃到一定有福。 

据史书记载,从宋代开始,开封便有除夕夜祭祀后吃团圆饭的习俗。 除夕夜的重头戏是吃饺子。宋代开封人吃的近似现在的馄饨,后逐步演变为角子,即现在的饺子,元代称为扁食,大约到了明清时期才称为饺子,民间多称为水饺,除夕的水饺也称为团圆饺。 

除夕这天,晚辈要向长辈磕头,意为“辞岁”,长辈要给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一家人要“守岁”到次日凌晨。

大宋中国年·城墙灯光秀(2389640)-20220118082207

“大宋中国年”演绎别样精彩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普遍对春节的期盼减弱,感觉春节的节日气氛也逐渐淡了。当人们议论起春节时,不少人觉得“年味儿”淡了,没啥过头了。 

这是因为,在今天全球化和商业经济等新的文化语境下,传统节日原有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不断消失,以致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眼中,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正在“沦落”成为一种简单的文化符号。 

传统节日脱胎于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因此很多节日都和“吃”有关。“一谈起过节,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要吃什么。”采访中,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感受。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美食层出不穷,早已不是在传统节日才能吃到的了。再加上一些商家的过分渲染,使传统节日失去原有的本色,变得庸俗和表面化,沦为简单的商品促销和吃喝玩乐,过节的人文意义不断被消解,而过多地专注于物质。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守住中华文化的立场,需要传承,需要不断创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传播方式,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是一项紧迫的战略课题。 

近年,开封一直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力度,特别是着力丰富宋文化内涵,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开封宋文化在全国和世界的知名度,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 

唱大戏、品民俗、赏美景、绘丹青、品美食、乐研学……近年来,我市在满足防疫要求后,精心打造“大宋中国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春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汴梁大地焕发新活力,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大宋中国年·城墙灯光秀(2389646)-20220118082317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开封故事。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我市通过直播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开封春节期间的年味民俗和精彩活动:“大宋中国年”·“醉”美朱仙镇、剪纸窗花“宋”福来、五谷丰登年货节、热热闹闹年夜饭、麦秸年年“宋”吉祥、宋猫陪你过新春、开博宫灯大宋年……一场场直播向世界展示最美、最真、最好的开封,让全球共赏开封之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喧闹的古城已渐渐归于宁静。而在安远门处,只见光影闪耀,音乐鼓舞声随之响起,一场精美绝伦的“空间光影秀”向众人袭来:童子的拨浪鼓扣响时空大门,带领大家梦回千年大宋,古老的城墙、奇幻的光影变化、神秘的铜铃、壮丽的百鸟朝凤……虽然已经过去近一年,但是这段美轮美奂的“灯光秀”时常出现在人们的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中。我市以城墙贯通和古城保护与修缮为契机,以城墙文化、城摞城文化、黄河文化为创作背景,采用高科技声光电技术,精心打造了“大宋中国年·城墙灯光秀”,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拍摄。炫目的光影,屡屡刷爆人们的手机。2021年春节,为了给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一个喜庆、祥和的“大宋中国年”,开封各大景区根据自身优势特色,结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庆新春民俗文化活动。 

AI8I8944(2402421)-20220118082415

2021年春节期间,市委宣传部精心组织、聚焦主题、突出策划,浓墨重彩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营造欢乐喜庆、安全祥和的节日氛围,展现开封浓浓年味儿,满满幸福感。中央主要媒体和省内各媒体重要时段、重要版面,纷纷聚焦我市“大宋中国年”。“开封夜景”“开封城墙灯光秀”“古都开封”频上网络热搜,“大宋不夜城”和宋韵年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多频道、多时段、强力聚焦开封,实现了1天4场连线直播,3天4上央视《新闻联播》的历史性突破。 

2021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央视新闻频道先后4次连线开封,现场报道开封特色民间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带领观众饱览“大宋中国年”的传统韵味。11时,央视新闻频道《正月里来是新春》栏目以《河南开封:赏民俗观非遗    感受传统中国年》为题,报道了我市热闹红火的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午3时和4时,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分别以《河南开封:看民俗观非遗寻找传统中国年》和《舞龙舞狮走旱船    欢乐闹新春》《画糖画   吹糖人   寻找传统年味》为题,详细介绍了我市的舞狮、舞龙、划旱船、吹糖人和画糖画等热闹的民俗表演。晚上8时,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以《牛年第一天    欢喜过大年·河南开封:打铁花迎春星光璀璨惊艳夜空》为题,报道了我市景区热闹壮观的打铁花表演。 

2021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五),正值人们吃汤圆、赏花灯、观美景之时,中央驻豫媒体、香港驻豫媒体和省内主要新闻单位记者来汴开展了为期两日的“国潮中国年”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前来采风的媒体记者,采访一个小时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通过新媒体发布报道。文字、图片、视频、直播、抖音等报道持续不断,“宋韵开封”的品牌格外响亮。 

通过各大新闻媒体的聚焦,开封“大宋中国年”的醇厚年味儿惊艳了全国。

以上均为开封网资料图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