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随迁老人的晚年幸福谁来保障
老年人通常被认为是流动性较低的群体,然而在城市化、老龄化进程显著加快的今天,有一类日益庞大的城市老年流动人口值得关注:虽然他们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但为了照顾孙辈,他们来到儿女生活的城市,过上了一种新生活。网友称他们为“随迁老人”“带娃老人”“老漂族”。
随迁老人的晚年幸福谁来保障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2-01-13 08:56:29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老年人通常被认为是流动性较低的群体,然而在城市化、老龄化进程显著加快的今天,有一类日益庞大的城市老年流动人口值得关注:虽然他们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但为了照顾孙辈,他们来到儿女生活的城市,过上了一种新生活。网友称他们为“随迁老人”“带娃老人”“老漂族”。

不仅在北上广深等城市,我市也有很多随迁老人。随着三孩政策正式出台,随迁老人的生活状况再一次引起社会关注。他们有哪些需求?社会、子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为了照顾孙辈来到陌生城市

俗话说:“故土难舍。”但是,时代的发展加速了人群的流动,不仅年轻人到外地求学生活,不少老年人也离开了家乡。他们的晚年生活虽然有含饴弄孙之乐,但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6点起床做饭,女儿女婿上班后,我一个人带孩子,直到他俩下班回来。”1月6日中午,记者在青年城小区见到了带着外孙女玩耍的张素霞。2019年10月,女儿的预产期还没到,在周口市郸城县生活了50多年的张素霞就离开老家来到了开封,一待就是两年多,只有逢年过节女儿女婿放假的时候,她才能抽身回趟老家。 

在我市很多小区里,经常能看到推着婴儿车、带着孩子玩耍的老年人。他们当中很多人来自外地,他们的生活是围着年幼的孩子转。 

和儿女一起住、享受天伦之乐的喜悦劲儿过去后,老人们还是感觉不适应。在西环路与金耀路交叉口附近居住的翟春敏与老伴两地相隔:老伴在尉氏老家帮小儿子照看孩子,翟春敏在大儿子家带娃。“我和老伴相互扶持了一辈子,等到老了却两地分居,我经常感觉很孤独。”翟春敏说,“这儿和老家不一样,城市很大,去超市买菜都要坐公交车,去农贸市场就更远了。”加上要忙家务,翟春敏每天很少出小区。 

在我市,和张素霞、翟春敏情况一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这些本该在故土安度晚年的老人,为了帮助子女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而漂泊异乡,网友称他们为“随迁老人”“带娃老人”“老漂族”。 

这一群体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密不可分。与国外父母放养式的教育方式不同,年迈的父母觉得有义务养育孩子、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加上和子孙生活在一起的美好愿望,很多老人甘愿背井离乡,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

难以适应的异乡人生活

年迈的他们,为了照顾儿孙,离开熟悉的生活圈,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常常“水土不服”,迟迟无法适应新生活。老年人脱离了原有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后,更普遍、更隐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上,“精神孤独”是这一特殊人群存在的突出问题。 

老年人通常固守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执着于“熟人圈子”,抗拒“陌生人圈子”,由此产生的压力感、隔阂感和边缘感等不良心理感受,会影响他们对老年生活质量的评价。对随迁老人来说,离开家乡的最大风险是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交往圈子等脱离,由此导致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被无形放大。 

“母亲照看孩子很累,老伴不在身边,也没有认识的朋友,心里的委屈无处诉说。我关注随迁老人这一群体后,发现有些老年人甚至把给儿女带孩子当作‘有期徒刑’,‘刑满’(孩子上学)就能回家了。”郭爽是一位3岁孩子的母亲,她告诉记者,重压之下,她母亲一直有想回老家的念头。更令人不安的是,由于出现社交行为阻碍和融入困难,很多老年人可能产生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有数据显示,在患抑郁症的老年人中,尤以随迁老人居多。 

俗话说:“老人似古树,离家无水土。”意思是老人就像一棵树,不要轻易离开故土;老人离开家乡,就像把一棵根基扎得很深的老树连根拔起,其艰难痛苦可想而知。 

已过花甲之年的刘国玉在通许县玉皇庙镇生活了大半辈子,要不是为了帮儿子带孩子,他和老伴一辈子都不会离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街坊邻居都羡慕他们老两口跟着儿子进城享清福,可在刘国玉和老伴看来,城里的“金窝银窝”再好,都不如老家的房子住得舒服。刘国玉告诉记者,虽然城市漂亮、道路干净、环境优美,他们一家老小相处和睦,但他和老伴总觉得住不习惯,心里空落落的。“在家干农活干惯了,在城里生活闷得慌。”刘国玉说,他在农村老家,和左邻右舍都非常熟,经常到邻居家串门、打牌。可到儿子家以后,门一关,连隔壁、楼下住着谁都不知道。想交到朋友、真正融入这座城市,对他和老伴来说很难。

随迁老人的幸福由谁保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三孩政策的落地,随迁老人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一群体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需要政府、社会、子女加以重视,共同保障他们的晚年幸福。 

要破解随迁老人面临的各种问题,最重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跟进社会公共服务,推进医养结合,让这一群体有更多归属感和幸福感。对随迁老人而言,如何方便、快捷地实现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为满足参保人员跨省异地就医时医保报销不用“跑腿”和“垫支”的需求,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跨省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业务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市已成功接入国家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实现了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联网。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解决横亘在城乡户籍间的壁垒,持续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切实让这一群体享受诸如公交出行、公共文化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老人远离熟悉的家乡,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寂寞感更强。子女应多和老人沟通交流,探索合作育儿的积极路径,在学会倾听彼此心声的基础上,明确老人的责任和权利。在照护过程中,子女要给予老人足够的经济、生活和精神支持;照护结束后,子女要积极对老人的代际支持进行“反哺”,充分了解他们的养老意愿,尽力让他们安度晚年。 

除了子女的陪伴和关心外,重新建立朋友圈是治愈老人心理问题的一剂良药。老年人从外地来到开封这座城市,难免不适应。主动融入周边环境,和年龄相仿的邻居一起买菜、聊天、锻炼、串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等都有助于老人排遣独孤情绪。两地分居的老年人,要与老伴多通电话、常联系,知道彼此的情况,夫妻互相说说心里话、互相开导比孩子的劝说有用得多。 

“壮心未与年俱老。”培养兴趣爱好是老人排遣寂寞、寄托精神的最好方式。在开封,老年群体日益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充裕、身体健康,更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老年教育热”在开封悄然兴起。 

子女交心、政府关心、老人用心,只有这样,随迁老人才能在新天地里扎下根、把他乡变故乡。而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随迁老人这一群体的出现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管理考验。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