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开封籍青年导演李臻:用光影讲述青春故事
在2021年12月29日举行的2021金鸡电影创投大会推介仪式上,开封籍导演李臻执导的影片《少年残像》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委会推介项目。
开封籍青年导演李臻:用光影讲述青春故事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2-01-08 08:33:02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核心提示】

在2021年12月29日举行的2021金鸡电影创投大会推介仪式上,开封籍导演李臻执导的影片《少年残像》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委会推介项目。李臻更是荣获最具潜力导演奖。《少年残像》也是继微电影《2012》之后,李臻精心打造的又一部佳作。这位出生在古城开封的女孩用一部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年轻的李臻,正在用光影讲述属于青春的故事。

开封籍青年导演李臻在2021金鸡电影创投大会上领奖。 李臻 供图

屡屡斩获业内大奖

2021年12月29日,备受瞩目的2021金鸡电影创投大会推介仪式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次大会共征集到1094个项目(有效项目1066个),经历初评、复评等多轮严格、公正的评审,各大奖项相继出炉。

其中,目前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硕士的开封籍导演李臻执导的影片《少年残像》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委会推介项目。李臻更是荣获最具潜力导演奖。此外,《少年残像》还荣获先力电影器材特别赞助项目。

据介绍,在2021年6月在京举行的第六届青葱计划创投会上,本届青葱计划十强学员携创投短片来到创投会的舞台,展开项目阐述。业界导师和行业内资深人士也来到现场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表达对中国电影新生力量的关切与期待。其中,李臻的《少年残像》位列其中。

《少年残像》是一个围绕两个少年成长展开的故事,剧本改编自作家七堇年的同名小说。《少年残像》也是继微电影《2012》之后,年轻的李臻精心打造的又一部获奖影片。

在2019年12月16日晚举行的第四届宁波国际微电影节颁奖典礼暨闭幕式晚会上,来自意大利、新西兰、韩国、英国等国家及我国北京、香港、台湾等地的参赛入围选手、嘉宾、评委、专家等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本届宁波国际微电影节最佳短片金螺奖的诞生。

宁波国际微电影节以专业化、国际化、平台化的特色目标,通过开展专业权威的金螺奖评奖和丰富多彩的电影文化活动,凝聚世界影视力量,为优秀独立主创和影视团队搭建作品交流发展平台。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以促进人类和谐为总主题面向全球征片,以“奖金+扶持计划”模式鼓励获奖选手及剧组,吸引了590部中外作品参赛。最终,李臻执导的影片《2012》荣获最佳短片金螺奖,还获最佳导演奖提名、最佳女演员奖提名,成该电影节最大赢家。在当晚的颁奖典礼上,影片《2012》还获得了100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用于剧本孵化、筹备和长片拍摄。

《2012》的夺奖之路还没有结束。2020年10月29日晚,第九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宁夏银川落幕。《2012》从5000余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剧情片单元一等奖。这是李臻在宁波国际微电影节最佳短片金螺奖之后夺得的又一项微电影大奖。

开封籍青年导演李臻在2021金鸡电影创投大会上领奖。 李臻 供图

微电影具有传播优势

执导影片《2012》时,李臻还是北京电影学院2015级导演系剪辑方向的本科生,如今她已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硕士研究生,以期在电影艺术方面有更深的造诣。虽然踏足行业不久,但李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宁波是沿海城市。螺号是用海螺壳做的号角,其声音响亮悦耳。“金螺奖”代表微电影是一种传播方式。《2012》在 第四届宁波国际微电影节斩获殊荣时,李臻曾表示,她特别喜欢金螺,因为微电影也是她表达的一种传播方式。

虽然在外界人士看来,微电影形式上看似简单,但是微电影贵在短小精悍、创意性很强。与电影院里的“大片”相比,微电影同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一套合理的逻辑,传递一种鲜明的思想,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观看制作精良的微电影,不仅可获得短暂的放松,观影感受也是别具韵味。可以说,精品微电影的短小与精悍是相得益彰的。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微电影具有很好的传播优势。在选材方面,微电影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现象、热门话题、矛盾焦点等,都可成为微电影的创作题材,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更为贴近,也更易聚集人气。正是李臻这样的年轻电影工作者力求出精品、善于造精品,微电影才能发挥好其传播的正面效应,传递好社会正能量。

李臻与知名导演李少红合影。 李臻 供图

影片切中现实问题

从李臻的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青春是她关注的题材。同时,这些故事题材也切中现实问题,体现出她作为一名青年导演对社会的关切。

《少年残像》讲述了绍城与凯一起长大,在经历了父母离异、母亲病亡后,投奔父亲并在新家与凯生活。两人原本亲密无间,因为时间分隔及上一辈的恩怨渐行渐远。他们与叶之行相遇后,经历了高考到大学,各自生活重归寂静,剩下的只是怀念与自知。李臻则希望通过这个青春小说改编的作品,让大家看到95后的不合群小男孩也有自己的脆弱敏感和心之所向。

而影片《2012》通过两名复读女孩在2012年的友情故事,呈现了属于高考的一段难忘岁月。这一年,复读两年的美术生谭小北决定为心之所向的美院征战第三年。她在一次恶作剧中结识了和自己性格反差极大但同为“高五生”的胡淼淼。两人性格不同,却在极大的考学压力之下相互陪伴。奇怪的是,某天之后两人便互相疏远了。直到多年之后偶然重遇,胡淼淼问起谭小北当年,

谭小北才明白,自己也只是命运洪流中的一小朵浪花。而两人那段短于朝露的友谊,也许不能称之为友谊,更像是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彼此刚好出现,所以互相陪伴了一阵子。故事里关于高考的记忆并不是6月的考场,而只停留在最冷的冬月:“我们也不是天生适合当朋友,所以啊,感谢陪伴,再也不见。”

在《2012》主创团队中,李臻既是导演,也是编剧。李臻出生在开封一个普通家庭,《2012》用镜头聚焦高考大省河南艺考复读生群体,以古城开封为背景,大量场景在开封拍摄。

“我喜欢写意和注重寄情于景的感觉。所以试图通过两个人点到为止的关系以及成为彼此人生风景的必然性,追溯那个时候,再思索一遍。只是故事的侧重点不是去讨论应试的伤害,而是记录一段青春里的人生百态。”李臻坦言,影片所有的元素、关键词都是背景乐。影片是她记忆里的一段青春,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青春片”。

李臻希望自己的片子能像一篇散文娓娓道来。为了拍好《2012》,李臻回到老家开封,保证九成的实景拍摄,最大化地还原出那年的景象。古城开封自带的岁月质感,在影片中形成一种寂寥而严峻的气氛。“河南省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参加高考。如此竞争压力之下,也造就了声势浩大的艺考生群体。而我便亲身经历过3次高考。对渴望离开的每个考生而言,复读都意味着重生。那是一次与命运的博弈。”李臻表示,那些除了吃饭、睡觉就在读书的日子,都是在试图给自己一个见世面的机会,“作为河南一名外出求学的孩子,我有责任告诉大家,我们曾那样生活过。我想,我义不容辞。”

无独有偶,在国际影坛,有一个同名大片,那就是被称为《后天》的升级版的《2012》,它是灾难片大师罗兰·艾默里奇的力作。两部《2012》,讲的虽然是不一样的故事,但导演都通过影片实现了对现实的救赎。李臻的《2012》表现了一场被称为“人生转折”的高考所带来的离散,以古城开封作为真实的背景依托,用细节刻画人物,着重于还原与呈现每个人心中属于高考的一段燃情岁月。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