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一位老党员的爱党爱国情怀
在我市黄河大街南段鑫汇花园小区,住着一位老人,他叫张钦生。今年已94岁高龄的他,除了腿脚不方便,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在邻居的眼里,张钦生是和蔼可亲的高寿老人。但没人知道,他其实还是一位有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老革命,一位烈士的父亲。
一位老党员的爱党爱国情怀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 作者:赵海龙 发布时间:2021-12-30 08:28:30

全媒体记者 赵海龙

视频:全媒体记者 李天

在我市黄河大街南段鑫汇花园小区,住着一位老人,他叫张钦生。今年已94岁高龄的他,除了腿脚不方便,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在邻居的眼里,张钦生是和蔼可亲的高寿老人。但没人知道,他其实还是一位有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老革命,一位烈士的父亲。 

党员就要走在前 

12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张钦生老人家里时,他正坐在客厅沙发上聚精会神地收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直播。听到说话声,他连忙招呼记者在身边坐下。 

忆苦思甜、不忘初心,这么多年老人一直秉持这一点。谈话,就从老人身世经历聊起。 

1938年,10岁的张钦生跟着父母背井离乡,从河北逃荒来到开封。他当过学徒、拉过架子车,生活十分清苦。开封解放后,张钦生于1949年7月正式参加工作,同年7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刚参加工作时,因为我识字,组织上就把我安排到开封市工商局缉私队。后来市里成立计委,我又被派过去。1959年,为响应支援工业发展号召,我来到国营开封市羽毛厂。之后,我一直在企业工作,直到1988年离休。”张钦生回忆道,他先后在国营开封市羽毛厂、开封布胶鞋厂、开封市电炉器材厂、开封市皮仵厂、开封市明胶厂等多个企业工作过。不论在哪家企业,他都是担任企业的党委(党支部)书记,肩挑重任。 

20世纪70年代末,张钦生“临危受命”来到开封市戏具服装厂担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国家正在改革开放,但习惯了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封市戏具服装厂打不开产品销路,并有30万元外债,企业发展步履维艰。30万元,对一家小厂来说,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怎么办?张钦生二话不说,又像往常一样,一头扎进厂子里,吃住全在车间。他一方面组织厂里技术人员改良产品,一方面主动联系商家推销产品。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张钦生领导的戏具服装厂与电影《少林寺》有了渊源。 

1979年,电影《少林寺》要在开封拍摄。开拍前夕,有着市场嗅觉的张钦生主动与赞助商对接。经过洽谈,开封市戏具服装厂拿下了该片所有演出服装道具订单。从头饰到服饰,厂里职工在张钦生带领下,认真制作、精心生产。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随着电影火遍全国、走向世界,开封市戏具服装厂名声一炮打响,订单源源不断。其服装产品销往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短短时间厂里不仅还清了外债,还积累了一大笔财富。此后十几年,开封市戏具服装厂一直生意红火。 

在国企工作的近30年,张钦生始终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一心扑在事业上,干事创业走在前。他把床搬到了办公室,吃住都在企业,家里的事几乎不过问。采访中,张钦生的大儿子、66岁的张合营告诉记者:“当年我结婚那天早上,父亲还要去上班,是母亲拦着他才不去的。我的婚礼虽然简单,但父亲总算是参加了。” 

廉洁朴素过生活 

廉洁为公,是张钦生干事的原则;艰苦朴素,是张钦生做人的品格。 

虽然一直担任企业主要领导,但张钦生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次,张钦生家有个亲戚得了急病,心想张钦生是厂长,家里肯定有钱,就开口向张钦生借50元。殊不知,张钦生十分节俭,家里其实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张钦生的妻子韩秀英就劝丈夫从厂里借钱。张钦生一听就火了:“单位的钱,一分都不能碰。”因为这事,这个亲戚从此跟张钦生家不再来往。 

在兰考,有焦裕禄同志不准孩子“看白戏”的佳话。在张钦生身上,也有着共产党员不能白吃白喝的原则。有一年除夕,厂里的一名机修工给张钦生家送了两条鱼。张钦生知道后,第二天一早便叫大儿子张合营去菜市场打听两条鱼价值多少钱,然后把钱给人家送了过去。那名机修工看到张合营把钱送了过来,直觉得脸红。 

生活中的张钦生,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甚至吃一顿蒸葱叶就是改善生活,家里人给他送到厂里的咸菜也不舍得吃。长期不健康饮食,让张钦生得了严重的胃病。有次生病住院期间,妻子给他买了一盒烧饼夹肉,看着烧饼里的肉,他直埋怨妻子浪费钱。 

在儿女记忆中,发生在父亲张钦生身上廉洁朴素的事情实在太多。从小到大,几个子女都没在张钦生这个当“官”的父亲身上借上一点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子女眼里的张钦生是不称职的父亲,但长大后的子女又都十分理解。 

采访中,张钦生68岁的二女儿张银娣说起了这样一件事。1971年,正在上高中的她一心想参军,但当时参军并不容易。为此,张银娣想让父亲托关系。然而,张钦生一口回绝了,没能参军的张银娣很是懊恼。第二年,部队到学校招兵,由于张银娣品学兼优,她的班主任极力向招兵人员推荐她参军,张银娣最终顺利参军。对此,有的同学说张银娣能参军,都是因为他父亲托了关系。其实,直到张银娣临行到部队报到当天,张钦生才知道二女儿参了军。 

不给国家添麻烦 

今年12月初,市工信局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组织对生活困难的局属企业离退休人员进行摸排。在市工信局工作人员常明的再三追问下,现已退休的开封市戏具服装厂党支部书记张玉玲才吞吞吐吐地将张钦生老先生的情况说出来:“这么多年了,老人不让说,他叮嘱过‘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原来,张钦生膝下有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大女儿、大儿子下岗多年,二女儿退休,小儿子牺牲在守卫南疆的战场上。多年来,生活并不富裕的张钦生没有向组织张过一次口,不允许亲朋好友向外人说起他家的困难,甚至是小儿子为国捐躯的抚恤金和立功奖励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作为党员,我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从来只讲付出。我的儿子是战士,为国家牺牲,是理所应当的,那是他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我们家的光荣。”回忆起二儿子,张钦生异常自豪。 

张钦生告诉记者,他的二儿子1978年参军入伍,参军仅半年便因表现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任某部尖刀班班长。1979年,在守卫南疆领土不受侵犯的反击作战中,张钦生的二儿子为解救战友而遭遇伏击,壮烈牺牲。牺牲时,他还不满21周岁。 

张钦生的二儿子牺牲当年,政府考虑到张钦生家的房子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便准备出资进行修缮。对此,张钦生坚决拒绝。他说:“政府出钱给俺家修房子,我受之有愧。既然是自己拿不出钱修,那就把房子捐给政府,也能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就这样,张钦生把家里当时唯一的房子捐了出去,是3间共31.9平方米的临街房。当时已经改革开放,他们家也成为那个年代全市第一个将私有房产捐给政府的家庭。 

没了自己的房子,张钦生一家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租房住。两年前,受益于政府的好政策,张钦生跟着大儿子搬到了鑫汇花园小区的新家生活。新家是套经济适用房,有个宽大阳台。天气好的话,张钦生会在儿女搀扶下到阳台上晒晒太阳。更多时候,他会读读书、看看报享受生活。 

“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这样的好生活。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有吃有喝,啥也不愁。”对于如今生活,张钦生很知足。不过,在享受幸福晚年生活的同时,张钦生有个愿望至今无法实现,这也成为他最大的遗憾。 

“俺爸想去广西看看俺二弟的墓碑,这么多年总是因各种原因无法成行。”张钦生的大女儿、70岁的张玉兰说。也许是太过思念,在张钦生记忆里,他去广西看过儿子,还交代儿子多照顾自己。因为,那是在梦里。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付出,以行动诠释着爱党爱国之情。这,就是老党员张钦生。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