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南村: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杞县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作为我省14个一类革命老区之一,早在1925年8月就建立了党组织。
【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南村:红色基因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李晨翀 发布时间:2021-12-11 12:40:07

全媒体记者李晨翀

核心提示

杞县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作为我省14个一类革命老区之一,早在1925年8月就建立了党组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作为豫东农民武装起义的策源地和豫东农民武装起义的中心区,先后有3800多名杞县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12月3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体验式全景报道“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专题报道组来到杞县傅集镇南村,聆听红色故事,探寻红色历史,重温曾经的峥嵘岁月,感受革命村落传承红色基因、摆脱贫困日子、步入小康生活、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发展脉动。

专题报道组在南村采访。 全媒体记者 李清然 摄

12月3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体验式全景报道“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专题报道组来到杞县傅集镇南村,这里有著名的水东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伊东花园,在杞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常峰的介绍下,报道组聆听红色故事,探寻红色历史,重温曾经的峥嵘岁月,感受革命村落传承红色基因、摆脱贫困日子、步入小康生活、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发展脉动。 

伊东花园:水东抗日根据地发祥地 

在杞县傅集镇南村东南隅寨墙内侧,有一座占地约1.3公顷、四周用青砖围起来的花园。这座花园大门向西,直通傅集中心南北大街(即现在的106国道),大门口北侧有客房3间,园内中部建有北屋5间,东、西厢房20余间,暖房(花房)一座,水井一口。园内有序种植松柏花木数百株,四季长青,百花争艳,常年为附近村民免费开放。这里就是著名的水东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伊东花园。 

12月3日,报道组一行来到伊东花园实地采访。据常峰介绍,伊东花园由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恩科举人孟广洛所建,俗称孟家花园。孟广洛号伊东,人称伊东先生,故其所建花园亦称为伊东花园。 

傅集孟氏家族是豫东地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家族,五四运动后,孟广洛的三个儿子继承父辈的爱国精神,积极宣传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傅集镇和杞县县城内的孔庙开设私塾,培养了马沛毅、张海峰、吴芝圃、韩达生、高光履等一批爱国革命青年,为杞县乃至豫东地区中共党团组织创建、领导豫东农民武装起义和抗日战争时期水东抗日根据地及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7年5月,震惊全国的豫东农民武装起义一举攻克杞县、通许、陈留、睢县、永城5座县城,萧人鹄、张海峰、吴芝圃、韩达生四位主要领导人中,除萧人鹄是中共豫区委派来的,其余三位领导人都是孟氏私塾的学生、杞县首批入党的中共党员。为了支援豫东农民武装起义,尽快攻克杞县县城,主管孟氏家务的孟昭枢(紫垣)先生,卖地近7公顷,购买5门土炮和20多匹骡马,送给农民起义军。攻城时,5门大炮在县城周围齐鸣,震慑了军阀的守城官兵,使农民起义军很快攻克杞县,继而又攻克了永城、睢县、通许、陈留等4座县城,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与豫东广大农民见面,并使豫东广大农民第一次看到了自谋解放的曙光。 

抗日战争时期 这里发生两件大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伊东花园是中国共产党在豫东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这里发生过两件大事——1938年7月和11月,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和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先后在这里成立,革命历史文化可谓厚重。 

1938年6月27日,共产党领导的睢杞抗日游击大队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全歼睢县长岗伪军据点,打死打伤敌伪30多人,俘虏70多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轻机枪10挺、子弹2000多发、自行车13辆、战马5匹,军民人心大快。当年7月初,中共豫东特委书记吴芝圃在伊东花园召开睢杞太地区各县党和抗日武装领导人会议,庆祝长岗战斗胜利,讨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整编、健全领导机构和今后的抗战工作方针、任务。会议决定并宣布整编豫东地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立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吴芝圃任司令员,孟海若、王海山任副司令员,王海山兼参谋长,王静敏任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设3个大队、1个特务中队,全支队1800多人。会议还决定:进一步扩大抗日武装,增强装备,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相继打击日军扫荡和进攻;摧毁伪军、伪组织和伪化顽军;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分化瓦解和教育争取土匪武装,扩大抗战力量。这次豫东地区党的会议和三支队的成立为开创以杞南为中心的睢杞太(后称“水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豫东解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件大事发生在1938年11月26日。在杞县傅集镇南村的伊东花园,彭雪枫、吴芝圃召开军民大会,宣布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即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常峰告诉报道组,1938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吴芝圃等人率领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西进,到西华杜岗与彭雪枫、张震等率领的游击支队会师,组织新四军游击支队。会师后,游击支队东进豫皖苏边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三支队主力与彭雪枫部合编后,睢杞太地区日伪、顽杂武装横行,广大人民又陷入痛苦的深渊,渴望自己的子弟兵新四军游击支队回来,打击日本侵略者,惩治汉奸、土匪。当年11月20日,彭雪枫、吴芝圃、张震等率支队回师睢杞太地区,在地方抗日武装的配合下,连续取得对日伪作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睢杞太抗日根据地。一连串的战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日民众,失学爱国青年纷纷要求参军参战,仅杞县报名参军的未成年学生就有100多名。为满足爱国青年的要求,彭雪枫、吴芝圃等游击支队领导决定创办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11月26日,在伊东花园召开的军民大会上,彭雪枫宣布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支队司令员彭雪枫兼校长,副司令员吴芝圃兼任副校长,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兼学校政治部主任。曾志远、段佩明(原杞县私立大同中学教师)具体负责校务工作。首批招生100余名,其中,原杞县私立大同中学学生50多名。同年12月30日,随营学校随新四军游击支队转战豫皖苏边区,此后又招4期学生1200多人,1940年3月18日扩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雪枫大学,后编入华东军政大学、解放军总部高级步兵学校,后又发展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该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 

美丽庭院建设让村民住得更加舒心。 全媒体记者 李清然 摄 

产业扶贫 走出多彩致富路 

在南村同乐小学西边,一排排塑料大棚引人注目,大棚内绿油油的青菜长势喜人。或许你不曾想到,种植大棚蔬菜的竟然是南村的一对残疾人夫妇。失去左手的村民李长青乐呵呵地告诉报道组:“我和爱人都是残疾人,之前我们夫妻俩都在同乐小学打扫卫生,家里还有两个孩子,生活比较困难。今年年初,在村支书的帮助和建议下,我和爱人搞起了大棚种植,建了9座大棚,种上了适宜在本地种植的早熟、高产、短棒的多宝肉丝瓜新品种。当时,村里给我申请了每座大棚1万元的补助,建大棚几乎不用花钱,虽然今年夏天雨水较大,但是俺的大棚丝瓜几乎没受影响,还有人上门收菜。一季下来,一个大棚就有7000多元的利润呢。搞大棚种植,不光俺们一家的收入、生活水平上了好几个台阶,在农忙时节,我还聘请了一些村民帮我干农活,带动了不少人就业。” 

无独有偶,南村村民魏培松的爱人患上了严重的肝硬化,为了给爱人看病,家里一度陷入了困境。村里了解到他们家的情况后,不仅帮他们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还帮他们流转了约2.7公顷土地种植大蒜。“按照现在大蒜的行情,我能净赚10万多元呢。”34岁的魏培松欣喜地告诉报道组,现在做过手术后,妻子的病情稳定了,自己也能在家门口脱贫致富,这多亏了村“两委”的无私帮助。 

“特色产业带,脱贫致富快。”南村党支部书记左俊梅告诉记者,近年来,南村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主要抓手,对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贫困群众通过小额贷款等进行“精准滴灌”,保障本地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并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活力。如今,通过加快产业发展、开展美丽庭院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促进乡风文明等举措,一幅喜人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南村徐徐舒展开来。

建大棚,种蔬菜,南村村民走上致富路。全媒体记者 李清然 摄

人物特写

南村党支部书记左俊梅:真情打造美丽乡村

全媒体记者李晨翀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干部才是好干部。”这是杞县傅集镇南村党支部书记左俊梅经常唠叨的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左俊梅每天都要从村头走到村尾,了解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谁家老人住院了,哪家小孩上学了,她都清清楚楚。她说,村民的幸福感就是从小事上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每天到村里走一下心里踏实。

为了让村庄环境更美,她带领村民拿着扫帚,挨家挨户打扫门前庭院。她还让村委与每家每户签订了“门前三清”协议,聘请村里的老党员担任村容村貌监督员,建立了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如今,在左俊梅和乡亲们的努力下,南村的村容村貌大变样,房前屋后处处是风景。在接受采访时,左俊梅由衷地说:“我首先是南村村民,然后才是村党支部书记。我会跟村民们一起,用劳动和汗水,把俺村变成富足的美丽乡村。”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老区”不老

全媒体记者李晨翀

杞县傅集镇南村的伊东花园是中国共产党在豫东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发祥地,这里点燃了风云岁月的明灯,飞扬着英雄儿女的风采,渗透着革命先烈殷红的鲜血,树立着永放光芒的丰碑。

血与火的革命斗争洗礼,铸就了南村村民“艰苦奋斗,淬火成钢”的精神。在南村采访时,记者感受到,无论是南村的村干部还是普通村民甚至是困难群众,身上都有一种想干事、干成事的拼劲和不服输、不认命的韧劲。

在南村采访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左俊梅介绍说:“我们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为群众立起标杆、树好榜样,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继承光荣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增强了村民自立自强走上致富路的信心和勇气。”

走进南村这个革命老区村,才知乡村发展前景广阔。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既要看“颜值”、更要看“气质”。相信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南村一定会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