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化寨村:深挖红色资源 助推乡村发展
红色资源孕育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浸润红色资源。杞县柿园乡化寨村是金杞大地上的一个红色村庄。近年来,化寨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师陀故居,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让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在革命精神的引领下,走好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化寨村:深挖红色资源 助推乡村发展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汪少冲 发布时间:2021-11-30 09:01:31

全媒体记者 汪少冲

核心提示

红色资源孕育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浸润红色资源。杞县柿园乡化寨村是金杞大地上的一个红色村庄。近年来,化寨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师陀故居,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让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在革命精神的引领下,走好走稳乡村振兴之路。

化寨村的亮丽民居。全媒体记者 李天 摄

杞县是革命老区,宝贵的红色资源是一部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对于弘扬红色传统、展现发展成果与时代风貌具有重要的意义。11月26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体验式全景报道“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专题报道组来到杞县柿园乡化寨村。在杞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常峰带领下,专题报道组漫步在师陀先生的故里,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看这个曾经的红色村庄是如何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弘扬红色文化、打造名人故里,让“红色化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以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化寨村田野一景。 全媒体记者  汪少冲  摄

英雄人物众多 “红色化寨”名副其实 

走进化寨村,“红色化寨”四个鲜红的大字与村口景观石上的“师陀故里”四个大字相互映衬,新修的道路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点缀其间,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化寨村是著名作家师陀先生的故里。化寨村本来在杞县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在清康熙年间,被新开挖的淤泥河一分为二,河南岸为前化寨,河北岸为后化寨。20世纪30年代以后,从化寨村陆续走出了一批批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投身革命的英雄人物,像被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称为“汪豁子”“汪老虎”、享誉洪泽湖一带的汪其生,杞县私立大同中学女生、牺牲时还不满16岁的新四军拂晓剧团的抗战神歌手王雨琴,以及在中原局刘少奇同志身边担任护卫工作的河南省委地下交通科科长杜征远等。化寨村中不仅有文学泰斗,还有一大批革命英雄和烈士为抗日救国、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0年夏天,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东出潼关进军河南。二十四师在前化寨村驻防期间,著名抗日英雄、烈士赵伊坪在这里结识了进步青年王乐超、王长简(师陀)兄弟俩。他在王家见到许多进步书刊,爱不释手,于是便经常到这里来阅读,并和王氏兄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抗日战争期间,王乐超家成了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吴芝圃、段佩明和杜省吾等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来杞北从事抗日宣传活动,经常在他家后院落脚,共商救国大计。1937年10月,本村青年杜征远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从事党的地下情报工作,经常在杞县、开封之间传递情报,还曾在开封无梁庙街淘粪工人罗永清(前化寨村人)家设联络站,得到了罗永清的支持与帮助。解放战争期间,杜征远继续从事地下情报工作,与国民党开展斗争,1946年在前化寨村建立地下联络站,其父杜绪贤购置汽轮马车一辆,以搞运输为名,协助保护和转移新四军的干部及家属。 

常峰告诉专题报道组:“抗日战争时期,化寨村的青壮年,80%都参加了抗日,有的参加了新四军,有的加入了县大队或者是地方游击队,还有一部分虽然没有参加抗日组织,但也都自觉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游击队服务。” 

专题报道组在化寨村采访。 全媒体记者 李天 摄

挖掘红色资源 建成师陀故居 

师陀先生193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1936年从北平到上海,分别在鲁迅、巴金、曹禺等人联合签署的《中国艺术工作者宣言》和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人联合签署的《中国文艺家协会宣言》上签名,表示对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热诚拥护和加强文艺界团结的强烈愿望…… 

采访过程中,听着常峰的讲述,专题报道组一行不知不觉就跟随柿园乡党委副书记庞龙和村里乡贤王青岭的脚步来到了师陀故居门前。 

这个白墙灰瓦的小院在村里异常显眼。穿过古朴的对开木制大门,院落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檐下的花草以及院内的苍松映衬着居所透出的浓厚文艺气息。师陀故居小院里三间宽敞的屋内,展览着师陀先生的经典文集以及大家捐赠的有关师陀先生的各种物品。 

今年夏季,专题报道组曾经在村里探寻过一番,当时的师陀故居刚刚动土。仅隔4个月,专题报道组这次到化寨村采访时,师陀故居早已建成使用。这里面,有着太多热心人士的出谋划策和鼎力相助。李旭、王青岭、刘成江、邵永、罗国华和杜美丽等,他们为了在“红色化寨”将师陀故居建设起来,自费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为村里出钱出力,不求回报。“师陀故居的打造得到了全村老少的支持,大家都想为故居的建设出把力。”师陀故居的负责人、该村乡贤王先生指着屋内相当规整的展览柜说,“这些柜子都是咱村里木匠自己刨出来的,是捐给咱故居的,怎能不让人感动!” 

弘扬红色文化 推动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让群众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与洗礼,继承光荣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增添群众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走上致富路的勇气,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王先生说:“在收集、挖掘师陀先生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又发掘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尤其要打造师陀文化品牌,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利用起来,并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发展红色产业、旅游产业、休闲养老产业,发力观光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此来带动乡村振兴,让村民们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在红色产业的发展中,逐步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在化寨村的发展过程中,乡贤的支持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化寨村乡贤、成功人士罗国华不忘反哺家乡,返乡成为化寨村的致富带头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还有乡贤罗占付,他是杞县莫氏酱园的主要经营者之一。他对化寨村的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下一步计划在村里创办酱制产品加工基地,实现农产品就地升级加工,带动村民致富。 

在如今的化寨村,村民们在村前的广场上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村里的养鸭产业也发展了起来,而且辐射到了其他村。相信在红色文化的带动下,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化寨村定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人物特写

化寨村致富带头人、乡贤罗国华:返回家乡当起致富“领头雁”

全媒体记者 汪少冲

杞县柿园乡化寨村村民都说,村里的发展离不开致富带头人、乡贤罗国华的支持。

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亮堂的路灯连起了村民的家与广场的“廊道”,这300多盏明亮的路灯就是罗国华个人捐资安装的。

作为乡贤的罗国华,头脑灵活,还是个热心肠。身为在外打拼多年的成功人士,罗国华不忘反哺家乡,回乡当起了致富“领头雁”。经过群众选举,罗国华当选为化寨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国华的全旺养殖厂主要以饲养蛋鸭为主,还是杞县的带贫企业,从化寨村开始,辐射西寨、泥沟、沙沃等乡镇,共带动了100多名贫困户脱贫致富。不仅如此,他还带着群众干起了鸭蛋深加工产业。去年11月,罗国华准备了500箱咸鸭蛋,送给该村60岁以上老人,让传统美德在村里蔚然成风,令乡里乡亲感受到了村委的关心和关爱。

下一步,罗国华还计划出资带领群众种植中药材,让“红色化寨”发展势头更强劲,打出自己响当当的名气!

记者手记

传承红色基因 创造美好生活

全媒体记者 汪少冲

记者在红色化寨采访中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里有着一群能够抱成团、无私心、有理想、有干劲,全力以赴支持家乡发展的热心人士。

除了文中介绍的罗国华、王青岭、罗占付以外,还有王永中等,他们都是有担当精神的化寨人。还有一些已经从化寨村走出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化寨人,他们一听说要打造师陀故居,就都奔着弘扬家乡文化、打造美丽化寨的共同目标聚在一起,群策群力,只讲付出,不求回报。这些人的精神感动着化寨村村民,感染着与他们接触的每个人。他们,是红色文化的守护人。

在众多热心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师陀故居从落地到建成,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其间,还得到了师陀先生后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文化是一张名片,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在化寨村这个小小的村落里,红色文化的氛围格外浓厚,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激励着该村村民不懈奋斗,努力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