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当前,我国多地报告输入性本土疫情,涉及多个口岸,发现多条传播链条。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1-11-09 08:47:35

全媒体记者康冀楠

核心提示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当前,我国多地报告输入性本土疫情,涉及多个口岸,发现多条传播链条。

由于本轮疫情中感染者大多有跨地区旅行活动,叠加季节因素,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面对这波疫情,广大市民要树立个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意识,落实个人和家庭主体责任,除了戴好口罩、遵守“一米线”规定之外,还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同时,要从权威渠道获取疫情相关信息,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

126047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

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我省多地也发生本土疫情,波及范围较广,关联人员较多。由于本轮疫情中感染者大多有跨地区旅行活动,叠加季节因素,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在这种环境中病毒复制繁殖速度加快,生存时间延长,自然环境中更易存在大量病毒,从而容易引起疫情的暴发、流行。 

在全民战“疫”中,没有人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在战斗。自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隐瞒行踪试图蒙混过关、不服从社区防疫规定并殴打工作人员、制造和贩卖假口罩、恶意造谣或发布误导信息、盲目抢购各类物资、歧视疫情严重地区居民等现象时有发生。看到这些“任性”行为,不由得让人产生一种感慨:疫情是公民素养的“试金石”,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一场疫情“大考”,尽显责任担当。由于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为最大限度降低集中交叉感染的风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一直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细节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在全社会形成群防群治的浓厚氛围。 

公共健康是全民健康,公共安全是全民安全,具有公共属性,不能有个别得失之分、利益之别。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就个人而言,提升科学素养和医疗知识水平,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良好习惯,不仅是对个人健康负责,更是为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作贡献。 

当好“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体现在防范意识上。疫情面前,容不得一丝麻痹大意。冬季本就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必须对疫情保持高度警觉,理解并自觉遵守有关部门的疫情防控规定,把疫情防控的每一个环节落细落实。 

“一天要多次洗手,这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口罩和健康码都是外出和上班的‘标配’,疫情防控从我做起。”……连日来,在许多社交平台上,开封市民经常会谈起疫情防控工作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在超市、广场、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市民都自觉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主动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 

当好“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体现在习惯养成上。在病毒传播的链条上,每个人都是关键环节。科学健康的卫生习惯,是阻断病毒的隔离墙。“根深蒂固的陋习往往比病毒更加可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市民都有着这样的反思。的确,在我们身边,以前存在着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文明养犬等陋习。面对疫情的考验,在不断反思中改掉陋习,倡导文明新风,从而实现向更加文明靠拢的自我完善至关重要。近段时间,包括我省在内的多地,疫情出现反弹。这让大家切身体会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是生命保卫战,也是健康保卫战,它让我们更加体会到科学生活与健康素养的重要性。 

预防新冠肺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到更多卫生知识,文明和健康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11月8日一大早,市民张保宏像往常一样出门上班。他出门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仔仔细细将口罩戴好。“每天上班,会接触很多客户。我现在出门必戴口罩,回家摘掉口罩后,会用消毒液洗手,再给手机、钥匙等随身物品消毒。”谈及疫情期间的个人防控,张保宏表示自己非常用心。去年以来,他和家人都格外注重个人卫生。“以前我还需要经常提醒家人回家后要洗手,现在不用提醒了,妻子和孩子每天回家后都会自觉洗手。”张保宏说。 

当好“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体现在社会责任上。“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自觉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并测量体温!”11月7日下午,在扩音器的循环播放下,黄河大街北段一家大型商场里,工作人员正一丝不苟地检查着顾客的“双码”。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进入商场的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必须遵守扫码、测温制度。 

前来购物的市民对这样的阵势,早已习以为常。记者注意到,大家都自觉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也能熟练地拿出手机扫码进门。进入商场,记者看到,前来购物的顾客还真不少。他们大多聚集在粮油食品区,采买蔬菜、米面油等。市民李琳的购物车装得满满当当。她表示:“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虽然绿叶菜这两天价格上涨不少,但是该吃还得买。” 

不可否认,扫码测温、严控聚集性活动等防控措施,会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些许不便。但事实证明,这些看似繁琐的“手续”,正是有效防控疫情的经验和法宝。因此,对于这些防控措施,我们要自觉遵守,决不能“搞特殊”“耍特权”,要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每一道防线。

A28I6283(3199533)-20211109083658

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千百年来,人类在与各类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每个人都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在为抗击疫情作贡献,也是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连日来,记者在超市、车站等人员相对密集的地方看到,大家自觉与前面排队者拉开距离,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请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排队请间隔一米……”11月7日晚,记者在集英街附近一家超市看到,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正在一遍又一遍提醒广大顾客。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倡导“一米线”排队是他们每天都会要求顾客做的。 

“一米线”是个人隐私保护线、公共秩序维系线,也是一条文明线,更是一条疫情之下的健康线。一场疫情来袭,“一米线”不仅仅停留在地面上,更是刻在了人们心中。11月8日上午,记者在我市一家三甲医院的收费处看到,排队的顾客虽然较多,但大家都自觉保持着一定距离,没有拥挤或加塞的情况。“挺好的,这样隔开距离,大家心里都踏实。”正在排队交费的市民张玉华告诉记者。记者采访时发现,我市有很多窗口单位严格按照“一米线”进行防控。在市民之家的政务服务大厅,办公人员与正在办事的市民相隔较远,而且均佩戴口罩。等待办理业务的人员在休息区等待时,均自觉保持安全距离。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性,决定了只有多方努力与协作,才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去年以来,全国上下一心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来出现的多点散发甚至局部聚集性疫情,很多都与防控有关:有的不按要求佩戴口罩,有的故意隐瞒行踪,有的不加防护参加聚集性活动……“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在“狡猾”的新冠病毒面前,任何侥幸和敷衍,就如疫情防控大堤上的蚁穴,给病毒的传播留出机会。因此,人人当好“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既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疫情防控最有力的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餐饮浪费、不文明用餐等问题以及由此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的隐患,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疫情大考背景下,餐桌文明再次成为公众话题、舆论热点。如何吃到一口放心饭,成了不少人关注的重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守护餐桌上的文明,不仅需要宣传引导、制度规范和餐饮行业严格执行,还需要每个人认识到餐桌文明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践行。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开展舌尖上的战“疫”行动。 

“如果不是抗击疫情,可能很多人还把健康的生活习惯看作‘个人小事’。”采访中,市民史敏超深有感触地说。平日里,一些市民忙于工作,不仅在体育锻炼上“偷工减料”,而且在饮食上“纵容”自己。为此,不少网民以“抗击疫情中的不良习惯”为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反省,立志改变“熬夜玩手机”“在电脑前久坐不动”“不勤洗手”“不按时吃饭”等不良习惯。 

“因为这场疫情,我们确实养成了很多过去被漠视的文明习惯,比如公共场所自觉遵守‘一米线’,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窝蜂地拥挤在一起。现在只要回家就会仔细洗手,而且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公共卫生等。”家住利居佳苑小区的吕浩东说。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认为,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付出了太大的代价,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勤洗手,多通风,在咳嗽、打喷嚏时尽量避人,并用纸巾、毛巾或肘部遮掩口鼻,不要随地吐痰。同时,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薄弱之处,尤其要加强孩子、老人等群体的卫生健康教育。希望所有市民都能用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迎接未来的每一天。

125066

面对疫情要迈过心里的“坎”

受疫情困扰,被隔离人群、医务工作者、防控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感到恐慌、焦虑。因此,除了有力的医疗防护,“柔性”的心理防护同样必不可少。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并走出心理危机,也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 

“这段时间,我每天闲暇时都会捧着手机看疫情信息,有时候还刷个不停。但是,我越关注,内心就越焦虑。”11月7日下午,记者在我市一辆公交车上见到了市民陈磊。虽然只乘坐短短几站,但他还是在浏览疫情相关信息,无论是正规媒体的权威报道还是自媒体的转载信息。 

这些因阅读过量资讯而产生的担忧、焦虑、恐惧甚至是愤怒,心理学上称为“应激反应”。 

研究表明,人在面临突发性危机时,个体总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某种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不同群体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因此,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各部门及时将心理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以减轻疫情导致的心理伤害、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根据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调整心理干预工作重点。 

随着国内多点散发,新冠肺炎疫情成了目前大家最关注的事,很多人每天不停地刷手机看资讯。伴随着疫情相关的谣言纷扰,各种恐慌、焦虑情绪日益加重,正确的心理指导也迫在眉睫。 

“这几天喉咙一直干痒,是不是得病了?”“最近经常感觉浑身不舒服,很害怕!”疫情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多方面的。面对国内一些地方新增加的病例,也有一些市民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是否有异样。疫情易引发人们的恐慌情绪,疑病心理是主要反应之一。此外,封闭时间过长,人们容易出现烦躁、发怒、郁闷、生气等情绪问题;同时,缺乏户外活动,生活节奏被打乱,乏力、疲倦等身体不适的症状也会多发。 

根据应激理论,当我们遇到外界突然的刺激和压力时,人体会对其作出反应来适应这些刺激和压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抵抗期意味着适应应激源,但也有人可能因疫情影响而出现异常心理现象,如紧张、焦虑、强迫、疑病、失眠等。当出现这些情况时,首先我们应该正视它们,明白这些心理问题只是面对灾难的正常反应。 

广大市民要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新冠肺炎的防控信息,如阅读官方发布的疾病防控知识,了解如何预防病毒、从公共场所返回后应该如何消毒等知识。特别是中老年人,一定不要被网络上眼花缭乱的信息所迷惑。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经常制作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如果经常浏览这类信息,无疑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去年以来,面对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开封日报报业集团的新闻工作者,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准确及时地发出权威声音,精心解读政策措施,深入报道全市干部群众战“疫”事迹,积极主动地引导社会舆论,凝聚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正能量。 

面对疫情,广大市民要及时调整心态,接受自身恐惧和焦虑的心情,善于转移注意力,减少信息输入,避免过度关注疫情,通过其他娱乐活动等排遣自己心中的忧虑,放松紧绷的神经。此外,要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必要时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适量的室内体能锻炼或松弛训练(包括听音乐等),对于缓解心理压力有很大帮助。 

疫情防控不仅是一场与新冠病毒斗争的“病毒防御战”,也是一场与不良心理和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人心强大起来,抗疫更有力量。疫情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要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去应对、去战斗,打赢这场硬仗。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