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清代开封翰林顾瑗
​顾瑗(1862年~?),字亚蘧。他遵从上代的企望,紧随长兄顾璜的脚步,走科举之路,并取得耀眼成果。
清代开封翰林顾瑗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裴元秀 发布时间:2021-11-08 11:44:44

顾瑗(1862年~?),字亚蘧。他遵从上代的企望,紧随长兄顾璜的脚步,走科举之路,并取得耀眼成果。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钦点翰林。据《祥符县志》载,顾瑗在翰林院学习结业之后,留馆,授编修。所以,顾瑗与胞兄顾璜是兄弟翰林。在《清代朱卷集成》中,有顾瑗与其弟顾珽的同怀朱卷,国家图书馆收藏了顾瑗的会试朱卷。

在父亲的教导下获得科名

据顾瑗的两份朱卷交代,其始祖顾起元,字太初,明朝万历戊戌科一甲第三名进士,任吏部左侍郎。到了清代,顾瑗的上代无举人、进士,更无高官,他家只是江南的普通读书人家。顾瑗的高祖顾栋、曾祖顾莹、祖父顾逊之、父亲顾大成都走过了艰难的科举之路,收效甚微,都只是贡生。顾瑗的祖父和父亲虽有候选训导和候选知县之衔,但未获实职,未曾当官。约在道光末年,顾瑗的祖父来豫教书,因而举家迁汴。顾逊之深知,文化氛围厚重的开封是育才之地,有利于儿孙在此发展。所以,他临终嘱咐:儿孙勿离此地。其子顾大成遵父命,留居汴梁。

顾瑗兄弟均获科名

顾大成亲自教导儿子读书,成效显著。其长子顾璜,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次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顾璜做京官之后,接全家到北京。顾大成继续教授另外三子。当时,他家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光绪十五年(1889年),顾璜的3个弟弟同时参加顺天乡试,其中顾瑗、顾珽考中。时任户部郎中的顾璜在顾瑗的乡试朱卷上写评语:“瑗弟为文,英采焕发,略似其人。昔曾决其必售,今果偕珽弟同捷。吾祖父困于场屋,不获见用于世,如弟等,可为祖父吐气矣。”当年未中的顾璜之弟顾瓛,后来考中光绪十七年(1891年)河南乡试第七名举人。因顾瓛成绩优秀,《祥符县志》排列当年开封十名举人时,把顾瓛排在第一位。此时,顾璜是翰林,任户部主事,他的3个弟弟都是举人。开封顾氏科举家族初步形成了。

光绪十八年(1892年),顾瑗顺利考中进士,钦点翰林。他与兄长顾璜成为兄弟翰林,使开封顾氏科举家族的声望大增。顾瑗的会试朱卷写明,他在会试时,是第64名贡士,覆试得一等第32名,殿试二甲第86名,因而使其入选翰苑。另据《清秘述闻三种》载,顾瑗参加会试时的考官是翁同龢、祁世长、穆欢、李端棻。那时的翁同龢不仅任户部尚书和光绪皇帝的老师,同时还管理国子监事务,兼会典馆副总裁。当他批准取中顾瑗时,写批语说:“择言皆雅,经策庄严。”顾瑗在翰林院学习结业后,留馆,任翰林院编修。同年,顾璜已从小官升为内阁侍读学士。于是,迁汴入籍的顾家成为在开封极有影响的科举家族。

顾瑗随慈禧经汴回銮,是他在仕途上最风光之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爆发庚子国变。列强攻入北京城之前,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同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以昆岗、那桐等亲信为首的留守机构。庆亲王奕劻等少数官员随慈禧西逃。他们经过太原,于九月初四到达西安,使西安成为皇帝所在之处,即所谓“行在”。慈禧在逃离北京之初,最急于解决的问题是同列强议和,以求保住清朝的统治和慈禧的生命。当然,也有大量内政问题随时需要处理,而那时能用的人手有限。慈禧曾在逃跑途中,命留守北京的一些官员速赴行在。但是,调人命令经过月余才到北京。《那桐日记》具体记载了此事。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二十七,留守北京的那桐写日记说:“早昆相送来廷寄二道,系传王大臣迅赴行在,七月二十七、八月初六所发也。”这表明,两份调人迅赴行在的重要谕旨,寄送期达一个月或更长。昆岗等接到谕旨,当然会迅速派人奔赴行在,但按那时的交通条件,在八月下旬从北京派去的官员,无论如何也难以在九月初到达西安。而在慈禧到达西安的九月初四前后,时任翰林院编修的顾瑗完全可能赶到西安供职。据《光绪朝上谕档》载,光绪二十七年的一份致“前路粮台”公函中,有如下文字:“据翰林院咨称,编修顾瑗具呈,于上年闰八月二十六在潼关报到。”这表明,顾瑗在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到了潼关。潼关相距西安不远,他完全有可能在九月初四慈禧到达西安的前后赶赴西安,为清廷服务。当时,顾瑗的职位不高,不可能参与决策。但是,他在慈禧急需用人之际,能为清廷服务,自然会留下较好记录。再查日后对顾瑗的任用,很明显,清廷重用了他。当慈禧决定经汴回銮之际,级别并不高的顾瑗竟被确定为随扈官员之一。《光绪朝上谕档》(27册)记,在确定随扈官员使用车辆标准时,记载了各衙门随扈官员的职务、姓名。其中,翰林院官员仅6人:洗马恩祥,侍讲杨捷三,编修顾瑗、汪贻书、李家驹,检讨陈曾佑。在随扈的三位翰林院编修中,顾瑗和汪贻书同为光绪十八年翰林。他俩入选翰林时,汪贻书排在顾瑗之前,但在慈禧经汴回銮时,他俩的职务一样,同为翰林院编修,顾瑗却排在前边了。慈禧经汴回銮,不仅要在汴停留休息,还要庆祝生日、商讨借闱开封以及废大阿哥和处理其他军国大事。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官位并不高的顾瑗得以随扈在家乡停留,自然风光无限。这足以说明上级对他的照顾与重用。后来,他升任御史,表明清廷十分信赖他,视其为耳目。顾瑗任御史期间,写的两份奏折值得研究,一是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所写《广设工艺厂自造机器折》,主张建立重工业;二是关注人口和户籍管理问题。《光绪实录》卷558载,光绪三十二年,“御史顾瑗奏,请倢酌中西成法,清厘户籍。下政务处、户部、巡警部议”。

参与《清史稿》编纂和张勋复辟

《清史稿》是记载清朝历史的纪传体著作,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1914年设立清史馆,由100多名清代遗老负责编纂。主编赵尔巽,总纂7人,纂修兼总纂22人,另有若干名协修、校勘、提调、收掌等。顾瑗是22名纂修兼总纂之一。1927年,书稿初步告成。主编赵尔巽担心时局多变,又感觉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由于编写者多为清室遗老,书中体现了他们忠于清朝的观点。又因成书于众人之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未经仔细核改、刊印时校对不细,致使繁简失当、体例不一。其他方面也有不少谬误。所以,赵尔巽认为,《清史稿》是“作为史稿披露”的“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但是,《清史稿》是依据《清实录》《宣统政纪》《清会典》《国史列传》和一些档案资料编纂而成,从中能看到比较详细、系统的清史素材,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参考。开封翰林顾瑗参与此书编纂,不仅发挥了他的才华,更体现了开封翰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

张勋复辟。张勋(1854年~1923年),字少轩,江西省人。清朝军人,1895年入袁世凯新建陆军,任管带,1899年升至总兵。1911年,张勋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得到皇家恩宠,在军中的声望上升。清亡后,他仍忠于前清王朝,命所率兵丁保留发辫,俗称“辫子兵”。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借“调停”之名,率兵于6月14日进入北京城,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张勋、康有为等数十人合辞上奏,请逊帝溥仪复辟。当时,顾瑗参与其中。7月1日,他们拥戴溥仪复辟,史称张勋复辟。因顾瑗积极参与此次复辟活动,而得到当时的官爵。《清史稿》记,张勋复辟时任命的侍郎有李经迈、李瑞清、陈曾寿、王乃徵、陈毅、顾瑗等。顾瑗被授予农工部右丞。张勋复辟集团的倒行逆施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复辟当日,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愤然离开北京南下上海。在教育部供职的鲁迅冒雨到教育部提出辞职以示抗议。时在上海的孙中山立即发表讨逆宣言。全国各地的省会则召开大会声讨,多家报纸纷纷发文声讨张勋。段祺瑞则组成讨逆军,一举打败了张勋的“辫子兵”,张勋逃入荷兰使馆避难,使这场政治闹剧草草收场。这场闹剧仅仅上演了12天,便在世人的抨击、笑骂中收场,使顾瑗灰头土脸,追悔莫及。在《顾渔溪先生遗集》中有一首顾璜、顾瑗合写的诗《咏烧鸡》,如下:“烂额焦头悔已迟,焚身端在热中时。梦回栏外斑斑影,香散盘中片片脂。底事癡肥甘豢养,剧憐骨胳竟支离。春江水暖波深浅,输与同群鸥鹭知。”顾瑗所写的头两句极其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焦头烂额的形象以及无限追悔的沉重心情。宽厚的兄长顾璜则语多宽慰,劝其吸取教训。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