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诗海耕耘领风骚——追忆良师益友佟培基(下)
苦心孤诣诗海耕耘 1989年,佟培基开始参与新编唐诗总集的凡例、工作细则及样稿的草拟工作。1990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期间,文学史家、中华书局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傅璇琮先生约见佟培基,请他对清编《全唐诗》中的重出误收诗作进行全面梳理,纳入当代唐诗学研究课题之一。于是,佟培基从1991年农历大年初二便埋头书案,以每解一疑为乐,几忘世事。
诗海耕耘领风骚——追忆良师益友佟培基(下)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大钧 发布时间:2021-10-25 08:46:11

苦心孤诣诗海耕耘

1989年,佟培基开始参与新编唐诗总集的凡例、工作细则及样稿的草拟工作。1990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期间,文学史家、中华书局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傅璇琮先生约见佟培基,请他对清编《全唐诗》中的重出误收诗作进行全面梳理,纳入当代唐诗学研究课题之一。于是,佟培基从1991年农历大年初二便埋头书案,以每解一疑为乐,几忘世事。

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全唐诗简编》副主编及《稼轩集珍》《周颐集点校》《稼轩集点校》等国家教委、省教委重点规划项目的写作工作。

洋洋九百卷近千万字的康熙御定《全唐诗》因王命所限,“编得最草率,其间错误百出,几乎触目皆是”(闻一多语)。经佟培基奋力查核,全书重出误收总计6800多首,句170余则,涉及作者900多位。重任在肩的佟培基义无反顾,一头扑进诗海之中奋力前行。

一次,在查到诗人朱琳时,《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诗大辞典》等辞典中皆无可考,“世次不详”,线索像断了线的风筝无处寻觅,佟培基百思不得其解。擅长书法的他忽然想到可否由碑帖入手查询。他知道,开封作为八朝古都,文化积淀非常丰厚,其博物馆集中收藏了中原一带的大量碑刻墓志。于是,佟培基冒着酷暑找到正在馆内整理碑帖的河南省文史馆资深研究馆员赵佑之老先生,两人一同查看碑帖拓片。两个小时过去了,两人已是汗流浃背。突然,佟培基眼睛的余光瞥见赵老先生翻动的一幅拓片上好像有一个“朱”字,遂抽出细看,上书:“大唐故处士朱君墓铭曰:‘君讳琳,字孔璋,河南洛阳人也……’”佟培基大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也需费功夫!

据估计,佟培基通过碑帖破解唐诗中悬而未决的历史疑案至少有十余则。

为搜集翔实的资料缜密考证,他整日整夜在图书馆孜孜以求,并走访专家学者,不断向学界教授致函查询。其知识范围不但涉及文集、史传,还扩大到小说、姓氏书、碑志、书目、诗话、地志、类书、佛教等领域。他专程到北京图书馆整整看了3个月书。有的孤本典籍只允许阅读照片,若复印一页需16元,他只好抓紧一分一秒强记和笔录。

一次,正值炎夏,笔者前去求教,他正伏案写作。其书案上摊开一大片文献资料,因此不能开电风扇,热得他满头是汗。我不禁为他苦心孤诣的治学精神所打动。

为旁征博引,佟培基每天三五百字或数千字笔耕不辍。有时他因思虑劳累过度夜不成寐,只好服安眠药入睡,后来吃药也不太管用了,就打个盹儿继续写。写着写着,趁头昏脑涨两眼模糊之际,顺势倒向支在书案旁的折叠床上和衣而卧,但是,由于久坐引起的腰椎、颈椎病又接连袭来,佟培基只能靠吃药、贴膏药支撑。

1992年金秋,佟培基呕心沥血完成的近50万字力作《全唐诗重出误收考》脱稿,后付梓出版。此书被国内外唐诗学界誉为“《全唐诗》重出误收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周勋初教授在《当代学术研究思辨》中写道:“有关唐代诗文的考辨和搜集,陈尚君(复旦大学教授)、佟培基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可观。”实为中肯之言。

献身唐诗著作等身

由于长年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佟培基大病一场,只好住院治病。得益于他夫人的全力悉心照料,其精神尚好,但人瘦了一圈。出院后他一边服中药调理,一边以超常的毅力坚持查询资料,撰写唐诗研究书稿。不久,其又一力作《孟浩然诗集笺注》终于面世。该作被学界称为孟浩然作品“最完整、最权威之注本”。

佟培基认为,唐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为灿烂辉煌的一页,而在人类文化宝藏中也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千余年来深受古今中外读者的垂青。他指出,数百年来,收作品近5万首的《全唐诗》,因其卷帙浩繁而难以通读;《唐诗三百首》虽雅俗共赏,但用当代眼光来审视,毕竟篇章太少。对广大读者而言,最实用的是一个中型选注本,能够将唐代诗歌的精华依次展示,且可以欣赏到各个时期、各种体裁、各种风格流派的佳作,从中纵览唐代诗歌的总体风貌。鉴于此,由佟培基主编的《全唐诗精华》(上下册)应运而出,为该书撰稿者23位,收录唐诗3201首,可以说是至今少有的关于唐诗的最佳中型选本。它是以佟培基为首的河南大学唐诗研究室老师们向中外读者献出的一份丰盛的文化大餐。

我又一次走访佟培基的时候,他和家人刚吃过晚饭,低矮的小方桌上几个小碟子尚未收拾,仔细一看,都是咸菜、辣椒、豆腐干之类。这时,他喜滋滋地捧出刚买的两册《隶字编》让我看。佟培基嗜书如命,他曾说过,他的工资除了养活孩子,就是买书。他夫人笑着说:“没法儿,他就好这。”在7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书籍占去两间,靠墙架子上皆是书,“顶天立地”。来了客人,得和他一样,坐在书架的夹缝之间;你和他谈话,身不由己也得“谈书”。

佟培基在研究唐诗的同时,书法创作也是硕果累累。其篆书雄浑圆润、凝重古朴,蕴含金石之气,多次入选全国及省、市书展并获奖。其书法作品勒石于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陕西扶风法门寺、邙山黄河碑林、孟津王铎书艺馆、朱仙镇岳飞庙等处。国家邮政局于2006年发行了佟培基用大篆书写的毛主席词《清平乐·六盘山》明信片。其书学论著《宋代书法概论》入选全国首届书学理论会,并收入《宋代文化史》专著,出版有《通用书法教程》等。

《中国唐代文学年鉴》认为:“佟培基的论著是力求出新之作,在唐诗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意义。”从1984年起,他连续三年获河南大学科研优秀奖。其学术成就及自学成才事迹被《工人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相继报道,受到全国总工会的表彰。1987年,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专题片《从汽车司机到副教授》在全国放映。1990年,佟培基入选《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1993年入选《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1992年,其姓名、生平被刊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佟培基生前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政府政策咨询专家。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河南省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高校书法协会名誉副主席等职。

佟培基曾经高兴地拿出自己设计的一方图章让我欣赏,印文是远古时期亚字形族徽中一个钟鼎文“车”字,是请著名诗人、书法家李白凤先生刻的。该图章极为古朴别致。他很珍惜那一段与汽车为伴的司机生涯。他还有一方图章“唐音室主”,此四字是他毕生追求的写照,意味深长。繁忙的专业创作、教学以及社会活动使佟培基倍感时间的珍贵,大有“痴思长绳系日”之望。对此,他自嘲说:“没法儿,钻到这里头了。不定啥时候想起来还不如开车轻松哩。”接着又叹了一口气,说:“今年我已经50岁了!”然后,他沉默良久。他的确感到了沉重。

佟培基赴南京参加学术会议期间曾赋诗一首:“江流天地水云高/烟雨茫茫忆六朝/落叶满城车满路/未来谁与领风骚?”诗歌抒发了他献身唐诗研究的无限深情。

人生即选择。佟培基以坚定的信念和执著选择了唐诗,其音韵之美犹如流传千年的七弦古琴,深沉悠长、动人魂魄、内涵丰厚、和者日众。可以预言,美妙的唐诗将在世界各地被熟读吟咏,像大海之涛声,无远弗届。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