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传承弘扬大宋中医药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理念,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八朝古都,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与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传承弘扬大宋中医药文化,护佑人民身体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传承弘扬大宋中医药文化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老山 发布时间:2021-10-11 08:27: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理念,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文化积淀深厚的八朝古都,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悟与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传承弘扬大宋中医药文化,护佑人民身体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根基命脉智慧结晶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命脉。中华文化在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的支撑和灵魂。它既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和学术创新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医药行业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彰显形象的重要抓手。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而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医学。它既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传统的名特经方,又有着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和瘟疫作斗争的智慧结晶。

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学所蕴含的理念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一体性”观念就明确吸取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整体智慧,认为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整体。只有人体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协调,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因此,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对科学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中医药学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丰硕巨大发展

大宋中医药文化是前辈传承祖法创新发展结出的丰硕成果。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从《伤寒论》到《伤寒补亡论》再到《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大宋名医不仅对历代诸书所论、诸家之说予以补充,而且“考证详明,颇有发挥”。再加上宋太祖、宋太宗文治武功,“真仁盛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使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巨大发展,各路名医云集东京(开封)行医问诊、著书立说,医道大振,创造了中国医药学史上诸多第一,使中医药学成为大宋鼎盛文化之一。如和剂局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医药管理机构,编修了世界上第一部官修针经——《太平针经》,铸造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尊针灸铜人——天圣针灸铜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编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儿科医典——《小儿药证直诀》,发明了至今仍如雷贯耳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开辟了当时中国最大的药市——位于广东博罗罗浮山的“洞天药市”,建造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办医院——安乐坊,既创新发展了大宋中医药文化和人类文明,又造就了一大批中医药学专家学者。

在数十位著名的大宋名医中,除了被列入“中国古代十大名医”的“儿科之祖”钱乙和“法医学之父”宋慈外,还有编撰《图经》,铸造“铜人”,将12经脉及354个穴位用直观方法记录和描绘出来,为统一和发展我国针灸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王惟一;既有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著作丰硕,著有《良方》等医药著作的医学家、科学家沈括,又有深谙药理药性,主持编修《太平圣惠方》的翰林医官使王怀隐;既有编写出版药物学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名医唐慎微,又有医迹遍布江淮各地、弟子遍九州的著名

医师庞安时,更有通晓医术、为平息瘟疫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巨匠苏东坡。

遣吏扶医抗疫有力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瘟疫频发的朝代之一。据史料载,宋朝曾发生过大小瘟疫达293次,但也是国家和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同舟共济,积极参与组织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朝代。以杭州瘟疫为例,据《梦溪笔谈》载,宋神宗熙宁八年(1066年)杭州先旱后疫,江浙一带,十之五六尽皆病死。由于灾疫愈演愈烈,一时间饿殍遍野、浮尸不计、商贾不行、市集萧条。面对大灾大难,一些官员反应迟钝、无所作为,而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却率领部下积极作为。他一方面请求朝廷延缓贡米时限,一方面又上书中央要求赈灾控疫。随后又揭发了沈起等官员的不作为行径。这些举措加上众多官员和商贾市民齐心协力,使江浙一带的米价很快回落,疫情很快得到缓解,通过生产自救、抗疫治病,社会秩序恢复了正常。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2年),苏轼十年官场沉浮,兜了一圈又回到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疫情四起。面对似曾相识的一幕,他立马全身心地投入到治疫中去。当时的疫情表现为患者手脚冰凉、腹痛腹泻、恶寒发热、肢节痛肿,患者因寻医无果,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酿成疫灾。通晓医学的苏轼认为,这次疫情属于湿疫。他用早年从名医那里讨来的秘方“圣散子”为患者治疗,同时为防止疫情蔓延,决心创办一所公办医院。苏轼与夫人商议后,变卖了家产,并号召豪门富商捐款,很快把“安乐坊”建立起来。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载:“作饮膻粥,药饵,遣吏扶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前后3年,治愈患者不计其数。

这所安乐坊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办医院,它的创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据《苏东坡全集》第四卷《圣散子叙》载:“用‘圣散子’者,状至危急者,连饮数剂,即汗出气通,饮食稍进,神宇完复。”

苏轼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从提供药方、官方发药到编印医书、鼓励行医以及号召富商捐款等很快行之见效。特别是安乐坊的创建及其运作模式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宋廷开始在各地设置“安济坊”,既为患者提供医药,还为穷困者提供饭食。南宋初年还参照此法创办了“养济院”。其作为官办的医疗救助机构,在宋代社会医疗和救助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大宋医药体制的推行、中央医局的发展壮大、地方医坊的建立推广以及医药教育的普及、医药人才的培养、医药书籍的大量编印和普遍发行,促进了大宋医疗事业的大发展,其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承古创新济世惠民

秉承深邃厚重的大宋中医药文化历经金、元、明、清以及民国,传承发展到今天,我市的中医药事业和文化得到了巨大发展。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传承弘扬大宋中医药文化,为护佑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