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寻味开封:一盘羊肉引发的外交斗争
​宋真宗在位时,跟辽国签下“澶渊之盟”,宋辽两国从此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共处蜜月期。
寻味开封:一盘羊肉引发的外交斗争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李开周 发布时间:2021-07-26 10:14:40

宋真宗在位时,跟辽国签下“澶渊之盟”,宋辽两国从此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共处蜜月期。

说是和平共处,实际上两国边境还会发生一些小摩擦,你抓我几个间谍,我摸你几个岗哨;你踹翻我的营帐,我劫走你的粮草。总而言之,大仗没有、小仗不断。

除了战场上的小摩擦,宋辽两国在饭局上也有小摩擦。

从公元1005年到公元1120年,这两个国家非常频繁地互派使臣,到对方那里拜年、祝寿、祝贺新皇帝登基、给驾崩的老皇帝吊孝。这样的外交往来总共搞了三百八十多次,平均每年都有那么三到四次。

辽国的使臣到了大宋,宋朝这边必须设宴款待;宋朝的使臣到了辽国,辽国那边也必须设宴款待。换句话说,在那一百多年里,辽国至少要给宋朝使臣准备三百多场饭局,宋朝至少也要给辽国使臣准备三百多场饭局。于是,战争转移了,从战场上转移到了饭桌上,宋辽两国的使臣只要一喝酒,就会打一番嘴仗,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我举个例子。公元1020年,也就是澶渊之盟签订后的第十五个年头,辽国皇帝辽圣宗过生日,宋朝的皇帝宋真宗派使臣去祝寿。

派的这个使臣是谁呢?不是什么名人,他叫滕涉,官职是三司户部判官,属于三司衙门户部司的中层领导,相当于中央财政系统的处级干部。

滕涉接到圣旨,带上一帮随从,押运着钦赐的寿礼,提前半年就出发了。

辽圣宗的生日是在腊月,滕涉五六月份就去祝寿,是不是太早了呢?其实并不早。首先,古代交通落后,从大宋到辽国,主要走陆路,平均每天只能走几十里。

其次,辽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帝国,辽国皇帝不喜欢待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总是来回跑,有时候住在距离大宋很近的河北,有时候跑到距离大宋很远的蒙古。为了能在腊月之前及时赶到辽圣宗的住处,滕涉必须提前半年动身。

滕涉的运气很好,他用了两个月抵达宋辽交界的雄州,也就是现在河北省的雄县,在那里见到了前来迎接的辽国官员。辽国官员告诉滕涉,大皇帝正在附近打猎,再往北走两天就能遇见。

两天以后,滕涉在辽国官员的陪同下,果然见到了辽圣宗。虽然说离辽圣宗的生日还早,但是大宋使臣既然来了,辽国皇帝就得赐宴,于是在一个帐篷里举行了一场临时国宴,让几个跟滕涉官衔差不多的官员作陪。

从滕涉的角度看,那场国宴并不丰盛。主食是用小米粉做的大饼,用小麦粉做的麻花,还有一些肉包子和素包子;酒是又酸又涩、发酵很不彻底的马奶子酒;饮料只有两种,一种是羊奶,一种是牛奶。辽国君臣为了证明他们好客,又往牛奶上倒了一层牛油,让滕涉喝得直想吐。主菜呢?是一大锅炖全羊,这个倒比较符合滕涉的口味,因为滕涉爱吃羊肉。

不过,辽国御厨的手艺实在太差劲,羊肉没有去腥,炖得也不烂乎,筷子勉强扎得动,吃的时候必须拿刀再片一下,不然塞牙。

滕涉一边啃羊肉,一边打量那锅炖全羊。说是全羊,其实只有羊肉,没有羊下水。羊肉锅的旁边,放着一个大盘子,盘子里铺着一张羊皮,那羊皮是生的,没有去毛,血迹斑斑,看着很吓人。

滕涉第一次参加辽国的国宴,不懂这个规矩,他非常奇怪地瞧着那张羊皮,不敢下筷子,心里想:“这张羊皮该怎么吃呢?血赤糊拉的,没法下嘴啊!”

滕涉对面坐着一个辽国官员,看穿了滕涉的心思,哈哈大笑,叽里咕噜说了几句,翻译给翻成汉话:“滕大人,这张羊皮不能吃,是用来看的,表示这锅羊肉是刚刚宰杀的新鲜羊肉。”

滕涉恍然大悟,很有礼貌地向那个辽国官员表示感谢:“多谢大人解惑,贵国的宴席果然有特色,令在下大开眼界。”

翻译把滕涉的话翻给辽国官员听,没料到那辽国官员骄傲起来,开始吹嘘大辽的物产多么丰富、美食多么好吃。不仅如此,他还对宋朝的国宴表示鄙视:“滕大人,在下去年出使贵国,贵国的宴席跟我们大辽真没法比——你们吃羊肉,竟然不去皮,把羊皮都炖进去了!请教滕大人,贵国难道穷到了吃羊皮的地步吗?”

见辽人辱及大宋,滕涉马上反击:“大人有所不知,鄙国出产蚕丝,故此肉不去皮。”此事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滕涉以户部副使聘北朝,既至宴,主客谓涉曰:“南朝食肉,何故不去皮?”涉曰:“本朝出产丝蚕,故肉不去皮。”(王君玉《国老谈苑》卷2)

辽国官员听到这句话,脸一红,不言语了。宋辽官员打的这场小小的嘴仗,结果是宋方胜出,辽方败北。

听到这里,我猜很多朋友都不明所以——滕涉不就说了一句“本朝出产丝蚕,故此肉不去皮”吗?怎么就能把辽国官员噎回去呢?

其实,滕涉这句话的含金量相当高。它隐含的意思是,辽国人之所以不吃羊皮,是因为辽国不懂得养蚕织布,只能用羊皮来御寒,羊皮是留着做衣服的,不舍得吃掉,如果把羊皮吃掉,那就得光着屁股上街了;而宋朝人之所以带皮炖羊肉,是因为宋朝盛产丝绸,纺织业非常发达,什么料子的衣服都买得到,用不着把羊皮穿在身上,把羊皮都做成了美食。

你看,滕涉的反击言简意赅、绵里藏针,既不失外交官的风度,又击中了辽国人的要害。

那一年腊月,滕涉给辽圣宗拜完大寿,第二年春天返回宋朝。随从官员将他在宴席上反击辽人那番话报告给宋真宗,宋真宗龙颜大悦,夸奖滕涉不辱使命,升了滕涉的官。

前面说过,宋辽和平一百多年,互派使臣三百多次,经常在饭局上打嘴仗。按照宋朝官方的记录,差不多每次打嘴仗都是辽国人失败,大宋君臣在这方面一直很自信。问题是,打赢嘴仗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第一,能让宋朝君臣找到面子。战场上斗不过你,饭局上把你斗趴下,咱们两个国家打成平手。

第二,外交上的口舌胜利有时候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再举个例子。公元1137年冬天,辽国派使臣到北宋京城开封拜年,宴席上辽国使臣出言不逊,非要让宰相出来作陪。宋方陪宴的官员驳斥道:“贵国与我国是兄弟之国,两国没有上下之分,你们派几品官过来,我们就用几品官作陪,请问您的官阶是几品?离宰相还差着好几级吧?我们宰相大人不来,那是给您面子;假如宰相大人来了,您可就得磕头行礼啊!”辽国使臣被驳得哑口无言。假如宋朝官员不能驳倒他,真让宰相来作陪,那在辽国人看来,就可以形成规矩:以后不管几品官来到大宋,大宋宰相都得陪客,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大宋比辽国矮一头啊!既然大宋比辽国矮一头,那辽国将来索要一座城池,或者多要一笔岁币,你大宋能不听吗?你不听,那就违背了你们自己的规矩。你们违背规矩,那我们大辽就有理由惩罚你们。

我的意思是,言辞上的争斗并不是全无意义,我们没必要在口舌上占便宜,可是也不能总让对手在口舌上占便宜。“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句话得看具体场合,有时候你退了一步,不但不会风平浪静,还会招来更大的风浪。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