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尉氏县 > 正文
【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南街村:激活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洧川,中原腹地的一座历史古镇,这里红色资源丰富。7月15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体验式全景报道“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专题报道组来到尉氏县洧川镇政府所在地南街村,探访这里的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
【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南街村:激活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王兰兰 发布时间:2021-07-23 12:03:20

全媒体记者王兰兰

核心提示

洧川,中原腹地的一座历史古镇,这里红色资源丰富。7月15日,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体验式全景报道“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专题报道组来到尉氏县洧川镇政府所在地南街村,探访这里的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近年来,洧川镇党委、镇政府将红色基因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围绕生态建设,坚持实施“文化旅游富镇”战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将南街村建设得美丽富饶、文明昌盛。

南街村村貌。全媒体记者 朱瑞杰 摄

南街村南城门。 全媒体记者 朱瑞杰 摄

专题报道组在南街村采访。 全媒体记者 朱瑞杰 摄

抗战初期的救亡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尉氏县爱国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了党的地下秘密组织,领导全县人民与伪政府、地主阶级作斗争。1938年5月,日寇侵入尉氏县境内,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尉氏人民没有被血腥屠杀吓倒,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活动。 

洧川地处豫东平原,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洧川人民奋起御敌,在抗日战争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歌。 

1937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洧川县立中学(以下简称洧中)的师生们在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以洧中为基地,创办了《抗日救亡报》,建立了抗日救亡歌咏队、宣传演讲队、剧团、图书屋和青年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1937年初冬,西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部派共产党员彭勃来到洧中开展工作,组建“洧川中学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在他们的努力下,洧中校园内抗日气氛浓厚,从课堂到课间,老师们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抗日道理灌输给青年学生。 

洧中的“民先”迅速发展,短短几个月,全校有90多名学生参加了“民先”。“民先”组织学校设总队部,按班级建立分队,分队下设小队,每个小队3人至10人。1938年年底,洧川“民先”队员发展到8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抗日救亡骨干力量。“民先”队员分别参加学校的宣传演讲队、歌咏队、剧团,经常深入乡村、集镇、庙会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在洧川古会上,“民先”队员公演了一天一夜,演出《铁蹄下的东北同胞》《放下你的鞭子》《汉奸的下场》《我们不当亡国奴》《打鬼子去》等剧目。公演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日本鬼子”的吼声不时从人群中传出。 

1938年11月,“民先”队员够共产党员条件的被吸收入党,不够条件的继续保持工作关系,同时,动员青年到抗日前线去、到抗日根据地去。洧中20多名学生先后奔赴延安抗大和晋东南抗大分校学习。洧中和当地农村60多名原“民先”队员、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奔赴新四军六支队随营学校学习和参加抗日工作。至1939年年底,共有100多名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先后6批奔赴抗日前线。这些洧川儿女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很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南城门见证洧川解放 

抗日战争胜利后,尉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承抗日革命精神,经过三年艰苦斗争,终于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势力,解放了尉氏县城。 

7月15日,在洧川镇文化站站长王水田的带领下,专题报道组一行来到南街村南城门采访。“解放洧川那年,在南城门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王水田介绍,洧川城墙为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所筑,墙高二丈六尺,周长九里四十步,开五门。明正德十年(1515年)知县张恭复修,在五门各建门楼。明、清、民国后经10多次复修扩建,女墙、楼垛、驶道全以砖砌,整齐坚固、高大宏伟,曾有“八保洧川,固若金汤”之称。 

王水田说,新中国成立前洧川城屡遭兵火,城毁门倾,仅有大南门幸存。2015年,尉氏县政府对尚存的大南门、南城墙进行了整修,如今修葺一新的南城门、南城墙气势宏伟壮观,城门下车水马龙,不少市民和游客登上城墙游玩。南城门门洞上方一棵500余岁的古柏至今仍枝繁叶茂,像一只金凤凰屹立城楼,俯瞰全城,堪称奇景。 

今年89岁的退役军人查续争亲历了解放洧川时南城门激战的场面。“我走到这里听到了枪声,南城门正在发生激烈的战斗。”查续争回忆说。据史料记载,1947年4月,为恢复地区党的活动,领导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水西解放区,建立了中共尉氏县委。同年4月14日,我豫皖苏军区三十团和三十五团3000多名指战员包围了尉氏县城。经过激战,尉氏县城第一次获得解放。1948年1月,解放军驻军28团在尉氏县大队和两个中队的配合下,总计800余人,3次攻打洧川县城(当时洧川为县),城内敌军四个中队负隅顽抗。经过激烈的战斗,东城门守敌全部被歼灭,北城门敌人缴械投降,南城门敌中队长率匪众逃跑,只有西中队凭借城楼居高临下的优势顽固到底。不过,最后经过激烈的冲杀,西城门守敌也被全部歼灭。经过在洧川城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激烈战斗,洧川县城彻底解放。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最能体会现在生活的幸福,现在的日子是不愁吃、不愁穿。”查续争说,他平时很少讲当年的事情,因为太残酷了,他不想回忆。 

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洧川镇党委、镇政府根据这里的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将红色基因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围绕生态建设,坚持实施“文化旅游富镇”战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我们生活在这片红色沃土上,要从革命先烈的精神中汲取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要讲好红色故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经过努力,要把南街村建设得美丽富饶、文明昌盛。”该镇政府所在地南街村党支部书记何建民说。 

南街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该村旅游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洧川豆腐、洧川牛肉、洧川锅盔等10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为旅游景点增加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拉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何建民介绍,近年来,南街村以古镇文化为根,乡情文化为结,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大力发展文化综合项目。目前,洧川镇的文化旅游资源已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文化旅游项目初具规模,通过旅游业带动100余人脱贫,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要切实用好这里的红色资源,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故事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让党员干部群众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力量,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传承红色基因、‘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努力将这里建设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先导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区。”王水田说。

人物特写

洧川镇文化站站长王水田: 

发展古村落旅游 助推乡村振兴

全媒体记者朱朝星

“古村保存了较多的人文遗迹,这些遗迹承载着文化传统,值得深入研究、妥善保护。可以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洧川镇文化站站长王水田说,洧川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王水田说,洧川镇现有省级文保单位2处、县级文保单位6处,历史上有洧川八景,现有四景在洧川,这些景点为提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知名度提供了强有力的实体支撑。洧川镇镇域内有双洎河、杜公河、黎明河等水域,同时镇区内池塘、湖泊数量众多,充足的水资源除了为发展农业、渔业及蔬菜、瓜果种植等产业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还成为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管理,洧川镇制定了镇区景观与生态保护规划、镇区水系规划、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近年来,通过努力建设,洧川镇城镇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国家级经济发达镇及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景观镇、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

大力打造民俗节庆活动

全媒体记者王兰兰

洧川镇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洧川东街的盘鼓、西街的龙灯、南街的舞狮、宋庄的肘搁、张庄的腰鼓、北街的高跷、养马寨的大花轿和30余个村的广场舞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市级非遗项目宋庄肘搁还参加了2020年央视春晚的演出,精彩的表演让国内外广大电视观众大饱眼福,纷纷给予点赞。

民俗节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洧川镇大力打造民俗节庆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乡村振兴的自豪感、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据了解,今年6月,尉氏县洧川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暨首届洧川豆腐节在南街村南城门盛大举行,参与人数3000有余。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洧川豆腐目前已成为该镇一张传统文化名片,蕴藏着巨大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商机。首届洧川豆腐节的举办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