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杞县 > 正文
【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常营村:昔日“红色村”今日“幸福村”
昔日红色村落,今日幸福家园。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体验式全景报道“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专题报道组来到杞县宗店乡常营村。在这个拥有红色革命传统的村落,报道组聆听了该村的红色历史故事,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
【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常营村:昔日“红色村”今日“幸福村”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张仲鹏 汪少冲 发布时间:2021-07-03 06:47:42

全媒体记者 张仲鹏 汪少冲

核心提示

昔日红色村落,今日幸福家园。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体验式全景报道“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专题报道组来到杞县宗店乡常营村。在这个拥有红色革命传统的村落,报道组聆听了该村的红色历史故事,回顾了那段峥嵘岁月。漫步该村,报道组看到了喜人的新变化:如今的常营村,居住环境干净整洁,村容村貌大大改善,产业化种植得到大力发展,村民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常营村党群服务中心。 全媒体记者 汪少冲 摄

硬化路面,方便村民。 全媒体记者 朱瑞杰 摄

专题报道组在常营村进行采访、座谈。 全媒体记者 朱瑞杰 摄

6月23日,冒着酷暑,在杞县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常峰以及宗店乡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体验式全景报道“红色历程·辉煌业绩”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专题报道组来到常营村,寻觅一段永不褪色的革命记忆,了解一段战斗历史,感受今天常营村的大变化和村民的幸福生活。

常营村是杞县宗店乡最东南的一个有着3800多口人的行政村,下辖6个自然村。鲜为人知的是,这还是一个拥有红色革命传统的村落,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惨烈的战斗,时任水东地委书记的唐克威同志牺牲前曾在这里宿营。 

常营村地处杞县东南,与太康、睢县接壤,位置偏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穷得叮当响,“一天能吃上一顿饱饭就是好日子了”。如今,常营村美丽蝶变。“这些年变化太大了。”60多岁的老人、该村党支部原书记王永胜化身“红色导游”,向报道组讲述了村里的变化:以前村里不通路、不通电,就连温饱都是个问题,如今的常营村步步是景、处处透“红”。 

唐克威同志来到水东 

“唐克威来到水东后虽然时间不长,但开创了对敌斗争的诸多新局面。”浸润杞县红色革命历史多年的常峰说。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1月20日,毛泽东指出,八路军、新四军做好了随时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武装进攻的准备。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中共豫皖苏区党委为加强新四军的力量,令睢杞太独立团主力东进豫皖苏边区,编入新四军第四师序列,将睢杞太地区划入“游击区”,从此睢杞太地区成为孤悬于敌后的“抗日游击区”。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水东地区由冀鲁豫军区代管,部队仍用新四军番号,并派一部分军队领导干部支援一批军用物资。1942年秋,中共冀鲁豫区党委派宣传部部长张承先率团来水东地区巡视,并召开地委扩大会议传达区党委指示,作出了整编部队、形成战斗力、依托冀鲁豫的重要决定。根据冀鲁豫区党委的意见,1942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水东地区正式划归冀鲁豫区党委领导。 

为加强水东地区的领导力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刘少奇关于“水东地区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联系的枢纽,是以后反攻的战略基地,应加强对这个地区的领导”的指示,1943年1月,冀鲁豫区党委派唐克威(原名徐德乾)任水东地委书记,率100多名干部进入水东地区,与水东地区党政军负责同志会合。唐克威等人到达杞南谷熟岗召开地委扩大会议,传达上级指示、明确工作任务,调整充实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使水东地区的各项工作出现新的局面。会后即获悉日伪军“扫荡”水东根据地中心区的情报,遂决定分散游击,缩小目标,充分发动群众,粉碎敌人“扫荡”。地委、独立团分为3个梯队活动。唐克威与独立团团长林耀斌、组织部部长张剑石率地委机关、团部和主力四连及团警卫排留杞南地区;其他两个梯队分别去杞北和杞通边活动。 

常营战斗中烈士千古 

1943年2月1日凌晨,唐克威、林耀斌率部到常营村宿营。8时许,发现日伪军数百人分乘20多辆汽车向常营村方向奔袭。唐、林研究后认为独立团只有百余人,敌众我寡,若坚持固守,可能全军覆没,决定转移。10时许,敌方汽车直抵常营西门,西门守卫部队待敌靠近后突然还击,战斗打响。唐克威便下令立即突围,唐、林率部向寨南门出走,敌方立即尾追,此时唐、林被敌人冲散。唐克威再次组织部队边阻击边突围,但他因旧伤未愈,又因痔疮、脚气严重,行动不便,只得骑马指挥,率部分指战员阻敌于秦椒坟、小温河等处,掩护地委、独立团机关大部分人员突围后,他却被敌人尾追不舍。 

当天12时许,唐克威至铁底河畔,欲以河阻挡敌方汽车队前进。当跃马过河时,不幸坠马掉入河中,警卫人员又被敌方冲散,在敌人“捉活的!捉活的!”一片嘶叫声中,他一边还击敌人、掩护战友,一边撕毁文件,到只剩最后一粒子弹时,宁死不当俘虏,饮弹自尽,壮烈牺牲,年仅30岁。 

常营战斗旧址现为农田,由于多年战乱和生产生活活动以及水利建设,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有常营战斗前唐克威等人所居住的房屋院落及唐克威牺牲地的河段旧址和纪念碑亭、墓地。烈士忠骨由部队和地下党葬于铁底河畔,1987年9月,迁葬于杞县城关镇西关护城堤内水东烈士陵园。 

走进唐克威烈士生前在常营居住的院落,已与普通的农家院无异。院落的主人徐美芝介绍,房屋虽经两次修葺,但门、窗还都是原貌,以牢记烈士的革命情怀和献身精神。“听家里老人讲,这块地儿就是烈士们发报的地方,住在这所老房里,怀念起革命先烈的功绩就会觉得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她指着屋内的一块空地满怀深情地说。 

红色村落扬帆起航 

硝烟不再,换了人间。昔日战火纷飞的常营村这块红色土地,如今已种满辣椒、玉米等农产品,绿意盎然。 

2015年就脱贫的常营村如今道路平坦,家家户户门前白色栅栏里种着各色花草、青菜,不仅大街、主干道整洁有序,就连背街小巷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粉刷有序的墙面上画着宣传画及各类文明宣传标语。说起这些年村容村貌的变化,王永胜说,新、旧党群服务中心就是一对很有代表性的变化。扶贫工作队驻村后,在清洁家园打造美丽乡村行动中,通过宣传、实干,引领村民改进生活方式,消除村内卫生死角,在旧党群服务中心后面的废旧荒地上开辟出了一个小广场,并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 

近年来,常营村通过扩大规模进行产业化种植脱贫致富。据介绍,目前,该村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超过5100亩,大蒜种植面积有300余亩,辣椒种植面积200亩左右。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小额贷款、土地流转发展养殖、种植业,带动50名左右困难人员就业增收。另外,该村在2019年将20万元村集体项目资金入股到一家速冻食品加工厂,直接带动困难户16户,每年每户保底增加收益1200元。 

产业化种植还使得村里涌现出不少种植大户,今年45岁的张永行就是其中一位。前些年,需要供两个孩子上学,张永行外出务工,妻子在家种自家的3亩多地、照顾孩子,一年到头,家里也攒不了几个钱。去年以来,在扶贫工作队及村“两委”的帮助下,通过土地流转,他家的农产品种植面积超过10亩。秋收后,张永行和爱人合计,准备再流转二三亩土地,通过小额贷款继续扩大种植面积,通过发展种植产业来致富。 

脱贫致富不忘先烈。根据宗店乡的计划,常营村有厚重的红色文化,乡里将引导、支持常营村不断补充丰富历史资料,挖掘革命先辈身上的故事和事迹,把该村打造成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让更多的人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人物特写

常营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威: 

让“红色村”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全媒体记者 张仲鹏

常营村是“革命老区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帮扶下,该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的规模化种植产业也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如今的常营村,不仅“颜值”高了,而且村民的腰包鼓了。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威说,常营村是一个红色基因浸润的“红色村”,以“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为总抓手,推动“红色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相结合,是引领全村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村里实际,因地制宜,落实各项扶贫措施,科学制订脱贫计划,以极富成效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组织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分红等方式,帮助村民脱贫增收。

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实践中,王永威信心满满地说:“我们将积极践行依托‘红色村’,建成‘绿色村’,实现‘富裕村’的乡村振兴思路,与全体村民一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措并举,坚持产业升级和村民福祉两手抓,让‘红色村’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记者手记

坑塘整治打造“红色村”风景线

全媒体记者 张仲鹏

农村坑塘一直是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顽疾。因长期缺乏有效管理,绝大多数坑塘内杂草丛生,有的甚至成为农村垃圾存放点,严重影响周围群众的生活。曾几何时,杞县宗店乡常营村这个“红色村”也忧虑于此。

如今的常营村通过科学的规划、正确的引导,让废旧坑塘成为生态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让一个个废旧坑塘变成“金窝窝”和“聚宝盆”。 

该村的3个坑塘占地40多亩,目前已全部改造成为鱼塘,并采取承包制的办法承包给有技术的困难户。不投放饲料,全靠鱼苗自然生长,这样养出来的野生鱼不仅新鲜,而且肉质紧实、嫩滑。“这3个鱼塘一年的收入少说也得40多万元。”该村党支部原书记王永胜说,“这样一来,村集体有了收入,困难户也能致富。” 

更重要的是,经过整治后的坑塘明净清澈,美景如画,成为村民的休闲娱乐观光场所,为建设美丽乡村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