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清代开封翰林何裕承
何裕承(1790年~1852年),字小笠,号启斋。他是道光五年(1825年)优贡,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入选翰林。散馆,授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诰授荣禄大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订的《祥符县志》中有何裕承传。 何裕承的家世 何裕承祖籍浙江。他加入开封籍之后才考中进士。为什么这样说?
清代开封翰林何裕承
作者:裴元秀 发布时间:2021-05-17 08:33:14

何裕承(1790年~1852年),字小笠,号启斋。他是道光五年(1825年)优贡,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入选翰林。散馆,授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诰授荣禄大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订的《祥符县志》中有何裕承传。

何裕承的家世

何裕承祖籍浙江。他加入开封籍之后才考中进士。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祥符县志》的选举志中,在“贡生”和“举人”栏内,均无何裕承之名。但是,在“进士”栏中却清楚地记载,何裕承是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进士,并在其名下记“官内阁学士”。这有力地说明,在道光八年(1828年)何裕承中举之时,他还不是开封籍人士。另据其次子何枢朱卷的交代,何裕承是“道光乙酉科优贡”,即道光五年(1825年)的优贡,道光八年(1828年)参加顺天乡试。何裕承中举后,任镶红旗官学教习。显然,道光八年(1828年)之前,何裕承尚不是开封籍人士。但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修订的《祥符县志》,不仅记载何裕承是进士,还为他立传。这说明,虽然何裕承加入汴籍的时间不长,但他在清代政坛颇具影响,因而受到了由河南巡抚刘树堂作序的《祥符县志》编纂者的青睐,为他立传。

关于何裕承加入开封籍的准确时间,虽无考,但是,我们可以大体推断他是在考中举人之后才加入开封籍的。然后,他以开封籍的身份在北京参加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会试。当他考中二甲进士并入选翰林之后,何裕承之名就理所当然地被记入了《祥符县志》。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何裕承加入汴籍的时间,应该在他考中举人之后和考进士之前。或者说,是在道光八年(1828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这个时间段。

何裕承的上代多为读书之人,但无实际官职。所以,何裕承出自普通的读书人家。

何裕承的七世祖,名何光道,是明代的庠生。何裕承的六世祖何能仁,也是庠生。何裕承的五世祖何嘉奕,监生。他虽然未获实际官位,但有个官衔:候选州同知。何裕承的曾祖父何俨,既无科名,又无官职。 何裕承的祖父何经愉,监生,著有《停云轩诗钞》,并行世。何经愉本人虽无官职,但是,因为他的孙子何裕承是高官,所以他也得到了几个虚职,即移赠修职郎,诰赠通奉大夫、资政大夫,晋赠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二级。 

何裕承的父亲何纶锡,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举人,有官衔,是位候选知县。因何裕承是高官,何纶锡得到了皇帝赠予的几个虚职,即敕赠孺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诰赠通奉大夫、资政大夫,晋赠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二级。 

何裕承妻张氏,乃太学生张绍椽次女,她和何裕承有两子:长子何棻,太学生,山东即墨知县,山西即补直隶州知州。次子何枢,咸丰元年(1851年)河南乡试第69名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三甲第二名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官至湖南布政使。 

何裕承入选翰林 

道光十五年(1835年),何裕承以开封籍的身份在北京参加道光乙未科会试,因成绩突出而入选翰林。据《祥符县志》记载,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会试中,开封仅有何裕承和沈鹏二人考中,何裕承的名次在前。另据《清秘述闻三种》记载,当科的考官有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穆彰阿,工部尚书何淩汉,吏部侍郎文庆和张麟。何裕承凭借自己的才华以优异成绩考中了二甲进士,并入选翰林。《道光实录》卷二百六十六记载,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引见新科进士后,皇帝下旨:“一甲三名刘绎、曹联桂、乔晋芳,业经授职外,张芾……何裕承……邱建猷,俱著改为翰林院庶吉士……兵部候补员外郎沈鹏……著归班铨选……”于是,当科的两名开封籍新进士被安排在不同岗位。因何裕承被选为庶吉士,他便进入翰林院学习。翰林院是培养高官的储才之地,所以,进入翰林院学习的何裕承成为清廷高官的培养对象。而原先是兵部候补员外郎的沈鹏因考中进士之后,“归班铨选”,他先回原单位工作,以后,由吏部按规定提拔选用。 

何裕承在翰林院仅仅学习一年就结业了。结业后,他被留在翰林院工作,担任翰林院编修。据《道光实录》卷二百八十二记载,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引见乙未科散馆及补行散馆人员之后,“得旨……二甲庶吉士陶庆增……何裕承……俱著授为编修”。于是,何裕承留馆,成为翰林院的官员,开始担任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编修的职责主要是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等。清代翰林院编修为正七品。其级别虽不高,却受到文人仰慕和世人尊重。究其原因,除翰林的学问极高之外,更因为他们是高官的后备人才。从清代选官的实际情况看,清代的很多高官出自翰林。 

仕途通达的何裕承 

何裕承凭借才华进入翰林院。他长期在翰林院和詹事府做官。因他学问高、做事谨慎,故能稳步升迁,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何裕承担任翰林院编修之后,仅仅经过一年就当上了考官。翰林们都想当考官。因为当考官不仅可得到考生馈赠,弥补经济收入,而且还能在官场建立关系网,从而获得政治资源。在科举时代,考生是考官的门生,考生称考官为师座,使考官与考生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对考官来说是官场上的重要资源。在清代,考官与门生之间屡见不鲜的是,在考后常有密切交往,在政坛相互扶持。据《清秘述闻三种》记载,何裕承曾多次担任考官。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任云南乡试主考官,当科的副考官是张允藻,所取第一名举人是周爱棠。两年后,何裕承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担任湖北乡试主考官,当科的副考官是蔡家玕,第一名举人名林壬。 

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何裕承离开翰林院,到地方做官。据《清代职官年表》的准确记载,何裕承任四川学政三年。学政是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全称为提督学政,俗称学台。清初曾设提学御史、提学道。雍正四年(1726年)易名学政。每省 一人,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中选派。学政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全省的教育、科举。在一省的巡抚之下,学政和布政使、按察使是三个最重要的官职。他们分管教育、财政、刑罚监察。其中,学政由朝廷选派,任期三年。虽然各省的学政品级并不固定,有高有低,有的是侍郎衔的二品大员,有的只是翰林院的六、七品京官,不过他们到了地方之后,都被视为地方大员,在学务上独当一面,督抚无权插手。实际上,地方上若是遇到重大事务,学政也会参与决策,与督抚、布政使、按察使一同会商。 

何裕承任四川学政三年后回京,先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左春坊左庶子,再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升侍读学士。之后,任咸安宫总裁、内阁协同批本和国史馆纂修。他还担任道光甲辰、乙巳两科的教习庶吉士。清代的教习庶吉士,又称领教习事。其职责主要是组织管理庶吉士的学习。这就是说,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和二十五年(1845年)进入翰林院学习的庶吉士是由何裕承与其他相关官员管理的。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月,何裕承升任詹事府詹事。《道光实录》记: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五月,皇帝下旨 :“以翰林院侍读学士何裕承,为詹事府詹事。” 同年,何裕承参加翰詹大考,成绩不错,考为二等第十二名。《道光实录》卷四百四十二又记:“谕内阁、此次考试翰詹各员,经阅卷大臣等校阅进呈,朕复详加披览,亲定等第,一等四员、二等五十四员、三等六十员、四等三员、不列等一员。”道光皇帝不仅提拔成绩好的各员,还各赏大卷八丝缎袍料一匹、小卷八丝缎褂料两件。这次提拔的人有很多,如考一等的编修王庆云、俞长赞俱以侍讲学士升用。“侍读学士新升詹事府詹事何裕承,著赏给大卷八丝缎袍料一匹、小卷八丝缎褂料二件”。根据以上记载可知,由于何裕承刚刚提升,不能再升。刚提升不久的何裕承也得到了皇帝赏赐的袍料,已是无上光荣了。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虚岁六十的何裕承再次得到提升。《道光实录》卷四百六十四记,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二月,道光皇帝继续提拔年高的何裕承:“以詹事府詹事何裕承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另据何裕承次子何枢的会试朱卷,同年,何裕承担任道光己酉科八旗拔贡生会考阅卷大臣、顺天乡试覆试阅卷大臣、顺天武乡试正考官。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何裕承担任道光庚戌科会试各直省举人覆试、补行覆试阅卷大臣、武会试覆勘大臣。总之,何裕承仕途通达、稳步高升。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