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正文
一棵大树一个产业一种精神
焦裕禄离开我们57年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见证了一棵树的生长、一个产业的勃兴、一种精神的沉淀。5月11日,记者在兰考焦裕禄纪念园看到,从全国各地赶来追思、缅怀焦裕禄的人们,一拨又一拨。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然而,这475个日夜却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焦裕禄,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巍巍的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
一棵大树一个产业一种精神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 作者:屈艳枝 卢浩然 发布时间:2021-05-13 07:16:12

57年前他栽下的一棵幼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57年前他树立的“赵垛楼的干劲”红旗至今飘扬,带动全县建起大棚3万座,农民增收6亿元;57年前他带头种植的泡桐防护林,如今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焦裕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感召着兰考87万干部群众和亿万共产党员——

一棵大树一个产业一种精神

全媒体记者 屈艳枝 卢浩然

在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群众从“焦桐”下走过。资料图

焦裕禄离开我们57年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见证了一棵树的生长、一个产业的勃兴、一种精神的沉淀。

5月11日,记者在兰考焦裕禄纪念园看到,从全国各地赶来追思、缅怀焦裕禄的人们,一拨又一拨。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一年零四个月。然而,这475个日夜却成为穿越时空的永恒。

焦裕禄,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巍巍的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

一棵大树

“焦桐”不言 下自成蹊

这是一棵豫东黄土地上看似普通的树,然而它却又是那么不普通。这就是兰考的泡桐。57年前,地处黄河故道旁的兰考,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侵害。为治理“三害”,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领群众广种泡桐。从此,泡桐在兰考生了根,绿色也在这里生了根。

如今的兰考,泡桐如海,绿树成荫,桐花飘香。

而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参天大树,环抱5米多粗,高26.4米,华盖如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万木丛中,这棵树实在独特,它是兰考泡桐中最高大的一棵。

在当地人眼中,“焦桐”是兰考的象征,是兰考的“精神IP”,也是焦裕禄精神的载体。

“焦桐”对面就坐落着以“焦裕禄”三个字命名的焦裕禄干部学院,四周泡桐环绕。从全国各地来这里培训的学员,一仰头,就可以看见那棵“焦桐”。

这棵大树,寄托着人们对焦裕禄的不尽思念。

1990年7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有感而发,写下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2009年4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考察时专程赶赴兰考,瞻仰“焦桐”。随后,习近平同志在树旁的麦田里,栽下一棵泡桐,他希望焦裕禄精神在神州大地永远传承、永放光芒。

如今这棵泡桐枝叶扶疏、苍劲挺拔,已成为焦裕禄干部学院的象征。“把泪焦桐成雨。”焦裕禄心系百姓,百姓把他记在心里。村民魏善民的父亲魏宪堂,义务守护“焦桐”8年。后来,他把守护“焦桐”的责任交给了儿子魏善民。

当年21岁的魏善民,如今78岁高龄,守护“焦桐”长达49年。

5月11日,魏善民伫立在“焦桐”前,深情凝视:“只要身体好,我就把这棵树看护下去。我们要把焦裕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个产业

泡桐经济 产值百亿

兰考有民谣,处处传唱。“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兰考无处不泡桐。桐花飘香之时,正是人们思念焦裕禄的时候。

焦裕禄带领群众种植泡桐防风固沙,治住了风沙,改善了生态。

或许他自己也没想到,当初栽下的泡桐树,会成为兰考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如今,泡桐在兰考蔚然成林,形成了一个产值100多亿元、4万多人就业的泡桐经济产业链。

20世纪80年代,一位乐师发现兰考桐木风箱鼓风时声音脆亮,是制作音板的绝佳材料,便请兰考木匠代士永为上海乐器厂供应材料。

当时,一块桐木板只能卖三四元,做成乐器后竟能卖到四五百元。代士永发现乐器成品售价不菲,就办了一家民族乐器厂,并逐步发展壮大为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

在他的带动下,邻村徐场村105户人家中竟然开办了95家乐器手工作坊,年制作古琴、古筝两万台(把),成为全国知名的亿元“民族乐器村”。

目前,兰考已有不同规模的乐器制作厂近600家,古筝、琵琶、古琴等品种20多个,年产销65万台(把),年产值20多亿元,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

谈起泡桐乐器,兰考县民族乐器行业协会会长汤二法无比自豪:“今天,中国民族乐器行业95%以上的音板取自兰考泡桐,就连维也纳金色大厅里,也曾响起过由兰考桐木乐器奏响的华美乐章。”

泡桐民族乐器产业已成为兰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昔日的贫困县兰考也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乡”。

与此同时,兰考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桐木资源,大力发展桐木板材加工基地和桐木家具生产基地,兰考桐木拼板、贴面板等桐木制品远销欧美10余个国家,桐木家具年产40余万套(件)。

在兰考县城,总投资100亿元的恒大家居联盟产业园项目实现了由传统的家具制造和木制品加工向品牌家居制造全产业链的转型,成为新时代兰考的产业地标,被中国家居协会授予“中国品牌家居基地”称号。

如今,以民族乐器、高档家具、桐木板材加工为支柱,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泡桐经济产业链在兰考已经形成。

1万亩600多万棵优质泡桐成就了一方产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

一件件泡桐制成的乐器,正弹奏出一曲曲兰考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乐章……

一种精神

穿越时空 历久弥新

在焦裕禄纪念园内,有一把藤椅,放在破旧的办公桌前。藤椅右手边有一个大洞,诉说着主人当年与病痛斗争的故事——肝疼痛袭来时,他把茶缸靠在藤椅上,紧紧地顶在疼痛处……

看着这把藤椅,人们就会想起一年零四个月中,焦裕禄查风口、探流沙、找水道、治盐碱……他发出铮铮誓言:“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2009年,习近平同志到兰考视察,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今天,时代呼唤焦裕禄,就是呼唤他这般的英雄气概与责任担当!

时代有所呼,人民有所应:焦裕禄当年有怎样的英雄气概,兰考人今天就有怎样的责任担当。

57年前,焦裕禄树起“赵垛楼的干劲”红旗,激发出兰考人民抗击“三害”的无穷力量;半个多世纪后,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赵垛楼的干劲”再次带动全县建起大棚3万座,实现蜜瓜产业收入6亿元,结出累累硕果。

“什么是‘赵垛楼的干劲’?让我说就是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再困难的事情也要办成的钉钉子精神。”赵垛楼村党支部书记王松说。

因为赵垛楼的每位村民都知道,迎难而上就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

“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这是焦裕禄当年在兰考树立的“四面红旗”。当时,这“四面红旗”叫响兰考,传遍全国。半个多世纪后,为激发全县村“两委”班子的内生动力,兰考弘扬当年焦裕禄强化典型引领的做法,重树“四面红旗”。目前,该县已评出4批261面“红旗”,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57年,时空穿越,短暂的生命铸就精神的永恒。

从一棵大树到一个产业,从一个人到一种精神,贯穿其中的是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的赤子情怀,是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责任与担当。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100年来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政声人去后,丰碑民心上。57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怀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以焦裕禄为镜、把焦裕禄当标杆,时代和人民呼唤更多“焦裕禄”的出现。

焦裕禄从未离去。焦裕禄精神正在兰考传承、弘扬、发展。

在物质上,焦裕禄给兰考人民留下了一座“绿色银行”。

在精神上,焦裕禄为兰考人民留下了一座巍巍丰碑。

2014年3月,在兰考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说起,自己13岁上初中时,曾因听到焦裕禄的事迹而落泪。“焦裕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就是这短暂的一刻化为了永恒。”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评价焦裕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