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品读开封 > 正文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退休书法老师李存忠的艺术人生
金杞大地,人杰地灵。中州名镇圉镇镇更是藏龙卧虎,诞生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蔡邕、蔡文姬父女,“强项令”董宣,三国魏太尉高柔,西晋太子洗马江统,大明御医李可大等,祖籍都在杞县圉镇镇。而今,杞县圉镇籍退休书法教师李存忠的书法与豫剧艺术成就,又为圉镇的文化艺术发展写下浓重的一笔。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退休书法老师李存忠的艺术人生
来源:《开封尚》杂志 作者:焦克贤 发布时间:2021-04-21 12:32:15

金杞大地,人杰地灵。中州名镇圉镇镇更是藏龙卧虎,诞生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蔡邕、蔡文姬父女,“强项令”董宣,三国魏太尉高柔,西晋太子洗马江统,大明御医李可大等,祖籍都在杞县圉镇镇。而今,杞县圉镇籍退休书法教师李存忠的书法与豫剧艺术成就,又为圉镇的文化艺术发展写下浓重的一笔。

1618908075197

书艺勤为径 苦练取真经

李存忠,1941年出生在杞县圉镇镇圉北村。兄弟六人,在家排行老二,家境贫寒,母亲常年靠讨饭养家糊口。因家中实在养活不起六个孩子,李存忠的父母先后把老五、老六送了人。李存忠的父亲60岁时得了破伤风,无钱医治,在饥饿中不幸去世。         

艰难困苦的生活在李存忠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生活节俭,衣着朴素,是李存忠一生坚持不改的习惯。他艰苦朴素的作风,对他的儿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家风传承下来。

李存忠9岁上一年级,他的同桌叫金孝堂,其父金作贞老师大字写得好,李存忠就从金孝堂手中接过来仿写。为了能把字写好,他不分白天黑夜地练习。帮母亲烧火做饭时,他把灶灰摊在地上,一边烧火,一边在灰窝里练习写字。家里穷得一张桌子也没有,只有一个破磨盘,他常常在磨盘上练习写字。爷爷奶奶去世后,家里一大堆烧纸全让他练字写完了。李存忠走到哪里,就把字练到哪里。地上练字,用手书空,有时睡觉醒来,躺在被窝里,还在手掌上写。李存忠说:“我的书法在小学和中学时已打下了基础,但真正的提高还得益于在开封师范学校中文系读书时。校长谢瑞阶是原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我的书法课老师张仁甫是著名的书法家,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书艺见长。”                                                    

1962年开封师范学校毕业后,李存忠在圉镇乡圉北村小学担任校长。后又调到圉镇乡初中、高中任教。1985年至1987年,他一边教书,一边在江苏无锡书法艺术专科学校函授进修,并获得首届优秀毕业生称号。当时的无锡书法艺专,校长是徐静渔,副校长是吴丙伟,艺术顾问有林散之、刘海栗等,全国一万多学生,评出1000个优秀生,当时河南有300个学生,评出30个优秀生,李存忠就入选进这30位优秀生。1991年9月,因为书法特长,50岁的他被作为人才引进,调入浙江省宁波市鄞江高级中学任专职书法教师,直到2000年3月退休。

存忠在鄞江高级中学任教十年,他的学生每年都有三五名书法特长的学生被重点大学录取。1997年参加“慧光杯”全国少年儿童书法摄影大赛,参赛的13名学生全部获奖,其中金奖两名,银奖五名,铜奖六名,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优秀书法园丁”荣誉称号。李存忠深有体会地说:“学习书法不但不影响学习,还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练习书法,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

存忠数十年的刻苦练习,终于功成名就,他的行书“涛声”入选国际现代书法集,荣获铜奖;“寿”字行草、楷书、魏体三种书体入选北京收藏家协会出版的《红色中国》,获终身成就奖;行书“公则生明,廉则生威”入选2011年出版的《星海百年中国艺术选集》,被评为创作一等奖。李存忠获得殊荣枚不胜举。他指导的学生李继光、李步国、李勇等人,都是名副其实的省级书法协会会员。2013年春天,为庆祝文姬归汉1807周年,李存忠不顾74岁高龄,挥毫泼墨,一口气写了上百幅“文姬归汉”四字横批,作为纪念活动的献礼。 

1618908132245

1618908142587

1618908154520

1618908164866

艺术最终都是相通的。李存忠走在书法与豫剧两种艺术的边上,练习书法累了,就唱唱戏。在书法方面,李存忠为支持二儿子李旭创办蔡邕蔡文姬纪念馆和下一步文姬故里旅游开发的需要,由儿子点题,他来题写,近几年来断断续续写完了圉城圉镇、蔡邕蔡文姬等圉镇历史文化名人、历代咏圉镇诗作等专题书法创作,有圉镇历史上的几十处名胜古迹的名称匾额,有蔡邕的名言名句名篇,有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有江统的《徙戎论》,有南门太守写的《圉城赋》,还有李旭创作的几十篇咏圉城咏文姬的诗作,以及在建中的“圉园”碑廊所需圉文化类书作。李旭撰写的刘伶碑记、李可大碑记、江统碑记、王耀军诗园碑记等等,也一并书写下来。目前圉镇复建的圉城北门、蔡伯街、文姬街,高中毕业生赠送给母校的“励”字景观石等,使用的都是李存忠的手迹。这些书法作品原件数百幅,现都保存在蔡邕蔡文姬纪念馆,今年“五一”至“七一”期间,李存忠将选出100幅作品举办个人书法展,其中像《七律•长征》《沁园春•雪》,都是专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精心准备的。这些作品,现已收入时光纪念“书”《诗礼传家——李存忠八十华诞书法作品选》。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存忠退休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圉镇。他看到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老年人夏天树下乘凉,冬天坐被窝,虽然衣食无忧,却老无所乐。李存忠就想着办一个农民业余艺术团,后来取名叫“文姬艺术团”,给乡亲们打造一处精神的乐园。尽管李存忠吹拉弹唱是内行,但是办好一个剧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排一场戏,必须具备剧本、导演、演员、道具、音响、服装、舞台灯光等多种条件。要请老师指导,还要照顾演员生活等。越是困难,他越敢于挑战。他说:“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办剧团,演员是第一要素,他就通过亲戚朋友打听戏曲爱好者。每找到一位,他就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亲自上门去请。剧团自娱自乐,不发工资,义务为群众奉献。大家被李存忠无私的精神所感动,很快就请来了20多名群众演员和8名外场人员。李存忠还摆开擂台赛,自费购置奖品,吸引了开封、通许、扶沟、睢县、太康、杞县等地的戏迷前来参赛,文姬艺术团的力量得到了增强。李存忠自筹2万多元建起了文姬舞台,后来又投入6万多元购买服装、道具和锣鼓音响。农民艺术团就这样诞生了。为了添置设备,李存忠不抽烟不饮酒,连身像样的衣服也舍不得买,穿着布衣布鞋,一身地地道道的农民打扮。上郑州买乐器,他兜里装着馍和咸菜片,渴了买碗水喝,舍不得浪费一分钱。尽管他每月领着7000多元的退休金,却吃最便宜的饭菜,住最便宜的旅店。

1618908221111

去年春节,跟他学拉二胡的徒弟看师傅穿得太寒酸,就给他买了条新裤子。有人问存忠,这么大一把年纪啦,还节省恁狠干啥?李存忠说:“我不俭省,艺术团指啥能坚持下去?为大众服务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为了提高艺术团成员的演出水平,他从开封、商丘、郑州等地请来乐器专家为大家辅导。李存忠、李秀花夫妇热情招待,为请来的老师们提供食宿,为他们开来的车辆加油。远路来参加演出的演员他们管饭,不收分文。夫妇二人招待客人毫不吝啬,慷慨大方。一次,豫剧大师刘忠河来圉镇镇方庄村演出,为了能得到大师的指点,李存忠当场赋诗一首:“刘氏豫东红脸王,忠于职守创新腔,河南戏迷齐赞颂,好似明珠闪金光。” 后来也感染了河南豫剧二团主唱蔡文姬的柏青老师、焦作市豫剧团团长金不焕老师等,他们都给予了文姬艺术团很多支持。

1618908248206

1618908257362

十多年来,文姬艺术团的30多名成员在李存忠的带领下,深入各村义务为乡亲们送戏上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颂党的英明领导。他们宣传演出500多场,没收过群众一分钱。李存忠个人投入了近20万元,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汗水没有白流,他的爱心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更让他欣慰的是,文姬艺术团还培养出了十多名优秀艺术人才,如商丘市刘忠河剧团的副团长、书记方俊涛,淮南豫剧院的南艳丽、南卫东,他们登上了当地春晚舞台,并出国演出。杞县豫剧团拉板胡的乔长江,打边鼓的李继光,拉二胡的李勇,演员李红旗、张富荣等都小有名气。文姬艺术团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尽管他们的条件还很差,缺少一些必要设备,但是李存忠信心满满地说:“我要和大家坚持下去,把剧团办得更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能变,我今年已80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只要您想听,我唱到100岁!”

知子莫如父 爱心育栋梁

李存忠在宁波有件终身难忘的事。一户渔民,一生靠打鱼维持生计,条件非常艰苦,这家却出了两名院士。李老师说:“我的两个儿子也很优秀,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才。”

知子莫如父。大儿子李勇很有音乐天赋。李存忠就注意引导他学习乐器乐理知识,星期天手把手教他拉二胡。高中毕业后,李勇被特招进了杞县豫剧团。在焦作市演出时,李勇听闻商丘戏校招生,他偷偷跑去商丘报考,后被录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原油田十中,当了一名音乐教师。李勇秉承父志,苦练书法,现在已是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李老师的孙子李元梦,从小在爷爷的影响教育下,也酷爱书法。他上小学时参加香港举办的小学生书法大赛,获得了金奖。现在李家三世同堂练习书法,令人称赞、羡慕。

1618908296906

二儿子李旭天资聪慧。在杞县(圉镇)第一高级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课堂上爱做小动作,不爱学习,常常受到老师的点名批评,成了学校的“名人”。有一天,老师突然来到家里,对李存忠夫妇说,李旭不见了。一家人都慌了,赶快四处寻找。哥哥李勇也向老师请了假去找弟弟。正当李老师和老伴儿急得一筹莫展时,李旭的本家爷爷说:“李旭找我借了几块钱,说是去杞县买书。”最后,李勇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到开封找到了弟弟。原来,李旭听说开封举办运动会,他跑去看运动会了。                                               

李勇把弟弟领回家,李存忠夫妇悬在嗓子眼的心才算放了下来。他们没有责怪李旭,对他说:“咱家院子里的大洼坑,你拉土把它垫平吧。”李旭拉了几天土,肩膀磨破了,双手布满了血泡,钻心得疼,吃饭时筷子都拿不住了。李存忠的妻子不想让孩子再拉了,李存忠却说:“让他知道知道劳动的苦吧。”一天,李存忠的妻子对李旭说:“你姥爷想你嘞,你去吧。”李旭扔下架子车,去了姥爷家。他的姥爷正在池塘里下藕秧。他看着怪新鲜,跳到没膝深的泥水里帮姥爷下藕。一天下来,李旭累得头昏眼花,腰酸背痛,衣服弄得不分鼻眼。姥爷趁机问他:“是劳动苦,还是上学苦?”李旭说:“都苦。”姥爷语重心长地说:“回家好好念书吧。身体苦创造的是良田,学习苦却让你知理,做更大的事。”姥爷的话,是鼓励,是期盼,更有对外孙的疼爱之情。                                                

李旭挎上书包跟着父亲,从初中三年级学起,当年考上了高中。在高一上了一年,直接蹦级进了高三。应届毕业考上了河南大学,攻读历史专业。毕业后,又考上东北师范大学宋史专业研究生,圉镇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研究生,村里还特地为他送了一场电影表示祝贺。李旭的梦想是西南政法大学,实现自己的法官梦。阴错阳差,他却成了一名师范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省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后来又调入上海、安徽出版界,一干就是三十年,评上了正高,当上了总编,策划了数十种全国重点图书,数百种历史文化图书,成为国内知名的出版人和策划人。他最经典的策划就是1993年策划全国十大畅销书《毛泽东终生珍爱的书:容斋随笔(白话本)》。 后来又策划了《唱响中国梦》《殷墟文化大典》《甲骨文书法大字典》《中国篆书》《中国民族古文字导论系列》《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与研究》等多种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等。          

大学时在班里,李旭年龄最小,学习成绩最好,大学毕业成绩全年级第一名。他还担任着系里学生会生活委员、副年级长兼班里的体育委员。老父亲望着儿子那双布满血丝的双眼,爱怜地问他:“你兼着那么多职务,你有时间学习吗?”李旭说:“每天晚上在图书馆学习到深夜再回寝室。”李存忠知道儿子思想意识渐渐成熟了,心里十分欣慰。

1618908329450

李旭参加工作后,河南人民出版社领导派他下乡锻炼,去商城县观庙乡驻村扶贫。父亲李存忠不放心,去看儿子工作做得怎么样。村支书说:“李旭表现很好,村里谁家来了客人,都想请这个大编辑去作陪。”李旭在村里,加入了党组织,被省委、省政府联合评为全省扶贫先进工作者,并在全省扶贫工作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父爱如山。回忆起自己走过的路程,李旭说:“没有父母的良苦用心、关心和呵护,就没有我的今天!”

1618908392174

李存忠,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出身贫苦,发奋读书,苦练书法,通过几十年如一日不懈的努力,在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取得不菲的成绩,爱好书法又得益于书法。退休后20年,靠退休金创办文姬艺术团,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创作主题书法,为文姬故里的发展增砖添瓦。又靠诗礼传家的良好家风,培养两个儿子考上了大学、研究生,继续文化传承事业。李存忠的人生是成功的,家庭是幸福的,精神的力量无穷。李存忠今年虽已80岁高龄,已步入耄耋之年,但腰不弯,背不驼,声音洪亮,精神矍铄。祝愿李存忠老师在未来的日子里,书法艺术和豫剧艺术比肩双飞,为文姬故里圉镇镇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继续发光发热。


责任编辑: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