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读史札记》(44):刘秀的薄葬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定都洛阳,死后也葬在洛阳,陵墓在我的老家孟津县的铁谢村。在我的老家,汉光武帝陵这个名字并不响亮,而响亮得人人都知道的名字是“刘秀坟”,在我很小的时候,老人们就经常给我讲“刘秀坟”的故事。大家知道,坟是一般人墓地的称谓,帝王陵墓称为坟,在历代帝王中应该没有第二个,这个俗称应该与刘秀的薄葬有关。
《读史札记》(44):刘秀的薄葬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 作者:清风 发布时间:2021-04-14 08:22:03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定都洛阳,死后也葬在洛阳,陵墓在我的老家孟津县的铁谢村。在我的老家,汉光武帝陵这个名字并不响亮,而响亮得人人都知道的名字是“刘秀坟”,在我很小的时候,老人们就经常给我讲“刘秀坟”的故事。大家知道,坟是一般人墓地的称谓,帝王陵墓称为坟,在历代帝王中应该没有第二个,这个俗称应该与刘秀的薄葬有关。

大家知道,自战国、秦汉以来,厚葬之风盛行,以致造成一般平民百姓为行厚葬之礼,搞得倾家荡产,成为当时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写道:“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镂、玉匣、檽梓、梗、楠。多埋珍宝、偶人、车马,起造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这些都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一种证明。史书记载,汉武帝茂陵多藏金钱财物,有鸟、兽、鱼、鳖、牛、马、虎、豹七禽,凡百九十物,相传墓中还有外国赠送的玉箱、玉杖以及他生前阅读的杂经30余卷。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中,出土了4200多件随葬品。在帝王厚葬之风影响下,一般达官显贵也互相仿效,相沿成习。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的墓主是一个封邑仅700户的列侯夫人,随葬品也数以千计。 

刘秀一生勤勉清廉,人品高洁,是历史上少有的圣明君主。无论是在政务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刘秀总是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仅为政清廉,而且在生活享用上,更是节俭有加。为此,他一方面大力提倡移风易俗,下诏推行薄葬,一方面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据《后汉书》记载,建武七年(公元31年)正月,他下达诏令要求,世俗不应“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虽然“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让”,然而应当“仑卒乃知其咎”,就是说,要及时加以社会谴责,并号令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要认识并实行“薄葬送终之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刘秀开始为自己准备后事,筹备建造“寿陵”。负责施工的朝廷大员窦融为了表忠心,“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打算把寿陵建造得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但刘秀按照薄葬的要求诏令一切从简。刘秀则回答说,“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陵内只置放“陶人瓦器,木车茅马”即可。明确用地不超二三顷,不隆土为陵,只要能让雨水排出就行了,不要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豪华陪葬。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病逝,并留下遗诏,仍念念不忘“务从约简”。遗诏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简约。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成廊、无谴吏及因邮奏。”要求各州郡刺史、二千石长官,都无需进京奔丧,也不必派员或通过驿站致哀。 

从以上记载来看,刘秀的原陵在营造之初并不大,没有豪华的陪葬,也无任何奢华的建筑,可能只是一个比一般老百姓稍大一点的坟堆而已,这也许就是老家人们口中刘秀坟的由来。因为陪葬品多是些瓦罐之类的器物,据说刘秀墓从未被盗过。至于后来,刘秀的儿子汉明帝终究逃不出传统和后代的孝顺,在原陵上大兴土木,将原陵建造得奢华无比,这明显违背了刘秀的意愿,陵园中郁郁葱葱的柏树,据考证不是东汉年代的,是隋唐时期栽植的。 

关于刘秀陵墓没有选在邙山,而选在黄河边,我的家乡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说刘秀的儿子从不听话,命他向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却撵鸡。刘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块风水宝地,临死前,寻思着儿子一辈子都不听爹的话,可千万不要等我死了不葬我到北邙,而把我扔到黄河里。就把儿子叫过来,来了个正话反说,我死后,你要是孝顺,就不要把我埋在邙山上,你要让黄河向北滚三滚,把我埋到河心里。儿子却想,自己一辈子不听爹的话,爹死了,一定要遵照爹的遗嘱办。结果,刘秀死后,儿子就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龙舟灵枢。入殓后,便把灵枢抛入滚滚黄河之中。说来也怪,此时河水突然咆哮着向北滚去,灵柩落处瞬间成为一片平地,并有个陵丘拔地而起。虽然这样的故事听起来很荒唐,但至今也没有听到过“刘秀坟”之所以不在邙山上而在黄河边可信的解释。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