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1° > 正文
以“涓滴之力”汇“千顷澄碧” ——《千顷澄碧的时代》拍摄纪实
蜿蜒而来的黄河,伴随着响彻中华大地的英雄誓言,在这里转过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个弯道,向着渤海欢腾而去。
以“涓滴之力”汇“千顷澄碧” ——《千顷澄碧的时代》拍摄纪实
来源:开封网-开封日报 作者:康冀楠 发布时间:2021-03-19 07:30:37

全媒体记者 康冀楠 实习生 崔禹尧

《千顷澄碧的时代》首映礼在京举行 26日全国公映_1614079593151

核心提示

蜿蜒而来的黄河,伴随着响彻中华大地的英雄誓言,在这里转过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个弯道,向着渤海欢腾而去。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之际,全面小康题材重点献礼故事片《千顷澄碧的时代》与全国观众见面。 

《千顷澄碧的时代》以在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的兰考攻坚实践为原型,全景呈现中原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光影镜头讲述中国完成人类文明史上最大数字人口摆脱贫困的壮举。 

这部凝聚全国人民期待的时代之作,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镜头为什么又一次聚焦兰考

2017年2月27日,兰考正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三年脱贫、七年小康”,兰考县委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也带领兰考从“精神高地”走出了“发展洼地”,回答了直击灵魂的“兰考之问”。 

作为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的贫困县,兰考是一个有着特殊分量的创作题材,也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缩影。这片诞生了焦裕禄精神的土地,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兰考脱贫摘帽第二天,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新华社河南分社原社长赵德润与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王人殷来到兰考采风,被兰考新变化深深打动。出于对兰考的深厚感情,创作一部反映兰考变化影视作品的灵感悄然萌芽。 

在2月23日的《千顷澄碧的时代》首映礼上,影片总策划赵德润讲述了策划这部影片的初心。赵德润坦言,策划这部电影的初衷要从著名的“兰考之问”谈起。兰考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这块精神高地为什么长期走不出经济洼地?党的十八大的春风,重新燃起了兰考干部群众的希望。一任又一任县委书记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弘扬焦裕禄精神必须与时俱进。兰考的改革催生了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真正地把扶贫中的输血变成了造血。兰考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这里的变化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河南省委宣传部等指导下,在兰考县委的支持下,影片主创团队不断锤炼和深化主题。 

1990年,赵德润陪同当年撰写焦裕禄报道的著名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重访兰考,三位老记者写出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我们把电影名确定为《千顷澄碧的时代》,就是希望通过讲述兰考的脱贫故事,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世界最大数量人口摆脱贫困的伟大时代,反映千千万万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各级干部在时代变迁中的喜怒哀乐和家国情怀。”赵德润说,从一开始,我们就追求拍一部不一样的主旋律影片,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和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2018年,电影频道创作部主任、《千顷澄碧的时代》总监制唐科第一次跟编剧郎云、总制片人周昀去兰考,就感受到脱贫攻坚战激发起了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激发了每一个基层干部的全新工作状态、情怀和使命感,主创团队被兰考干部“脚踩风火轮”的工作状态深深打动,这也坚定了主创团队聚焦兰考、讲好中国扶贫故事的决心。 

“你从家乡走出,到一、二线城市生活。但每次回到家乡,看到家乡亲友的现实状况,你是不是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呢?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去改变自己家乡的斗志,点燃年轻观众的家国情怀。”唐科谈起影片的创作初衷时说。唐科说:“影片的创作过程历时4年,我们越走进兰考、走近这个题材,就越感受到它独特的时代价值与内涵。”《千顷澄碧的时代》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最真挚质朴的表演,将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样貌展现给观众。唐科希望影片能够打动观众,以此向所有“最美基层工作者”表达敬意。 

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电影角色,都是现实人物的艺术再创作。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的主要角色均取材于兰考的党员干部和群众。他们奋斗在这片诞生焦裕禄精神的土地上,他们的形象也在大银幕上熠熠生辉。

这些故事来自黄河最后一道弯

提起兰考,绕不过焦裕禄。1966年,新华社记者穆青等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刊发,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之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成为各级干部的学习榜样,影响至今。1990年,由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公映,让焦裕禄精神从兰考传遍大江南北。至今,我们还记得影片中的经典镜头:焦裕禄拿出一个馍分给一群饿着肚子、衣衫褴褛的孩子。这个镜头,令人落泪。 

与30多年前的《焦裕禄》相比,《千顷澄碧的时代》作为全面小康题材重点献礼影片,以在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的兰考县为原型,深情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一线人物群像,全面描绘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小康画卷。影片立足于新时代的兰考,力图在传统主旋律电影模式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现代电影的真实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再度点亮观众的心灵灯火。 

拍电影难,拍现实题材电影更难。过于写实,容易变成宣讲;过于虚构,又会造成虚假。从2017年4月开始,电影拍摄一波三折:影片名称确定了好几个,导演、编剧换了两遍,创作团队多次深入兰考采风,采访上百名基层干部群众,剧本一改再改,女主演到最后才确定下来……经过多年的剧本打磨,一部叙事扎实、共鸣强烈的全景式群像作品诞生了,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小家庭展现了当下中国所经历的大时代、大情怀。 

“太多幕后故事足够再拍一部纪录片。”兰考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春艳说,“这部电影题材重大、意义重大、工程浩大、难度巨大,拍好了影响巨大,我们担子不轻!” 

2019年12月9日,《千顷澄碧的时代》在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焦桐广场举行开机仪式。 

2021年2月23日,《千顷澄碧的时代》发布终极海报。“我不再是以前的小我,因为我参与了这片土地和贫穷的决战。”在《千顷澄碧的时代》的海报中,影片男主人公芦靖生眼神坚定,望向远方。朝阳下,沿黄河而行的兰考民众肩扛农具,正奔向决战贫穷的幸福前方。 

2021年2月26日,全国小康题材重点影片《千顷澄碧的时代》在全国院线公映。 

说到《千顷澄碧的时代》,很多人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1990年所作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最后一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确,《千顷澄碧的时代》正是取题于此。无数基层干部汇聚涓滴之力,回馈给了世界千顷澄碧的绿色中国。 

《千顷澄碧的时代》这个名字在诞生前,经历了多次的修改。最开始的时候,影片起名为《泡桐花开》,因为泡桐树作为兰考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泡桐花开意味着扶贫思想在这里的落地扎根,并开花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主创团队担心片名会让观众有误解,后来更名为《兰考,兰考》,最终主创团队将片名取为《千顷澄碧的时代》。唐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片名,寓意脱贫攻坚战给兰考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故事发生在兰考,《千顷澄碧的时代》特别邀请了河南籍演员李东学和苏丽参与创作。片中,李东学饰演的芦靖生是中国证监会的一名分析师,本来要去美国学习,结果被派到兰考扶贫。这位热血青年自告奋勇前往县里最贫困的村庄——坝庄担任第一书记,没想到村里的现实让他四处碰壁,他的感情生活也出现严重问题。 

李东学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助农大使,对以芦靖生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县域基层干部并不陌生。“我以前在家乡上学的时候,对兰考、对焦裕禄同志都非常了解。如今我们拍《千顷澄碧的时代》,不光要发扬焦裕禄精神,同时还要汇报出一个优秀的成果给观众。”谈起这次创作经历,李东学说,他在学生时代就对兰考和焦裕禄精神有所了解,这一次能够应邀出演一名基层干部,机会非常宝贵。“整个创作过程都比较忐忑,希望尽可能少留遗憾,向基层工作者们作一次真诚的汇报。”李东学说。 

“我终于有一次说家乡话的机会!”影片首映礼现场,在片中饰演乡长韩素云的苏丽特别用河南话表达了这次参演的激动心情。“我一直想用河南方言表演,所以当接到邀请时,我特别激动。”虽然之前演过很多军人的形象,但苏丽表示,当初一拿到剧本就很激动、很亲切,能用河南话来说家乡事,这是她一直想做的尝试,没想到还是这么重要的角色、这么重要的影片。除了一口地道的方言外,这个“接地气”的人物更让人感受到了苏丽对于家乡那分情感的释放。老家在农村,与基层干部打过交道,苏丽直言进入角色很快,演得很顺利。 

“很荣幸,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能够去体验基层女性干部的工作生活。希望大家去观看这部电影,更多感受韩书记对群众的厚爱、对工作的担当以及对家庭的愧疚,体会她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心路历程’。”首映礼上的苏丽青春靓丽,与剧中有点“土”的韩书记差别挺大。为了准确表现扶贫干部“过劳肥”的状态,苏丽在拍摄前增肥20多斤,十分敬业:“我接触过一些基层女干部,她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打扮,衣服、鞋不讲究,因为她们没空。我很心疼这些女干部,希望能用我的表演来真实展示她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电影在兰考取景拍摄时,苏丽特意向当地干部了解扶贫一线的日常工作状态:一年365天每天都在工作;平均每天走2万步、10公里;写满了几十本工作笔记,全是工作的点点滴滴…… 

在片中饰演范中州的演员宋佳伦则表示,这个角色的塑造过程让他了解了扶贫干部的工作和生活。“芦靖生和范中州可以说代表着两代扶贫干部,他们的初心和目标是一致的,范中州还算是芦靖生的前辈,但范中州没有成功,不论工作还是家庭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我觉得范中州很真实,也有点让人心酸,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他的初心,这个角色是千千万万中国扶贫干部的缩影。”宋佳伦在首映式上介绍说。

重现脱贫攻坚战这一“中国奇迹”

该片导演宁敬武坦言,影片创作历时4年,希望借这部作品向所有“最美基层工作者”表达敬意。他说:“《千顷澄碧的时代》以兰考为典型来全面展现中国脱贫攻坚这样一个大事件,在拍摄时既要考虑全面,又要有足够的深度。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创作者既要解决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也要考虑现实主义创作的细节。” 

为此,主创在前期筹备过程中深入兰考,收集了大量素材,依靠大量采访寻找脱贫攻坚中最真实的质感、神态、细节甚至气味,然后把这些提炼浓缩到拍摄中。“在兰考拍摄时,我们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巨大支持。比如,雪夜抢运蘑菇的那场戏,我们本来计划只拍到晚上9点多,但一看天还在下雪,就想能不能连夜拍完这一重场戏。于是,大晚上把老乡们从被窝里请出来。大家都特别配合,一直拍到次日凌晨4点,顺利把这场戏拿下来了。”宁敬武感动地说。 

2021年,既是庆祝建党100周年,同时也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千顷澄碧的时代》在今年上映,除了重现脱贫攻坚战这一“中国奇迹”,想向观众传达的更多的是精神和使命的传承。 

生活中,打动我们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很可能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以小见大,将镜头聚焦在我们身边的平凡英雄,不同于以往类似题材中的英模人物,电影中的3个主人公更像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基层干部。在观影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书记有感于影片中真情流露,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观看过影片的观众对影片的评价就是“真实、感动”。 

影片从3个不同的角度塑造了3位扶贫干部,分别代表了在扶贫工作中3个不同的群体。芦靖生是坝庄挂职第一书记,他所代表的是挂职干部群体,当从原先工作的岗位突然直面贫困场景,那种震撼是难以言述的。但是正是这样的一片脱贫攻坚的热土,让他们超越了小我,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范中州是兰考县委副书记,他代表了当地的基层干部,鞠躬尽瘁、兢兢业业,身上背负了很多因为工作带来的人生困境,但是依然恪尽职守。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一代又一代基层干部不断的努力,才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韩素云是兰考县四方乡书记,她代表的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驻村干部。长期的驻村工作,让他们回不了家,当不了孩子的好爸妈、父母的好儿女,却成了人民口中的好书记。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讲述好人好事或英雄模范的故事,它讲的是如何解决贫穷问题,如何让贫困人群活得更有尊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唐科介绍,参与创作的几年里,他无数次被改变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点燃,无论任何国家和地区、哪种社会制度,解决贫穷问题都是人类共同的目标。“我想通过这部影片把我们的扶贫经验、价值观,把这个中国故事分享给全世界。”唐科非常认同宁敬武导演提出的:中国电影除了商业形态的热血动作片,更应该出现一种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热血时政片。 

正因如此,本片也在“热血燃情”之余,发挥了“扶贫科普”作用,宣传了国家“扶贫重大战略”的价值及功用,不仅呈现出书记张永和、副书记范中州主抓的“产业扶贫”和“技术扶贫”故事,还展示了以芦靖生为代表的新一代干部群体,用“金融扶贫”新方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 

在这部影片中,故事情节是现实的,表达的情怀是浪漫的,传递的精神是热血的。正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千顷澄碧的时代》以小见大,真正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小家庭展现了当下中国所经历的大时代、大情怀,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千顷澄碧的时代》从兰考的脱贫攻坚战为切入点,以样本解剖的方式再现了这个时代最为波澜壮阔的事件,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诗意影像,为世界和历史绘就了一幅中国式扶贫奔小康的全景历史长卷。

责任编辑:刘薇薇